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善做,子女善学
——回忆我的母亲
唐王紫苏
4岁那年,当我看到妈妈把豌豆粒大小的化猪油放到父亲碗里的时候,母亲拉着我的小手说:“孩子,你爹现在身体有病,需要营养,我们得给他吃好点。只有他好了,我们才有能力把你和哥哥抚养成人”。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的缘故,虽然我当时还小,还很懵懂,但却默默地点了点头,并一直遵从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们家虽然贫穷,但是母亲的善良、勤劳一直照亮着我的人生!
6岁那年,妈妈去赶集,中午该吃饭的时间还没有回来。邻居幺婆叫我到她家吃饭,因为害羞,我拒绝了她的邀请,也因为经常在母亲身边,所以自己在家做起了稀饭。从此,我学会了自己做饭。
7、8岁的时候,住在山梁上的何叔叔一人来推磨,母亲就叫我为何叔叔添磨(农村人家户的石料手工磨:一人添磨,一到三人拉磨)。从此,类似的农活,我总是帮着邻居们乐呵呵地干着。因为经常帮大家的忙,也赢得了那娃儿“勤快”的赞誉。
小时候,时常有外地的乞丐来化缘,遇着正吃饭的时间,母亲总是先给他们舀饭,等他们吃完饭,再打发玉米或是谷物什么的。虽然我们家并不好过,但是母亲总是力所能及地去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的希望不致于落空。
就这样母亲那种为善向上的思想在我幼小的心灵已经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进入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我经常帮助家里干农活:或割猪草,或种麦子,或插秧,或打谷等等,反正母亲能做的农活,我到后来不仅全部会做,而且做得既快又好。
跟着母亲学种地、做家务,不仅让我看到了农家生活繁忙的现实,更让我明白了“土能生金”、“人勤地不懒”的道理。
我的婆婆,年老时本就半身不遂,身体不好,后来又因为大腿骨折,未及时医治,到离世时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总是为祖母端茶水,送饭菜,、檫洗身子,更换衣服,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时候也帮着倒下便桶什么的。
母亲对祖母的付出,让我明白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不是一句空话。这或许就是我后来善待父母、孝敬父母的重要原因。
除了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道,母亲还尽力维护家族乃至周边环境的和谐,每当父亲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她总是尽力劝着父亲,尽管父亲有理可讲,她也总希望大家平安相处,友好相待。就算其他相邻闹家庭纠纷,或是邻里矛盾,母亲也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劝说,去调解。
母亲60岁的时候,为了念佛诵经,她总是叫我和儿子教她识字。她习惯性地很早起床,先为大家做早餐,然后看书,不认识的字就做好记号,一有时间就叫我或是儿子教她。三四年下来,母亲便可以独立诵读经文了。
从母亲识字、念佛诵经的经历中,我更加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做人道理。这大概就是我近5年一直努力做快乐书院的根源吧。
那些年中,母亲还自制药酒,治病救人,别人有钱就给,没有钱就完全做好事------我至今还珍藏着母亲的药酒,有人需要的时候,我会为他们送上一点。
母亲那些事实在太多了。“父母善做,子女善学”,是她带给我最淳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善向上,友爱互助”是她向世人传播的一种时代精神。
今天我做快乐书院,研究、传播人生智慧和教育文化,就是想把母亲“为善向上,友爱互助”这一时代精神传播开去;把“父母善做,子女善学”这一家庭教育思想传播开去!
母亲虽然是亿万个平凡劳动者中的一员,但是对我而言,母爱却是伟大的。我曾写下《爱心红》这首诗歌来颂扬我的母亲,感激我的母亲,以期永远铭记我的母亲。
【附】:《爱心红》
世间花无限,唯有爱心红。
天下情万千,母恩意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