我有一个当村支书的同学,每天忙得头晕脑胀,常调侃:“群众的事不急、急的是迎检,不是在开迎检准备的会,就是在夜战迎检的资料,不是在陪检的路上,就是在接受检查者的质问。”他拿出一个某上级部门的迎检材料清单:两张A4纸正反面密密麻麻罗列了近百项内容——记录、方案、照片、台账、报表、宣传条幅、举报箱照片,可谓样样俱全。检查时也事无巨细,错别字词、病句、日期错误统统被列为需整改的内容。督导检查组大都不实地走访,主要是核对材料。督导组的评价就是看材料齐不齐全,没有材料就没有工作成绩。最难堪的是,甚至为了验收得到好成绩,将本来真正工作的痕迹剔除,造假弄出符合上级验收标准的材料。比如脱贫工作年底检查前,突然要求要有遍访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为了迎检,村干部只能穿着衬衣在寒冬里去贫困户家里补照,一不小心贫困户穿着的大棉衣与村干部的单衣形成鲜明对比,冻病了还好,自己管,出了差落,问责免不了。 被检查的干部苦不堪言,来检查的干部也是身心俱疲。检查往往时间要求紧,督察干部也只能起早贪晚才能完成任务。难怪中办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道:“现在到了必须打一场力戒形式主义攻坚战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各级政府间责任不清、关系不均衡。上级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任意向下级政府分派任务、制定完成标准,而下级政府基本没有话语权,哪怕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只能迎合上级的要求完成任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防治就只能依赖各级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领导作风。 要彻底消灭这一顽疾,就要从制度上、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理顺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彻底消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真正做到“永不加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对基层的正确指导也是一种服务,而不是层层派任务、层层抓落实,搞“月汇报、季总结、年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