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石泉县志·金石》:“万岁通天碑,在报恩光寺,唐王惠元书。”寺观:“报恩光寺,在县治,有段文昌题王惠元书万岁通天碑。”这两条记载,均注明源于《四川通志》,但未注明版本。清道光《龙安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宋王象之《蜀舆地碑记目》因“石泉军碑记,阙。”而没有记载。清胡凤丹(1828—1889)校补《蜀舆地碑记目》时,在蓬州万岁通天碑条下说:“石泉县有周万岁通天碑,前内供奉书手王惠元书,其石击之清亮,全类玉音。碑阴镌段文昌留题。” 胡凤丹在石泉县条下又收录了禹穴、石纽碑(实是摩崖和石刻)。
万岁通天碑文,是万岁通天帖的碑刻版,王惠元应是宫中碑帖制作高手,但还未见到有关他的资料。
段文昌(773年-835年),字墨卿,一字景初,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少时随父入蜀,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应剑南节度使韦皋之邀入其幕府。后任西川节度使,因其治理西川的政策深为百姓认可,再度出任西川节度使。
《旧唐书·段文昌传》:长庆元年,拜章请退。朝廷以文昌少在西蜀,诏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昌素洽蜀人之情,至是以宽政为治,严静有断,蛮夷畏服。
《新唐书·段文昌传》:文宗立,拜御史大夫,进封邹平郡公。俄检校尚书右仆射、平章事,节度淮南。太和四年,检校左仆射,徙帅荆南。复节度西川。
明《蜀中广记》
当时,吐蕃侵扰大唐,今北川青片、白草河流域一度被吐蕃占据,不久,被韦皋击溃。大唐与吐蕃对峙,必须巩固“前沿阵地”石泉(今北川),因此,对“蛮夷”的教化安抚和稳定,自然是首选之策。也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万岁通天帖翻刻到了穷乡僻壤的石泉,成为浸染华夏文化的象征。而宋石泉知军魏禧在石泉兴办学校,则是继其余绪而已。
段文昌在万岁通天碑上留下的题记,因碑已不存,内容也不得而知。但从段文昌的经历推测,万岁通天碑的“母本”很可能是其岳父武元衡从宫中所得,是不是“供奉书手”王惠元提供也不得而知。但在石泉县留下如此珍贵的万岁通天碑,不仅反映了段文昌对蛮夷教化的重视,也反映了他的文化修养。因为,在书法史上,万岁通天帖是堪与兰亭序比肩的“圣迹”。石泉乃大禹故里,石纽、禹穴古迹在焉,得到某种“恩惠”也在情理之中。
段文昌为好友薛涛写过墓志,唐太和九年(835)卒于任上。
根据文献记载的推测,万岁通天碑可能在明代就已毁于围剿羌番的战火之中。民国《北川县志》已无此记载。
唐摹万岁通天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