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倡导下,医学越来越关注人的心理是否正常或异常。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生理正常与异常之间的辨别,已逐渐清晰明确,比较容易作出判断,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却仍然难以明辩,本章主要介绍异常心理的概念、判别和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等。
一、异常心理的概念
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他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但是,人类的体内环境存在着各种影响人心理状态的因素,在有害因素的影响下,人的心理活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心理活动的 完整性、心理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遭到破坏,出现心理活动的偏离,进而丧失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出现异常的心理活动。
那么,什么是异常心理?时至今日,给异常心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仍非常困难,由于研究领域和角度不同,各流派对异常心理的看法和定义也存在着差异。
目前,对异常心理的一般解释是: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各歪曲。其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委员会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以上是对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概念内涵的阐述。在临床实践或实活生活中,需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作出区分和判断,以便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和判别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正常与否,是相对性的,绝对的健康和正常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非全是异常的。而且,心理的异常和正常之间的差别也是相对的,所以,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里介绍几种较常用的心理异常区分方法和判断标准: 1、常识性的区分,指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包括(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3)自身社区功能不完整时;(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2、心理学的区分,我国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了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其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否则就是异常,如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但当时的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就可认为,这个人的解释活动不正常,产生了幻觉。另外,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若脱离客观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则可认为他出现了思维障碍。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心理活动被心理学家们认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就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已的内心体验。这是正常的心理与行为;如果这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则说明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的自已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的影响下,一般不易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界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也需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奕得很冷淡,而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可能偏离正常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