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邛崃市地名录》(2018年版)杂记
前头的话
读了几遍《邛崃市地名录》(2018年版),之前也参加了地名录的编纂工作。其实所谓编纂,不过是做一些归类编排工作而已。应该感谢基层的干部,他们把几千个地名记录下来,传之于世,功不可没。整个2018年版地名录,基本保留了基层搜集上来的地名的原始面貌。地名录收录地名四千六百多条,十六万字多,虽然只是邛崃地名的一小部分,但如果对其深入研究挖掘,可能形成的字数就需要好几个十六万字了。
这部地名录,对于地名研究爱好者,对于邛崃历史文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地名有时会对正史的文字记载起到补充,修正,证实的作用,而且可以纠正古文献中的一些谬误,甚至会从中发现一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湮没的历史。例如,油榨沱地名其实是油渣沱地名演变过来的,从油渣沱的地名,可以看出邛崃地区很早就发现使用石油。邛崃不但是天然气使用世界第一,石油的使用也在世界领先。还有,从固驿布市街的街名,发现了固驿曾经是邛崃重要的棉纺织基地。还有如水口纸房沟,从地名就可以看出它过去曾经有过造纸业,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丁点造纸的遗迹了。从黄盐溪,盐井溪等地名,可以分析这些地方过去产过盐。天庆街,可以分析这里过去曾经有过叫天庆的寺庙。茶园过去曾经叫茶坪坝,是邛崃有名的场镇之一,可以从这个地名看出,茶园过去是一个重要的产老川茶的地方。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一个地名,往往蕴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当然,地名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变异,消失的过程,而且其间变化非常复杂,影响的因素很多。过去,很多地名,特别是小地名,往往未见之于文字,人们只是口口相传,在相传的过程中,发音很容易发生讹变,然后以讹传讹,还有就是对地名进行了雅化,受这些讹化雅化等因素的影响,后来写成文字,记录文字的地名已经不是原始地名的意思了。所以,在这本地名录中的凡例中,我力主写上“地名的采集,是根据发音用文字记录,由于年代久远,声音发生讹变等各种原因,记录的地名文字,不一定反映该地名的本来意义。”的这一条说明,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虽然对一个地名来历和演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颇多,但是探讨地名的原名,寻迹地名的变化,解读地名的故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为此,我将想到一点写一点关于邛崃地名考证中的不成系统的体会和看法,与地名研究爱好的朋友们探讨。下面。先发第一篇《道佐地名的来历是倒座庙,还是道祖庙?》。
一,道佐地名的来历是倒座庙,还是道祖庙?
我曾经在道佐当过知青,当时就听人说,道佐地名的来历,是因为这里的庙子与其他庙子的朝向不对,所以人称倒座庙,后来雅化为道佐。我当时也对此深信不疑。后来的很多文献采用此说。这次的版本也沿用此说,“据民国《邛崃县志》记述,道佐场形成于清雍正年间,因场上有文武二庙,正门均面向后山,人称“倒座庙”,取其谐音,场名改为道佐。”
但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倒座庙”乃“道祖庙”之讹变。道佐庙的原名,应该是“道祖庙”。
按文献记载,道佐场形成的时间为雍正时期,历史并不长。在此以前,这里应该有一座比较大庙子,成为地标性建筑, 人们以这个庙子的名字作为地名。传统说法是,因为这座庙子的朝向不对,所以称为倒座庙。但根据我的考察经验,,一般人对庙子的朝向其实并不敏感,但对形状和颜色印象比较深。老百姓对庙子的称谓,基本都是用正规的名字。一些寺庙虽然也有些外号,但多为有关颜色和形状的。例如红庙子,竹瓦庵。道佐场在一块山间盆地里,四面都是山,即使寺庙大门朝向所谓比较大的后山,也不会使人产生不协调而是倒座的感觉。用倒座庙来称呼这座庙子,不是不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那么,倒座庙之说,极有可能是一个讹变附会的说法。从接近倒座庙名字发音来推测,这座庙子的名字原来可能是道祖庙。道祖,就是太上李老君,道教的祖师爷,供奉他的庙子,就叫道祖庙。当时,道佐这座道祖庙的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远,时间比较长,人们约定俗成将其名作为地名使用。时间应该在明朝末年。后来不知何种原因,庙子改为另外名字。道祖庙名字消失,但道祖庙三个字的发音来作为地名仍然被沿用。时间一长,人们只能发其音,对它的本意已经淡漠忘记。后来,有人把其讹变成倒座庙,编出了朝向不对的之说来证明。这一现象从明清一直持续到民国。道祖庙于是成了倒座庙。不过,就到今天,你只要注意听,道佐当地人的发音,很多人发的是道祖(zu,zhu)庙,而不是倒座(zuo)庙。
这类地名的讹变是邛崃地名演变的普遍性现象和规律。例如,有一个小地名叫白银庵,其实它原名叫白衣庵,是供奉观世音的,现在人们将它发音讹变为白银庵,还附会出白银庵之所以叫白银庵,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银子的故事。
据民国邛崃县志说“城西南五十五里道佐庙,雍正以来新设场镇也。旧名倒座庙,民国二年改今名,街市回环。道佐庙则奎阁,禹帝宫,文昌宫,川王宫,皆在场市,其附近有大净峰,小净峰,临江寺,高桥寺,云会寺,万福庵,宝瓶寺,皆佛庙也,并皆明时景泰成化天顺万历嘉靖崇祯年间开建培修,有钟栋文字可证。”
这一段话有意思的是,一,民国时期的道佐场街道不是一般场镇布局十字交叉,或者成一字形,而是回环状。二,道佐地区居然有道佛寺院十座之多。三,场上的庙宇都是道家庙殿,佛家的寺院只在场镇外。可见当时道教在道佐地区的兴旺强盛状况。因此,从地方志来看,道佐场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道祖庙,是极有可能的。
随便说一下,民国二年将倒座庙雅化为道佐。也与道教有关,道佐二字,语出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意思是以自然无为之道辅助君主治国者,不可以用兵强称霸于天下。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后来化身为道祖的太上李老君。
无独有偶,在邛崃高埂和平村,也有一个庙子,就叫道祖庙。不过当地人一直坚持叫道佐庙。我去了两次,里面供奉的已经是佛家的菩萨了。他们完全不知道道佐二字的出处和含义,与佛教没有关系。
我数次到道佐考察道佐地名的来源,看了川王宫,大庙遗址和三教寺,对于倒座的说法,版本很多,众说纷纭,不好采信。我提出道佐的原名,是道祖庙时,他们都觉的很有道理,说得过去。
我与道佐寨沟83岁的郭兴良老人谈到了道佐的地名的来历。他颇有文化,对道佐的历史很熟悉。他说,道佐的原名是道祖庙,而不是倒座庙的说法,讲得通。他说,很小的时候,在道佐街上的供销社那里,就有一座庙子,供奉的就是太上李老君。
当然,道佐地名的来历与变迁,只是一种推测,是倒座庙还是道祖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还需要更多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