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09|评论: 3

道佐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0208ddwwkwkc3uzhzhz3.jpg

何家大院:雪藏山中的瑰宝
文/图 高祥君

“山色侵窗朝看画,泉水绕枕夜闻箫。”这幅饱含诗情画意,镌刻于何家大院龙门子(宅院门)石门柱上的对联,获得前来进行田野调查组一行六人的喝采。谁知,这仅仅是撩开何家大院面纱的一角,接下来在宅院的所见所闻,寻访到的何家造纸作坊遗迹和何氏先辈朝臣、元珍祖孙墓茔,以及元珍之母喻氏墓碑,这些极具文史性质的遗迹、实物和记载,深深地震撼了大家。
何家大院的兴衰
何家大院地处邛崃道佐乡张店村8的铜沟。现在的两座大院居住着三户何姓人家,据右侧大院的主人、何氏后裔何隆清(67)老人介绍,听老人们讲:大院由其先祖朝臣建于乾隆年间(具体那年不详)。调查组从清代邛州庠生黄钟瑛当年为大院龙门子题写的对联落款“壬子年吉日榖旦”推知,大院应是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所建,即公元1792年,距今已有227年了。再从何朝臣碑文“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推算,修建大院时他已是花甲之外(63岁)的老人了(巧的是,他的嫡孙何元珍也出生于那年——壬子年),何朝臣共享春光84载,花甲之年始建此大院,当时老人毕生经营的造纸和购销烧碱的生意早已誉满州南,成为邛州南路屈指可数的富商,据张店村志记:当时何氏家族的山林从铜沟延至寨沟、金鸡沟,计有九拱十八槽1500余亩;十几座造纸作坊分布在铜沟、寨沟、金鸡沟,置良田200多亩、水碾磨十几处,并有经商驮8匹。
从村志记载和何隆清老人那里了解到,何家在修建大院之前,先用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将自家房前到寨沟的1700米烂泥路改建成石板路,并在该路段修建了三座石桥(包括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大石桥)。之后,才用时三年零八个月,在距铜沟西岸百米开外的坡地上修建了两座四合大院。从现存的遗址和故人的描述中得知:两座四合院坐西向东,修建在两层石砌保坎的台地上,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两座四合院的房屋构建、形制、大小完全相同:正门前的石阶都分成两台修建,右侧大院的第一台阶9步,第二台阶21步;左侧大院的第一台阶30步,第二台阶13步;寓意着步步蹬高,家业兴旺发达。在第二台阶的石梯中段建有独具特色的石砌龙门子,门柱上雕刻楹联,门额正、背两面都雕刻着精致的石浮雕。四合院西面的正房为9米的两层楼房,正房左右两边是侧房,正房对面即入院门两边的是厅房;四间厅房下层由6排18根石柱支撑,使厅房成为完全悬空的吊脚楼;支撑厅房的每根石柱的三面都雕刻着对仗工整的楹联,彰显出主人的儒雅风韵,地面铺设上等石板作普通厅房,相当于现在的日常接待大厅,会见平常往来客商。
四合院的房屋均以石、木雕刻建筑,配以雕刻精美的门窗,使大院显得格外富丽堂皇。为解决整座大院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还专门修建了500多米的石笕槽将铜沟之水引入大院厨房,一直延用到前些年才改用现代复合水管,但水管仍然安置在原石笕槽中。这些巧妙而经济实惠的建筑设计,充分展现出工匠门的聪明才智。
在两座四合院之间,一堵条石砌成的隔墙长50多米,高3.5米,厚0.4米;隔墙中央洞开一道圆门将两座四合院紧密连通,成了维系家族的纽带,圆门两面雕刻克绍箕裘的楹联和缠枝莲装饰花纹,警醒子孙要继承祖业、兄弟团结。何家大院建成后,在邛南路引起轰动,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而广为流传。
星斗时移,沧桑巨变。何家大院在建成一百多年后,因分家子孙对四合院缺乏统一维护管理而逐渐破损,厅房于民国初倒塌而毁;正房与侧房也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而难以为继,于1963(或1964)年全部拆除,在原址上重建现在居住的小青瓦平房。昔日气势恢宏的何家大院渐渐被人们淡忘。


在张店村委会王开明书记的带领下走到铜沟农家村落。站在农家院外就能望见沟底溪边的两座典型川西四合头宅院,青瓦屋脊、粉白墙壁被青山翠林笼罩,由西而东的溪水在这里转弯改向由北向南流,形成水绕宅院两面之势。
石雕楹联:彰显主人儒雅风韵
顺田地间小路步行下至铜沟,走过沟上的老石桥,二、三十米外两座相连的四合院呈现于前;我们向右宅院而行,爬上十几米缓坡曲径,一道4米多高、16米多长的巨石保坎(第一层台地保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震;曲径从右侧绕上保坎,一个进深7米多、长近30米的平台坝子让人眼前一亮;抬眼看,山边一字排开的20米长、4米多高的巨石保坎时(第二层四合院保坎),震撼了每位到访者。
再看路两侧长满青草的台坝上,三根直径40厘米、高4米的石柱直指苍穹,七根满布青苔的残断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让人顿生些许沧凉。此院的主人何隆清(67)老人指着这些石柱告诉我们:这就是原来支撑厅房的18根石柱。每根石柱三面雕刻的楹联和石柱上下端精雕细琢的花纹,彰显出主人的儒雅风韵。
环顾四周尚存的10石柱,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乾隆年间,感受到6184米高立柱的恢弘气势,二楼20多米长的四间吊脚厅房正悬吊在我们头顶。从这里上21级石阶就到了何家大院的天井。石阶和四合院的龙门子(即宅院门)都与众不同:这道石阶长8.6米、宽2.4米,石阶两边各修了一条宽深都16厘米的排水沟,原来是盖着石板的阴沟,因盖板损坏现成了明沟。全用石料修建的龙门子立在石阶中部,门柱紧贴石保坎,门额两端跨过门柱搭建在保坎之上,门额上面的木质顶盖早已无存;40厘米高的石门额前后两面,雕刻着50多个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石柱门上正侧两面阴刻着邛州庠生黄钟瑛撰题的“山色侵窗朝看画,泉水绕枕夜闻箫”与“后昆昭甲第,岚泽霭华堂”两幅篆书楹联,把何家大院居所的宁静、恬适和期盼撰书于联意之中。更重要的是楹联落款“壬子年吉日榖旦”为我们考证何家大院的建造时间提供了有力物证。
穿过雕刻精致的龙门子拾级而上便是原四合院,虽然原建的两层楼正房、单层侧房、厅房的风貌荡然无存,只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修建的“L”形小青瓦房,但从当年用大石板铺成的近120平米(11.5×10米)天井和四周近3米宽的阶檐,以及仅存一半的两座四合院之间的3.5米高隔墙等建筑中,就能让人感受到原建何家大院的恢弘气势。何况这只是何家大院的一半,就在那堵高3.5米、长20多米的隔墙左边还有一座同样构建、同样式样、同样规模的四合院建筑。
移步左院,在第一台阶底我们见到了右院无存的一对直径50厘米、厚25厘米的原配石鼓卧于阶前,彰显出老院落的古朴与端庄;一个尚存1.05米高(原有1.5米),宽34厘米、厚24厘米的泰山石敢当立于石鼓之右前,它以残缺之躯忠于职守挡住前路之邪气,保障着宅院平安。
造纸作坊: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离开何家大院,何隆清老人又带我和袁国川老师踏上寻找何家造纸作坊遗址之路。在铜沟去道(左)火(井)路几百米的泥泞机耕道旁,老人指着靠山边的一个泥塘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造纸作坊的泡料池”,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大致辨认出长方形泡料池的四周边界,测量出这个泡料池长15米,宽8米,深2.5米,据老人讲,这个料池一次可泡青竹几万斤。
随后,在距此不远的沟对岸找到了蒸煮竹子的石篁锅,此篁锅用石料砌成圆形,内径3.3米,外径4.1米,深3.5米,向沟一面开有宽一米高1.5米的灶门。据老人介绍,这口篁锅可一次煮竹上万斤;在这附近还有多个泡料池和几口篁锅,有的篁锅比这口还大,一次可煮两万多斤竹子。
何隆清称,在何家大院附近和去石笋漕的途中都有当时何家大院的造纸作坊(他的这番话在随后的寻访中得以证实)。可惜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毁——泡料池、篁锅的石料撬去修地保坎,在料池和篁锅中种树栽竹。在众多造纸作坊中,只有何家大院下的大坪何家造纸作坊用得最长,一直使用到1958年才停产。那时大队每天都有20至30人在这个造纸作坊劳作,卖纸的收入也是大队主要的经济来源。
何氏花碑:做工考究雕饰精美
看完篁锅遗址,我们又寻找到本文前面提及的何氏先辈的几座老坟园,这些老坟园中何朝臣和何喻氏碑是单页碑、歇山式盖顶,何朝臣碑简朴而无雕饰,喻氏碑雕饰精美;其余两座三滴水大花碑,做工考究、雕刻精细,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修建何家大院的石雕十分类似。其碑文所载为研究何氏家族史提供大量可靠信息;何喻氏碑文的“亡于文三甲童家沟”之记载对“铜沟”称谓的来历有了新阐释:“铜沟”还是“童家沟”?孰是孰非?有待智者去考究。
这次铜沟之行,我们寻访到了两百多年前何家大院建筑和铜沟造纸作坊的遗址、遗物等动人心魄的遗存。这些雪藏已久的旷世瑰宝,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而经典的建筑实物和精湛雕刻技艺,还保存了许多人文信息和方志史料,为研究何氏族史,考证铜沟历史及变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佐证。

               (《今日邛崃》2019年3月13日、21日两期连载)

mmexport1553159272377.jpg

DSC08549_副本.jpg

何家大院石阶、龙门子及排水沟.jpg

现在的何家大院.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82332zccm9ejhhwhwwnyz.jpg

何家大院的保坎和倒地的石柱.jpg

何家大院龙门子.jpg

厅房下层石柱.jpg

DSC08534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3608mhnzqpjrb234jw42.jpg

何王氏碑.jpg

何喻氏碑侧.jpg

左侧大院前的石阶.jpg

何元珍碑.jpg

石笕槽2.jpg
石笕槽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不是大同何家大院。应是道佐何家大院。致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