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族谱揭秘建文皇帝出逃情节和下落
凡丁
最近,笔者在代为整理邛崃油榨乡《堰平村志》时,发现该《志》的〈姓氏和溯源〉中,有一些族谱(包括碑记)内容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有的甚至是正史的补充或者佐证,从而认为:家族历史原本就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一些历史事件真像,其实就隐藏在民间。
以明代早期一件史学界没有定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说明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下昭:因太子病故,将帝位传与长孙朱允炆。引起封为燕王的第四子朱棣极端不满,朱棣以“靖难”的名义,于建文四年(1403)气势汹汹从燕京举兵南下,直扑首都南京,纵火焚毁皇宫后争得了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后迁都北京,在位共22年。
由于朱棣在焚烧皇宫时烧死的宫人中,不见确凿为建文帝的尸骸证据,感觉皇位很不踏实,于是派人暗访其下落,朝着可能是建文帝出逃的地方一路追寻,史学界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到海外追寻建文帝的踪影!然而,所有的追杀都无果而返。
以上情节,数年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制作过一组节目播放,最后也没有结论,依然是一桩历史谜案!
然而,《堰平村志》中的〈郑氏谱序〉却揭秘了建文皇帝朱允炆出逃的历史背景和大致过程;
无独有偶,2018年4月,笔者在固驿镇调查其它材料时,无意中发现了固驿《郑氏宗谱》的手抄本,被随行的董伟老师逐页拍摄下来。其首页的《祖人遗书序》更揭示出建文皇帝出逃当时的一些细节;
当笔者在邛崃麻辣论坛上将《堰平村志》发表到〈郑氏谱序〉一节时,董伟老师跟帖,引载了崇州凤栖山常乐寺有关朱允炆在该寺出家的最终下落之网络图文,该资料叙述了建文皇帝经长江入蜀投奔叔尊祖——朱元璋的幺叔,俗名朱五六的“法仁”和尚。之后为了躲避朱棣追杀,又辗转流落云南、贵州等地数年,最终在崇州凤栖山常乐寺出家的过程。
笔者综合上述所有资料,将建文皇帝出逃这一明初重大历史事件完整还原,以飨读者:
“洪武三十一年(1399),(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前),(将)长孙(允炆)立(为皇)帝,年号建文。燕王不服,出军靖难。”
建文帝遂命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封为“荣阳侯”的郑遇春之子——第二世袭侯,和同时封为“靖海侯”的吴祯之子——第二世袭侯出兵抵挡,但未寻到朱棣。
当朱棣焚毁皇宫后,“郑、吴二袭候”随从“建文帝,君臣(共)七人自霣(夜雨中)逃出,遯(遁)入川省。”投奔早年在青城山出家的叔曾祖父法仁,以避其祸。
自号“孤贞”的“郑袭侯”,“始(起先侍卫建文帝)君(于)峨嵋,后(又侍卫建文帝)君(于)名山(县)宾凤岩”地方。
当建文皇帝闻听朱棣派出的追兵将至时,望风而逃入云贵山区,在辗转逃难的数年之中,渐失恢复帝业之心,最后返回崇州凤栖山常乐寺(今称:光严禅院)遁入空门,一心向佛。此寺在青城山附近,即朱允炆的叔尊祖——朱五六早年出家之庙。
朱允炆此后再未离开过凤栖山,圆寂后葬于后山,后来人们在他的禅房墙壁上发现遗诗一首:
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当朱允炆遁入空门后,自号“孤贞”的“郑袭侯”到名山县宾凤岩兴家立业,初娶吴夫人,生七子,继妻谭夫人生一子,共八大房,以“兴”字为行,四出分居:兴一居雅安;兴三、兴四居夹江木城(今属乐山),更名兴龙、兴虎;兴五居简阳;兴六、兴七留住名山;兴八随谭夫人回南京。
迁到邛崃县夹关乡“第一店”的兴二,更名为应显,后代皆遵循“孤贞公”当时所立的二十代排行:
应志思百福 山金朝万天
永代存加显 守本尚循环
后来,郑氏族人修建“兰坝庙”供奉川主李冰,同时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郑氏三公(郑遇春、郑龚候孤贞、郑应显)之圣像牌位,表达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片忠贞情操。
因“兰坝庙”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与之共存,故于清道光年间在福田寺侧修三间祠堂,将圣祖牌位移于祠堂供奉,每年进行春秋二次祭祀,直至民国时期。
如今邛崃一支郑氏后裔在夹关、平落、油榨、固驿等地方广泛分布。
“孤贞”病逝后,葬于今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曾以青石腰磨子为碑记,寓意上述事件十磨九难,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凡丁不由感叹:一册郑氏族谱,半部明代历史。
以上若有错漏之处,还望读者补充指正。
20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