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郫都,生机勃勃。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惊艳全球的“不怕水”绝缘连电插座正从私人定制的生产车间装车出货,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拓米研究院开创独特的技术·市场·供应链·产品双向通行方案,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成果,2019年第四季度采用最先端技术的3D玻璃中试线将投入运行,数款新技术产品将在2020年陆续进行成果转换……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四川省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支撑。
郫都区作为功能区建设的“主战场”,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21.4平方公里内占78.4平方公里。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郫都主动发牌,实施龙头倍增、集群配套、创新支撑、跨界融合四项计划,在“中国新硅谷”的建设领域里,“主干”的名片越擦越亮。
自我精进 经济地理新格局深度重塑
2018年7月30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28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功能区(郫都区)推进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产业功能区,就是“加”上生活配套,拉长服务短板,实现产城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郫都首先做了城市生态红线的“加法”与城市空间规模的“减法”。郫都区作为成都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涵养区和城市通风廊道,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功能区建设以来,郫都区调减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9.4%,镇区调减35%,城市绿地率提升到38.4%。另外,郫都区不断强化功能区内科教、双创和生态宜居功能,集中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公共服务圈”。在社区开发中,郫都区则按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品质标准,降低开发密度,将商品房开发容积率从4.9降至2.4,充分创造宜居宜业的功能区环境。
漂亮宜居环境令创客公园里的拓米研究院总经理张宸浩竖起了大拇指:“郫都区优越的创业环境,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业激情。”有厚重的生态作本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猛发展。面对产业面广、产业内部结构复杂的电子信息产业,郫都选择有进有退,不盲目做大产业面,坚持深耕产业链。在功能区建设中,形成了高端优质产业“进”,低质低效产业“退”的模式。一方面,充分整合资源,强化产业耦合,聚焦“一芯一屏”,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强化上下游联动,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链形成;另一方面,清退了功能区内6家“僵尸”企业,完成了11个“清闲清低”项目,为优质项目留足了资源。
进退腾挪之间,郫都2018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0%。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快步前“进”,落后低端产能大踏步后“退”,两年共开发郫县豆瓣衍生新品40多个,引进国际川菜小镇等重大项目8个,实现总产值172亿元。新经济项目上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科技、流量经济等生态型新经济和城市新型服务业,新经济产值年增长18%,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得到深度重塑。
主动转型 公园城市收获更多关注
周末慢行在三道堰的绿道上,郫都市民小伟张开了双臂,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这是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你看着绿道现代简约,舒缓大气,人水相亲,是这个公园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郫都不只是着眼产业的积淀,更是在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2020年,郫都将围绕“一轴两山三环七道”天府绿道体系,建成三级绿道512公里。建成后将覆盖全区14个街道和144个村社区,串联起区域内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站点,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满足市民对绿色出行的需求。同时,绿道还将带动周边区域价值提升,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体育娱乐以及相关新经济发展,带动沿线居民就业增收。全区绿道全面建成后,将具备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综合功能。
“在办公室推窗能见绿,心情特别舒畅,创业更有激情。”张宸浩说。
在建设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过程中,郫都“舍”一般经济项目,“得”生态环境质量,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全力落实治水、治霾、治堵等7个“十条”,推进增花添彩等“三大行动”。2018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水质达标率100%。
在郫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深度贯穿加与减、进与退、快与慢、远与近、舍与得的五大辩证关系,这种高智慧的辩证转型模式,将让郫都这座公园城市收获更多的资本关注。
“项目选址创客公园,总投资1亿元,后续将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小镇或产业新城。”在人脸识别领域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和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郫都区有关负责人说,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立足高新产业优势,力争让创新元素扩展到每一片土地,形成全域创新的空间体系。
2018年,郫都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50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58位,全区上下合力,正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