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全文”该不该退出语文课本我不知道,但是操作起来其实一点难度都没有。
只要删去语文课本后“背诵全文”四个字就好,然后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古诗词填空题,古诗文阅读题保持不变,分值也可以适当增加。
信不信学生比原来背的还要积极?
原来最起码还有个范围,知道哪篇该背哪篇是重点,现在范围都没有了,整本书都是考点~
美其名曰,素质教育~~
「背诵全文」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方法。我支持题主的想法。
获得语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少量精选内容的反复背诵,另一种是大量广泛的阅读。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两种方式只可能取其一。传统语文教学取的是第一种方式,效果未必见得好。而我了解的很多作家,很多受益于大量的泛读,而非背诵。
且如果强制背诵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或者忽略了对文字内在蕴含的精细体味,就更得不偿失了。
这种事情一直让语文老师很头疼,说实话,比学生被强制背诵更头疼。
首先来看一看背诵的必要性问题吧。我所知道的任何学习中文的学生都有广泛的背诵基础,因为中国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有非常强的连贯性,同时又有大量的典籍文献。背下来,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
其次,背诵其实是语言习得的必要过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语言本身有所感悟,也是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古代私塾、书院的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比现在更加机械,在此不提)
而基础教育阶段,指望学生自己喜欢而开始背诵实在是太过于缥缈,基于上述必要性考量,强制背诵可以说是必须的。
题主提到了《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认为没有背诵的必要。可是实际上这句话可以联系很多历史事件:庆历新政是最直接的,几乎同时,欧阳修因为支持新政被贬滁州,两年后苏轼在滁州抄写《醉翁亭记》并制作碑刻。即使不联系别人,了解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关系,庆历新政的基本内容对于学习文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总结起来,文章和学习可以是灵活的,背诵不仅仅是背诵而已。题主提到了错一个字就抄写,其实是考查制度的问题,为了考试而产生的相应对策。说句不一定被理解的话:你以为我们愿意?
最后,这类问题看了很多,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枯燥经历颇有怨言。但是原因是什么?我见过有人说教材,有人说老师……作为一个老师,我想说制度和不懂教育只知道分数的那一部分家长才是关键。
其实详细说起来的话会有很多,实在懒得打字,暂时就说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吧。
退不退出课本一点都不重要,退不退出高考才重要。
高等教育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目前的高考制度是为了选拔出智力和执行力尚可的一批人去享用这有限的资源,因为当前的国家发展需要这样的人。
如果我们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草原部落,朝不保夕,高考估计就是骑马射箭扳手腕了。
所以经常有人总是拿着中学课本,吐槽说买菜又用不着函数,不知道学来有啥用。
你们啊,还是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的复杂关系。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说点大实话。
1.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商和领悟力都是很一般的。
2.背诵全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能够“学会”语文的最简单的学习方法。
3.如果一个学生真的能将本学期书中所有必学的现代文和古文一个字不差的背诵下来,他的语文整体成绩会有着非常大的提高。尤其是作文成绩,会提高的惊人。
你以为背诵全文很蠢?其实它才是不够聪明的学生的救星。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他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可见背诵并不是愚笨的教学法,相反的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背诵得当还是一件乐事呢。出身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获夏志清教授推崇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 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