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91|评论: 19

郑氏族谱揭秘建文皇帝出逃情节和下落(凡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氏族谱揭秘建文皇帝出逃情节和下落
                                                                                         凡丁

       最近,笔者在代为整理邛崃油榨乡《堰平村志》时,发现该《志》的〈姓氏和溯源〉中,有一些族谱(包括碑记)内容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有的甚至是正史的补充或者佐证,从而认为:家族历史原本就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一些历史事件真像,其实就隐藏在民间。

       以明代早期一件史学界没有定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说明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下昭:因太子病故,将帝位传与长孙朱允炆。引起封为燕王的第四子朱棣极端不满,朱棣以“靖难”的名义,于建文四年(1403)气势汹汹从燕京举兵南下,直扑首都南京,纵火焚毁皇宫后争得了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后迁都北京,在位共22年。
       由于朱棣在焚烧皇宫时烧死的宫人中,不见确凿为建文帝的尸骸证据,感觉皇位很不踏实,于是派人暗访其下落,朝着可能是建文帝出逃的地方一路追寻,史学界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到海外追寻建文帝的踪影!然而,所有的追杀都无果而返。
       以上情节,数年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制作过一组节目播放,最后也没有结论,依然是一桩历史谜案!

       然而,《堰平村志》中的〈郑氏谱序〉却揭秘了建文皇帝朱允炆出逃的历史背景和大致过程;
       无独有偶,2018年4月,笔者在固驿镇调查其它材料时,无意中发现了固驿《郑氏宗谱》的手抄本,被随行的董伟老师逐页拍摄下来。其首页的《祖人遗书序》更揭示出建文皇帝出逃当时的一些细节;
       当笔者在邛崃麻辣论坛上将《堰平村志》发表到〈郑氏谱序〉一节时,董伟老师跟帖,引载了崇州凤栖山常乐寺有关朱允炆在该寺出家的最终下落之网络图文,该资料叙述了建文皇帝经长江入蜀投奔叔尊祖——朱元璋的幺叔,俗名朱五六的“法仁”和尚。之后为了躲避朱棣追杀,又辗转流落云南、贵州等地数年,最终在崇州凤栖山常乐寺出家的过程。

       笔者综合上述所有资料,将建文皇帝出逃这一明初重大历史事件完整还原,以飨读者:

     “洪武三十一年(1399),(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前),(将)长孙(允炆)立(为皇)帝,年号建文。燕王不服,出军靖难。”
       建文帝遂命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封为“荣阳侯”的郑遇春之子——第二世袭侯,和同时封为“靖海侯”的吴祯之子——第二世袭侯出兵抵挡,但未寻到朱棣。
       当朱棣焚毁皇宫后,“郑、吴二袭候”随从“建文帝,君臣(共)七人自霣(夜雨中)逃出,遯(遁)入川省。”投奔早年在青城山出家的叔曾祖父法仁,以避其祸。
       自号“孤贞”的“郑袭侯”,“始(起先侍卫建文帝)君(于)峨嵋,后(又侍卫建文帝)君(于)名山(县)宾凤岩”地方。

       当建文皇帝闻听朱棣派出的追兵将至时,望风而逃入云贵山区,在辗转逃难的数年之中,渐失恢复帝业之心,最后返回崇州凤栖山常乐寺(今称:光严禅院)遁入空门,一心向佛。此寺在青城山附近,即朱允炆的叔尊祖——朱五六早年出家之庙。
       朱允炆此后再未离开过凤栖山,圆寂后葬于后山,后来人们在他的禅房墙壁上发现遗诗一首:
       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当朱允炆遁入空门后,自号“孤贞”的“郑袭侯”到名山县宾凤岩兴家立业,初娶吴夫人,生七子,继妻谭夫人生一子,共八大房,以“兴”字为行,四出分居:兴一居雅安;兴三、兴四居夹江木城(今属乐山),更名兴龙、兴虎;兴五居简阳;兴六、兴七留住名山;兴八随谭夫人回南京。

       迁到邛崃县夹关乡“第一店”的兴二,更名为应显,后代皆遵循“孤贞公”当时所立的二十代排行:
       应志思百福  山金朝万天
       永代存加显  守本尚循环


       后来,郑氏族人修建“兰坝庙”供奉川主李冰,同时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郑氏三公(郑遇春、郑龚候孤贞、郑应显)之圣像牌位,表达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片忠贞情操。
       因“兰坝庙”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与之共存,故于清道光年间在福田寺侧修三间祠堂,将圣祖牌位移于祠堂供奉,每年进行春秋二次祭祀,直至民国时期。
       如今邛崃一支郑氏后裔在夹关、平落、油榨、固驿等地方广泛分布。

     “孤贞”病逝后,葬于今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曾以青石腰磨子为碑记,寓意上述事件十磨九难,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凡丁不由感叹:一册郑氏族谱,半部明代历史。
       以上若有错漏之处,还望读者补充指正。

                                                                                                                           2019/4/3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堰平村郑氏谱序
       我祖郑公,讳遇春,系安徽省凤阳县入。因元朝末年(1335)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即位无道,朝政不振,天下大乱。公元1351年,壕州农民郭子兴率众起义。
       次年,朱元璋、郑遇春同姻家吴祯组织义军转战江淮,为民平乱。
       1355年,义军头目郭子兴病故,(由)其婿朱元璋率义军继续奋战,攻克南京,(自)称吴国公,(经)屯田改革,壮大力量后,于1364年同郑、吴二公从长江下游北上,进攻元朝大都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创建明朝,建都南京,年号洪武。
       洪武三年(1371)全国统一,天下太平,群英受封:(遇春)公封荣阳候;吴祯公封靖海候;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京。
       其后郑、吴二公死,子皆袭父侯爵位,列朝堂辅政。
       洪武三十一年(1399),太祖崩,长孙(允炆)立帝,年号建文。燕王不服,出军靖难。
       建文帝命大将战庸、(郑、吴)二(位)袭侯,(共)同出军山东抵御,屡败燕军,并斩燕将张玉、谭渊。
       燕王改由徐(州)、沛(县)南下,(南京)守将李景隆叛降,燕王杀入南京,火焚皇宫。
       郑、吴二(位)袭侯寻战,不知(燕王)去向,战(报忽)传:(建文)帝削发批(携带)辎(重物资)遁于蜀。                (郑)袭侯誓不作贼臣,便携妻小,埋名便服到四川嘉定(今乐山)寻帝,不得,后到名山县宾凤岩立业居住,自号“孤贞”者,是伤其孤臣之守贞者。
     “孤贞”病逝,葬今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命勿为碑志。在大邑县吴祖母墓前置腰磨,示四时运转折磨之意。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是(夹关郑氏)应显祖的良诞,定这天为会期,要唱大戏,办酒席,纪念祖公生辰。并且在供奉川主李冰的兰坝庙中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郑氏历代三公(郑遇春、郑袭侯孤贞、郑应显)之圣像牌位。
       因兰坝庙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与之共存,故于清道光年间在福田寺侧修三间祠堂,将圣祖牌位移供于此,享受春秋二祀。
       今以宗支为记,流传万代,是以为序。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邛崃固驿郑氏旧谱《祖人遗书序(部分)》(由董伟供图)

205946i878z24ea3v8bea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5957orfjmzorbxb353b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5958fn8pn6sp1sspksat.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霣字注:霣音殞,夜雨的意思,见康熙字典。“自霣逃出”,即从夜雨中出逃。
遯字注:遯即遁,隐藏的意思。

发表于 2019-4-5 07: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拍摄时,只注意固驿郑氏与布业丝绸的关系,没注意它与朱允炆的逃亡有关,还是凡丁老师思考全面,还原了这一段史实。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光严禅院外景图(由董伟拍摄)

211251ts88j2sej8n8jee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寺传奇故事(内容由董伟拍摄于该寺宣传栏)
       传说当年朱元璋知道朱棣野心太大,决定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传位后,他预感将来也许会有变化,于是秘授朱允炆一口铁箱,命其临危开箱。后来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朱允炆,值此绝境之际,朱允炆忆起先皇所授铁箱一事,遂开箱求法,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另有注明通往宫外的秘道图,朱允炆遂只身从秘密通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
       朱允炆出宫后慌不择路,突见一条河横在眼前,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乘船云游不期而至,遂上船与其连夜赶到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其祸。
       不久后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踪而至,朱允炆迅速逃离,辗转滇、黔、巴等地,数年后,对帝位渐失东山再起之望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常乐寺有心向佛,此后再未离开凤栖山,圆寂后葬于后山。
       后来在他住过的禅房壁上发现诗一首:“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悟空惮师肉身像(由董伟引载)

212100auc1s15ho75f15v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悟空禅师简介(内容由董伟拍摄于该寺宣传栏)
       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俗名朱五六,在朱元璋当皇帝前就出家了,他在云游西藏,印度等地时取回一本《贝叶经》真经。后辗转来到古镇街子的古寺——凤栖山常乐寺,并当上主持方丈,法名:法仁。
       法仁长相慈眉善目,仁慈善良就像女菩萨,当时的街子人叫他“蛮娘娘”。因为法仁从西藏过来,街子人称藏民为“蛮子”,只是称呼习惯不带贬意。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的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成都的蜀献王,朱椿得知太祖的幺叔法仁在此出家,便奏禀太祖敇赐法仁徽号为:悟空。
       悟空禅师在此扩建寺院,传播佛学,各方面多有建树,一生潜心修炼,最终坐化圆寂于此。传说曾有两只小虎常伴左右,守护他直至圆寂。
       禅师死后其肉身不朽,古寺的僧人们为这位得道高僧在上古寺正殿旁建一座佛塔,安放其金刚不坏之身,供世人摩拜。佛塔门柱有联曰:“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上下联尾各含“悟、空”二字,此即为悟空宝塔的由来。
       悟空真身经历600年余年不朽而完好无损,解放后在文革浩劫中损毁。现在仅存一张黑白照片,由我古镇周殿候老人拍摄于解放前。
       朱元璋对他的这位长辈非常在意,曾御书:纯正不曲。牌匾右上角镌刻有阴文印章:“洪武御书”。以表达对幺叔的尊重。该匾今在下古寺大雄宝殿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9-4-5 07:49
当时拍摄时,只注意固驿郑氏与布业丝绸的关系,没注意它与朱允炆的逃亡有关,还是凡丁老师思考全面,还原了 ...

谢谢董伟老师!
有了你的支持和合作,才得以完成此篇!

发表于 2019-4-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张图片是我去参观光严禅院时拍摄的原图哈。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9-4-5 08:56
哈哈,这张图片是我去参观光严禅院时拍摄的原图哈。

抱歉!
已改。
感激!!!

发表于 2019-4-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1月9日,我来到光严禅院,参观闻名已久的古寺,古寺分下寺和上寺。 WU9A9592.jpg

WU9A9591_鍓湰.jpg

WU9A9657.jpg

WU9A9595_鍓湰.jpg

WU9A9599.jpg

WU9A9600.jpg

WU9A9601.jpg

WU9A9626_鍓湰.jpg

WU9A9615.jpg

WU9A9644.jpg

发表于 2019-4-6 20: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夹关郑沟(福田)族普亦如是记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4月7日,凡丁特意将《郑氏族谱揭秘建文皇帝出逃情节和下落》之图文打印成册,回馈与固驿镇《郑氏宗谱》提供者郑旭彬,向他表示真挚的谢意。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316079367 发表于 2019-4-6 20:28
夹关郑沟(福田)族普亦如是记载!

谢谢阅读!
因为堰平村的郑氏十三代祖,于清道光年间从夹关“第一店”(郑沟)移居堰平村袁坝子,同宗同源,故家谱记载一致。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