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海报
“我爱成都,不仅出于情感,还出于理智。”袁庭栋老先生的言语之间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不论过去、当下与未来,他说:“一定不能让下一代成为成都盲”。
5月12日下午,应麓客光影会、麓客阅读社、麓象厅、寻麓书馆之邀,研究成都街巷文化历史第一人、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携新版《成都街巷志》做客麓湖·A4学术报告厅,与麓客何婉容、刘小音、樊磊就“成都与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成都的城市精神是怎样的?”“如何让下一代了解老成都?”等话题进行了对谈,共同畅聊主题“探寻古城的精神”。
●袁庭栋(左)、罗溯阳(右)
麓湖,是一座水上之城,而水,同样也是成都的灵魂。若要论水,就得回到三千年前的成都平原,那时,锦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城,还停留在“因水而生,因水而困”的境地。而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对之进行了治理,也成就了扬雄笔下 “二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的景色。
袁庭栋写《成都街巷志》,耗时5年,引经据典,实地走访,增删多次。写《芙蓉秋梦》的流沙河老先生曾赞誉此书“功德无量,空前绝后”。“空前”,因前人不曾为之,60余万字的笔墨之间,是以城、河、桥架构的街巷史;“绝后”,因后人不能为之,那些关于古城的风土貌与成都味,已经伴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消失。
●活动现场
关于城市与水的历史,袁庭栋在现场做了 “冷知识”的科普。原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初衷并非为了农业灌溉,而是为了运输战船,完成秦国的统一大计,“大禹治水是堵水,而不是排水”,过去,城市里充斥着水码头,而望江楼是送客乘船远游饯行的首选之地。
活动现场三位麓客何婉容、刘小音、樊磊从各自角度分享了对老成都的认识,并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达人,对老成都的街巷历史、新成都的未来发展,都形成有自己的体悟。他们的精彩分享,既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外延,也丰富了老城精神的内涵,献上了“人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之思想碰撞。在观众提问环节,三位观众提出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独到理解,并且抛出了诸如“成都平原的故事”“三星堆的渊源”“成都水码头的故事”等问题。
●活动现场
在袁老看来,正是因为有水,成都成为了一座非常有温度的,具有包容性的城市。而生活在其中的成都人也将这种精神,化为乐观豁达刻在了基因里。
●寻麓书馆
位于麓湖艺展中心塔楼高地的寻麓书馆也临水而居,而她,同样蕴藏着多元与包容之心。面积约450平方米,总藏书2万多册,初期书目2000册,由作家、书评人、图书编辑、书店经营者、媒体人等共同组成的选书委员会选定而来。如今,这座社区图书馆试运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里俨然成为了公众思想与灵感碰撞、链接各方文化群体力量、服务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平台。已经有60多位志愿者在这里进行了超过80次的志愿服务,总时长达240小时。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因阅读而相聚,又因寻麓书馆而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思想与公益之旅。
●寻麓书馆
寻麓书馆,承载着城市责任与社区服务功能,将为各类读书分享会、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场地。在今年会常态化地举办社区、社群读书分享活动。寻麓书馆与腾讯·大家栏目合作,举办高品质文化讲座,邀请名家、大家,向社区居民传播常识,开拓大家的视野。活动第一季的主题是“城市与我”、第二季为“古典文化的魅力”,之后还会有更多系列陆续呈现。
●寻麓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