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邛崃市老科协走进临邛文脉巷花园社区 调研考察 “一脉灌三堰”的复兴情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2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将文脉巷片区街巷复兴项目纳入邛崃2019年三大重点工作之一,目的是以文脉巷片区为突破口推进临邛古城保护性改造,重塑古城形态、文态和价值,打造成都特大中心城市郊区新城的文化地标”点赞!!!
       但是文中:“走出社区办公室,向梅书记带领调研组一行探寻追踪了文脉巷‘一脉灌三堰’的历史”中的“一脉灌三堰”应是:一脉灌三池。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宏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发表于 2019-3-2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明临邛城市的营造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率民(以竹木)立栅御敌”开始,到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明弘治(1488至1505)年间,新任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正西街(新牌坊以西)的文脉桥头,期望临邛文脉绵长。

       其实灌入以上三池的文脉堰之水,仅是文脉堰的一条支流,而全文脉堰的重要作用一是护城河水源;二是确保农业生产水旱从人。
       旧时的文脉堰灌区除城内、城周以外还有前进、宝林、固驿的部分地方,邛崃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至今,仍有二千余亩农田受益于文脉堰。
       同时文脉堰的水资源利用还有谷物的加工,诸如朱水碾、冉水碾、杨水碾、张水碾等碾磨房,过去随处可见。

       文脉堰的起源应与都江堰工程同时期,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故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1年派张仪、张若在原巴蜀地区筑:成都、临邛、郫县、江州(现重庆)四座城池,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大兴水利,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为了通正水道,疏浚今成都的府河、南河、邛崃的白沫江、火井江、南河……并凿烧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使邛崃水路贯通长江。
       此后蜀地农业空前发展,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一举灭掉楚国,又在公元前221年最后灭掉齐国统一了天下。

       基于以上史实,作为秦国在巴蜀的四大战略基地之一的古临邛,为了发展农业,由李冰在邛崍兴修的水利,便成为都江堰系列工程之一,此应为文脉堰的前身。到明弘治(1488至1505)年间,知州董杰方才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正西街(新牌坊以西)的文脉桥头,从此有了文脉堰之名。

       清乾隆29年(1764)冬,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时,在“城东南角(的小南门)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题名:聚奎(魁)”,并在文笔山建文笔塔,因
聚奎楼与文笔塔隔河相望,匾曰:“文笔擎天”。

       文脉堰之水,从城西北角入城贯日池、杨伸花园池(清代时为孙世璋花园)、穿文脉巷和文庙前的泮池——月儿塘,经小南门水门,之后在宝林汇入小南河,象征邛崃文脉绵绵人才济济。

发表于 2019-3-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伸花园与文脉巷
       杨伸:祖籍夹关,明天启乙丒(1624)进士,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人称天官郎,于明弘治年间所掘的“中池”边建造府邸,“中池”于是成为杨伸府邸中花园的池塘。
       天庆街口原先有杨伸所立的“父子天官”牌坊,彰显与叔父杨守敬同在吏部为官的荣耀。此牌坊民国时期经天主教神父高学海补书过“父子天官”四字,后倾倒。

       杨伸府邸在明末清初称为杨伸花园(见清嘉庆《邛崃县志》),清乾隆年间,杨伸花园成为孙世璋的花园,后来称为孙花园。
       孙世璋:邛州人,乾隆乙丑科进士,做过乾隆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称为孙翰林。任山东日照县知县时,将邛崃人使用的筒车技术带到北方,教民于河边扎筒车取水灌溉。
       清嘉庆《邛崃县志》载:过去小南门常年关闭,乾隆年间有士人建议开启小南门,使文脉贯通,次年,邛崃人孙世璋即考中进士。

       清乾隆时期,从杨伸花园内的“中池”所流出的文脉堰两旁农田已修建民居,所形成的巷道,由孙翰林题“文脉巷”石碑,立于南街文脉巷口,此碑高约3尺,园额,1954年修街时被毁。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9: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2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泮池注:为专用名词,特指与文庙配套设施的池塘,表示孔子的洗砚池。因邛崃文庙前的泮池种有莲花,形象半个月亮,俗称:月儿塘。
       此池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由驻邛部队填埋后建成“灯光球场”,文革期间及前后,常在此处举行群众大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庙街扩街时,灯光球场被拆建成临街商业楼铺,位置在今邛崃市宾馆对面。

       邛崃文庙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宋元无考,明洪武甲子年张郁重建,永乐壬申、成化甲子、成化庚戌、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分别修缮、扩建,明末甲申(1634)年皆毁于张献忠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六年(1667)、二十三年(1685)、二十九年(1691)、三十二年(1694)分别重修或扩建。
       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与孔庙合并改称为文庙。上世纪七十年代拆建为县委招待所,即今邛崃市宾馆处。

      
文脉堰“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据说邛崃市要打造“天府旅游名县”,不知有否复建邛崃文脉之本来——文庙的打算?!

发表于 2019-3-2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2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29 17:0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宾馆、酒店可以异地修建,此块土地在核心城区文庙旧址,又毗邻文脉巷,复建文庙可以形成旅游文化规模效应,也可再现古城旧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