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82|评论: 1

英年早逝的名伶---苍溪川剧团当家花旦黄淑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黄淑君像.jpg
英年早逝的川剧名伶黄淑君

   黄淑君  女,汉族,1939年生,原苍溪川剧团旦角演员。1955年、 59年曾在南充地区川剧团学习旦角。主要剧目有《三击掌》《三祭江》《望江亭》《荷珠配》《秋江》《屈原》《李双双》等。1964年逝世。

  晓古街名门遗事
  晓古街:明进士史鹗居此街。史鄂有文名、精通佛学。街名是纪念他晓古通今。
晓古街是当年苍溪县城一街三巷的东门巷,南头通正街,而北端是北门,鱼跃碧潭,树浓两岸,苍翠成溪的紫石溪,来若游龙,自城脚转去,曲为九折,向东流入嘉陵江。
  旧时的晓古街往北一端,有过桅杆。
  桅杆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古时候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
  旧时的苍溪县城,狮子巷罗姓的文魁、陶家巷陶姓的武魁和城隍庙前均有双桅杆。晓古街有过桅杆,足见其主人在科举制度中地位。
  共和国立国前的晓古街,可谓藏龙卧虎:与地下党单线联系的侯老,土改时被错杀。1938年时的苍溪地下党县委书记潘老就住在晓古街。当年潘老曾在院墙上亲书“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英年早逝的川剧名伶 ---苍溪剧团当家花旦黄淑君,就出生在小巷深深,书香味浓的晓古街。
  民国年间,晓古街县视学黄槐绶一生办学二十年教训有方,能文、工画,年五十三卒。
  黄槐绶,字印甫。幼孤以母苦节、食贫,致力于学,光绪年间,补邑庠增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值废科举、创新学,实施新政,邑令姜秉善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讲习所,使改就师范。绶曰:修己以教人,誓不受姜令重其能守,任高等小学堂学监(苍溪中学前身、鹤山书院)。后办蚕桑传习所及任高小校长,皆用财有制而事不废。
  民国九年股匪扑城,绶率生徒及街民密约法以严守御,慎交际以缓贼锋,城市安堵。
  黄槐绶即是淑君的祖父。
  绶生五子,苍溪人了解多的有三:   
  长子宗香字季彤,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田颂尧部驻陕代表。当年曾在今解放路同心广场一带)的围墙上,亲书退园二字,以示闭户潜修医书的意思。著有《退园医抄》一书。 凡病者均立有医案可谓开苍溪中医诊病立医案之先河。治好几多顽固奇症。
  三公子宗辕字叔舆。抗日战争期间,叔舆避日寇狂轰滥炸,暂广元,后中医名声日隆挂牌行医。共和国立国后,为广元市人民医院主治中医,人大、政协委员、常委。其时,只要叔舆先生的处方无论广元城内或乡场均提前取药,可见群众对他的信任与感激之情。  

4黄宗涪像.jpg
黄宗涪遗照

  印甫公五公子宗涪,成都树德中学高中毕业,爱好篮球运动,是该校校队成员之一。民国十九年秋(1930),阆中驻军旅长田泽孚在阆中县城举办阆、苍、仪、南()四县军民联欢会,宗涪所在的苍溪中学篮球队获得冠军。1944年任城厢小学校长,苍溪邑城中学生多多。1945年下期患肺部疾病去世。   
涪即淑君父亲。
     淑君这个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两次家道遭遇不测,于195211月份,十三岁高小毕业时,为养家糊口、无奈的参加工作,而走进了陵江剧社苍溪川剧团的前身)

  师承于著名川剧老艺人燕影与当今川北名伶属同门师姐妹: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并形成了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等5种声腔。
  以地处嘉陵江中游的南充为核心的“川北河”,成为川剧四大河道流派之一,与“川西坝”“资阳河”“下川东”并驾齐驱。
与川剧其他3条“河道”相比,“川北河”显著的特点,是以演唱弹戏见长。
  “川北河”川剧艺术传承谱系显示,从旦角杨五儿等第一代传人开始,至今已延续到第七代。这条独具魅力的川剧河流,已经流淌了200多年。
  共和国立国后,南充举办的川剧艺术教育可与成渝媲美。在举办川剧演员培训班的同时,还创办了南充地区艺术学校,为原南充地区各县川剧团及达县地区、涪陵地区、绵阳地区的部分剧团,培养了大批艺术骨干。
  南充市川剧团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建国前的平化剧社,195311月更名为南充川剧团。1960年又更名为南充地区川剧团,19941月更为南充市川剧团,拥有周海滨、陈全波、袁燕影、汪洋、孙励辉、冯诗文等一批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系阵容强大的川剧和川北灯戏艺术的专业表演团体。
  55年初,南充川剧团来苍演出,离开时便将淑君带到南充学习,时间大约两三个月,跟著名演员燕影学旦角。
  燕影先生解放前就驰名于川北河地区,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她的《千里送京娘》家喻户晓,《访友》一戏还参加了50年代全省调演,获得极大好评。
  旦角,俗称“小旦”,就是指扮演剧中女子的一类角色。
  旦角是川剧中的代表形象之一,扮演者往往要求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能够通过自身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更美的艺术享受。
  川剧中旦角可细分为:一、青衣旦 二、闺门旦 三、花旦 四、摇旦五、武旦 六、老旦 七、仙狐旦 八、泼辣旦 九、奴旦等。
  淑君专攻旦角,主要是青衣旦、闺门旦、花旦等。 
  淑君学戏,有着令人羡慕的先天条件:书香门第的气质、古典美的容貌、苗条的身材,更有那背台词的几乎过目不忘的天赋及对琴棋书画皆通的大家闺秀们的诗词的理解,是老师喜欢的弟子之一。
  老师常说“响鼓也用重锤”,“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淑君正是如此。她有父辈的对文字与生俱来的喜爱,总是用休息时间将老师口传的剧本回忆记下来,在整理中加深理解;对自己练功的体会、进步与不足时有记录,以期提高。
  其时的南充川剧团,剧场在现址,而演员则住在果山街一带。
  果山公园名木古树的葱茏、菜市场小贩叫卖声的悠扬,青瓦红柱的老街上的门脸,让小小年纪的她想起给了她无尽伤痛的晓古街老家;在剧场所在的川北凉粉中渡口,望着滚滚东去的嘉陵江水,听那高亢的川江号子,母亲与两个兄弟在老家的艰难日子便浮现在眼前。唯有学好戏,用自己的本事为多难的家庭和母亲分忧,是淑君最大的心愿。  
  两月学习期满后回团汇报演出,她的《三击掌》一炮打响,是剧团表扬的学员之一。56年南充组织各县剧团汇演,淑君与苍溪川剧团老艺人李永昌老师合作,演出的《三击掌》获二等奖。
  1959年淑君参加南充地区艺术学校第三期训练班,更加系统地学习旦角。当今南充川剧团大名鼎鼎的孙励辉,就是其同门师姐。

  剧团当家花旦:
  两次南充学习,淑君演技大进,成为不多的剧团自己培养的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的当家花旦之一。
  她曾在传统戏《三击掌》中饰王宝钏、在《三祭江》中饰孙夫人、在《荷珠配》中饰荷珠,不论是性情倔强的相府小姐,还是重情意的东吴郡主,还是心地善良的丫环,均塑造得栩栩如生。
  其实,当初导演安排她演王宝钏,除了她在南充学戏时就学过,更主要的是她出身名门,有与生俱来的高雅。而演荷珠,则是她后来家道中落,深知底层平民的苦楚。
  《三祭江》,三国戏之一。东吴郡主孙尚香得悉刘备死讯悲愤不已,在拜别国母后前往江边致祭,同时并祭关羽、张飞二人。祭毕投江自尽。她到江边哭祭刘、关、张三兄弟时,分别运用了高腔、胡琴和弹戏三种声腔进行演唱,是一出唱功重头戏。
  《三祭江》,是专门在阆中向著名演员蔡琳学习的。那时的学戏,没有剧本,是口传心授,要记台词、记唱腔曲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学会学好一出集高腔、胡琴和弹戏三种声腔于一戏的精典川剧,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当年淑君的同期师兄说,有的演员一个礼拜还学不会一支曲牌,而淑君,两三天就将那诸多的曲牌熟记于胸。
  饰演孙夫人,许是阴差阳错,其时的淑君已婚,个人生活上的挫折,几与孙夫人相仿。
  在话剧《屈原》中饰婵娟。
  婵娟是话剧作者郭沫若在深刻理解屈原精神的基础上,适应主题表达的需要,根据屈原诗作中侍女形象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屈原精神的继承者、道义美的化身和屈原形象的有力补充。婵娟的美好品德,是屈原诗篇中那种高洁、纯正、热烈、幽婉的感情因素的形象体现。
  舞台上的淑君,脑海中现出了一生办学二十年,教训有方,能文、工画的祖父、才华横溢的父亲的形像,他们是中心的屈原,而自己,当然是那个对老师无比尊敬和爱戴的婵娟。
  婵娟在误饮毒酒临终前的一番表白:“先生,那酒有毒。保全了先生的生命,我真高兴,我是多么的幸运啊!......先生,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我将我这微弱的生命,换得了您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死而无憾,......。” 将作为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对老师无比尊敬和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闪电雷鸣、倒在屈原怀中的婵娟孱弱的身子,让观众热泪盈眶......

2黄淑君扮演的李双双.jpg
淑君饰演的李双双

  现代戏《李双双》中饰李双双,根据六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影《李双双》改编。讲述了性格火辣爽直的农村妇女李双双热心集体事业,与自私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丈夫喜旺提高思想觉悟的故事。
没有电视、更没有录像带供模仿,全凭演员对剧情的理解,对角色内心活动的揣摸。淑君凭着有多次下乡演戏的经历,更有平时对那些农村妇女日常生产劳动、家务生活形体动作的观摩、积累,出色地完成的任务。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要扼住自己的命运。”这振耳发聩的声音让我们记住了贝多芬的名字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拼搏的激情流淌成河、澎湃成潮、让进取的人生壮观成一处独有的风景,丰硕成一片喜人的收获。人生难免会有悲苦困难,只要自己努力坚强,这一切都可以去改变。只有脚踏实地,勤学苦干勇于进取,才能攀登上成功的巅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淑君的学艺,正是如此。
  初出道时,淑君可谓星光闪耀,前途一片光明。当初南充地区十二个县市巡回演出,从蓬安到仪陇新镇,剧团竟然雇用滑杆抬着怀孕的她赶路,足见当时其在剧团的地位。
  好景不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晓古街望族的的黄氏族人一个个被开除工作、戴上了帽子。昔日的黄家大院子,大部住进贫民,谨小慎微的母亲,受到人们的白眼。淑君的成就感也少了许多。再次出现的悲苦困难,没有能击倒这个热爱川剧艺术的青年演员。她的练功更辛勤了,只不过,她不再在前边领舞,而不显山不露水地排在队伍中。她把嘻嘻哈哈藏在心底,更刻苦地钻研剧本,练基本功。
  时苍溪川剧团有杨文忠、何群先、何世成等男旦。杨文忠艺名金菊花,攻花旦。1963年南充地区举办老艺人会演,挖掘出传统戏“五花洞”、“梅降亵”等;何群先青年时在顺庆“永庆乐”演正旦、青衣,后演老旦,以胡琴戏见长,嗓音清亮圆润;何世成艺名玉燕,随川北著名老艺人筱金钗学艺,长花旦、鬼狐旦,所习跷功有独特艺术效果。
  淑君遵循戏班的规矩,虚心地向这几位男旦老师学习手眼身法步、以及各自的拿手好戏。于自己的“女性躯体”上展现出“男旦”从生活中提炼而出,却又在生活中难觅影踪的精粹,表演更为符号化和艺术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是一段人生的低潮期,而淑君扼住自己的命运,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中,演技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她受到观众的喜爱,以至于逝世后,灵车从她演戏的岳东回城,工农桥到剧团驻地,三套锣鼓吹打,沿途万人空巷,送别这位英年早逝的川剧名伶。

  思念依然如故:
  原苍溪川剧团创作人员袁政忠创作的现代灯戏《秀兰改嫁》,2013117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大赛上获优秀剧目奖(大赛最高奖);《追鱼》2017116 日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二等奖。
  20181228日是,苍溪文化馆(川剧团)被命名为四川省川剧院戏曲传承基地。
  沉寂了多年的苍溪川剧,可以说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振兴苍溪川剧的喜讯,离英年早逝的淑君已有五十年之久。
  她没有等到一起去南充学习的姐妹李媛忠1980年参加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阳友鹤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演出的日子;更没有听到1983年,青年演员张建平、黄荣华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接见;1984年,以苍溪川剧团为主组队,代表南充地区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二届汇演,演出的川北灯戏《灵牌迷》、《郑板桥买缸》、《赶隍会》轰动蓉城,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的喜讯。
  1983年,苍溪川剧团有六位演员被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位被吸收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五十多年过去了,喜爱川剧的老人、逝世时还未到读书年龄的两个女儿及亲朋好友,对她可以说是思念依然如故。
  当年看过她演戏的老戏迷感叹,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现代戏《红岩》、《沙家滨》中的江姐、阿庆嫂等角色,非她莫属。如果历史能够改写,被吸收为省戏剧协会会员的六位就应是七位,淑君必定是他们中的一个。
  淑君初葬于县城郊外龚家山麓,后迁葬圣天公墓,陪伴在父亲去世后,一人支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几十年如一日,抚养三个儿女成人,后又抚育两个外孙女的冰清玉洁、贤妻良母的母亲身边。
  女儿,一个(大女儿)似当年她扮演的满腹经纶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文革结束后,1977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幼师,现定居天加拿大。小女儿似她扮演的李双双般泼辣聪慧,一直不相信母亲已离开,小小年纪竟然在公路边拦车到南充寻找。

3黄淑君与她的两个女儿.jpg
淑君和她的两个女儿

  多少年后在母亲墓前祭拜,看着手中唯一的一张与母亲的合影,女儿们泪流满面。
  在为省川剧院戏曲传承基地的苍溪文化馆(川剧团)授牌仪式上站台的原苍溪川剧团演员,均已是耄耋之年,最年轻的也已年近六十,几乎不能再重操旧业。昔日的剧团早已消失,可一代川剧人对传承和振兴苍溪川剧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本应在苍溪川剧舞台上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代名伶,却不幸英年早逝,唯有长长地一声叹息。


  2019-3-11
  2019-3-31改毕于苍溪县城白鹤山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5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一看,已有近万人阅读此帖,甚感欣慰。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