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65|评论: 2

高义奎【转发】:探秘南方丝绸之路古城芦山姜庆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发】三国传说姜维城——探秘南方丝绸之路古城芦山姜庆楼
                  
“姜城,世传蜀汉姜维建。位于芦山河、清源河合流之间台地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原北面城墙土埂横断南街通道,其上平台有清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张启鼎修建之姜城楼,1958年拓宽街道时拆毁。”
对于芦山县被人称作“姜城”这个说法,《芦山县志》记载说,过去芦山县城有夯土筑砌城墙遗迹,其中北段长约50米,东段长约100米,上覆元、明城墙,南段92米,城内遗存有“汉姜侯祠”等古建筑。历年出土文物显示,芦山系汉代以来,青衣县、蜀郡西部都尉、蜀郡蜀国都尉、汉嘉县、汉嘉郡等郡县在此设治地。
自古英雄有传说
据记载,姜维墓位于芦山县城东北龙尾山顶,坐东北向西南,圆形条石墓,直径8米,高2米。墓葬建成的年代不详。墓前,有清代墓碑两通:一通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立,碑首圆弧形,高1.48米,宽0.8米,中镌“汉大将军姜伯约之墓”,边款“知事吴占魁书”。一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月立,碑首削肩形,高2.7米,宽1.32米,中镌“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边款“知县段恩荣书”,前有“康熙丁亥年,县令张公绪奉抚军熊立石标之,今圮矣”等78字小序。
事实上,早在1942年8月18日,著名藏学专家任乃强从雅安出发,前往芦山、宝兴考察。他一行先渡过雅河,自青衣桥车站,沿马路行,经多营坪、飞仙关,一路上得山望水至芦山县城。在他的考察游记中,任乃强详细记录下当时芦山的历史传说、地理物产、风土人情,其后又著录《樊敏碑考》、《芦山汉石图考》等专论,还向人们介绍了芦山县被人称作姜城的由来。
芦山县城,当两河会流处,左曰龙门河,上游接于天全县之大川镇,近邛州界。右曰清源河,自天全属之双河场炉台来,会于县城西南隅,合称芦山河,南流20余里,地名三江口,与灵关河合。再二十里至飞仙关,合天全河。芦山两河皆穿流于红色页岩层间,刻削岩盘成浅峡。岸皆壁截,高约2丈。截岸之上,则平原如坻,尽稻田也。平原尽处,小丘斜起,绵延成冈。冈后或间小溪,或径与大山相连。大山小丘,皆作昂首龟状,一面斜坡,一面绝壁,是为芦山定型。
“龙门、清源二水间,有长冈绵亘,形似龙卧。其脉没于县治城内,号曰龙尾。县城周5里,半在平地,半跨龙尾山,石条砌成,明正德时署县事汪浩所创也。城内街市作正十字,宽阔整齐,街户甚少。每一、五、八赶集,非赶集日冷落如乡村。城内多农地,不种蔬果。玉蜀黍、大豆混植,与山田同。民俗之质朴,即此可以知之。其名胜则东北城角有金井阁,踞龙尾山,形势轩昂,占全城最秀胜处。东门外有铁索桥,跨龙门河,长48丈,仿泸定桥式。南门外有公园,当两水汇流处。这俯断岸,形势略似天全公园。而荒蓁蔓草,阻拂游人,仅供刍荛牲畜辈出入而已。”
任乃强考察记述说,芦山县城南门外的公园旁有土城旧迹,传为蜀汉大将军姜维所筑,号曰姜城(见宋绍兴知县徐闳中引《芦山图经》)——
城址今全可考,周3里。外临断崖,内达南门内数十步。汪浩新城,与此旧址相套。旧遗土埂未削,故穿南街,须臾一埂。邑人因其埂建奎阁焉。奎阁之南,近南门处,有姜侯祠,南向。内塑姜维像,赭面,微似关帝。外有石狮与木枋。其寺颇古,大约宋代即已有之。明清两代,祀典隆重。近年祀衰,庙亦多圮矣。
城北金井阁,亦有姜像。阁前巨墓,有道光十六年知县事段恩荣所立碑,上署:“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有题字云:“谨按,姜侯志存汉室,功在全川,灵异昭垂,芦阳较著……龙尾山祠墓所在,神冯式之。春秋以少牢祀之旧矣……旧表在康熙丁亥年,县令张公绪奉抚军熊立石标之,今圮矣。为树华表而甃之,亦守土之职也。”
相传此为姜维胆墓。忆《三国志》维传,为北来将士所杀,剖其腹,胆大如斗。当时成都大乱,维为乱兵所害。被害后,尚扰乱十数日乃定,则维尸应无葬所,何况其胆。或曰衣冠墓,较近理。《三国志》维传,虽未言其曾至汉嘉,但曾言其明晓边事,熟悉羌情(未查原文)。其时天、芦、宝一带,多氐羌。维曾命人筑城置戍以资控驭,理应有之,或曾遣部将戍此。戍将假其威名,而称姜城也欤。当后主出降邓艾,下诏各城罢兵之时,蜀中将士拔刀砍地,极感不服。维与后主书,有“将使日月幽而复明”之语。则其秘筹恢复,布置甚周可知。此等地方,应为其布置军事之地。维虽败死,此城道远地僻,或有忠义之士未曾降魏,仍用维之虚号,号召羌氐。田横入海,郑氏存明,理固有也。惜史记阙轶,未传其人耳。如此推断属实,则遥招维魂而作之墓,正无足怪。今县境尚存姜姓,则维之族人当时有逃匿于此者,亦未可知耳。
任乃强在其著作《民国川边游踪之天芦宝札记》记载说,芦山汉物目录姜维衣冠墓在城内龙尾山头,清代修墓、立祠……维死于蜀汉炎兴元年,距今一千六百八十年。
古城千年祭姜维
芦山古城,因地势险要,历为边徼要隘,历史悠久、物产丰茂,自古贸易发达。“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
《雅州通览》记载说,春秋战国时,芦山为古青衣羌国之地,秦时置青衣县。西汉后历为蜀郡西部都尉府、蜀郡属国都尉府、汉嘉县、卢山县、泸山县、芦山县等郡县治地。芦山县素有“汉代文物之乡”称誉,除了著名的汉代樊敏碑阙、东汉珍贵石刻王晖石棺、北宋古建筑姜庆楼……临邛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金鸡峡,是西汉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的首经之地,蜀汉大将军姜维于峡东镇西山屯兵设防。
古青龙关矗立峡口,气势雄伟,至为险要。
“人攀羊肠绝壁间,径挂鸟道半山中。”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芦山金鸡峡在县城东北21公里,地处邛崃山脉中南段支脉地带,为发育于芦山向斜核部的玉溪河,深切东北西南向的芦山向斜东翼而形成的险峡,峡长约10公里、宽约50至100米,东部为镇西山,西部为马牛山。玉溪河自宝盛以南进入峡谷,两岸崖壁峻峭,河水回旋奔腾,为古青衣道要隘。
至民国时期,芦山“县城左以罗城山脉之脊与雅安北区为界,右以钟鼓山(周村冈)与天全为界,北则接两河谷之上游为天全境。旧只辖一个半场(青龙场与飞仙关),现除城街外,有市集者共五场:青龙场四、七、十日集,隆兴场三、六、九日集,飞仙关一、四、七日集,白家店三、六、十日集,下桥场一、五、八日集,仁嘉一、五、八日集。旧分全县为三乡,即水东乡、龙门乡、清源乡。现以治城为芦阳镇,飞仙关为飞仙镇,其余各村析为沫东、凤禾、思延、升恒、隆兴、龙门、仁嘉、清源八乡,共7000余户,30000余人。”
据任乃强《雅安地区八县地名考释》一文所载:“秦汉时,蜀与滇、邛、笮地往来,只有自临邛经火井槽,沿青衣水,至飞仙关外渡河,循邛水逾邛崃山一线通路。”
“今雅安、名山、荥经、芦山、天全、宝兴六县,原为青衣羌人住地。秦并巴蜀,抚循其人,设置邮亭驿道,通于西南夷邛、笮诸国,间亦徙置征服诸国豪族于此……汉高后时,青衣羌人作乱,平定后析临邛南境置青衣县。华阳国志曰‘高后六年开青衣’是也。故县治则在今芦山县境。大抵秦汉通西南夷路红扑扑自临邛经火井槽,逾百步关,历青衣、邛邮及邛崃山入笮国,由笮转邛,由邛转滇,故青衣县最先析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多年前,我曾到镇西山,见大路靠边立有一古石碑,古碑上刻有“青龙关”和立碑时间等字。

发表于 2020-6-2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丁亥清康熙四十六年。没有姓熊德抚军,当时的四川抚军是能泰,

县令张公绪奉抚军能泰命令立石标之,今圮矣。


徐闳中和苏辙,米友仁,周邦彦,同时代的人。


绍圣癸酉(1093年于芦山)

不是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绍圣甲戌知县徐闳中云山谷老人绿菜賛刻石于芦山县庙不记嵗禩典型俨存賛末有史君炎玉之句读者多所未喻盖指言眉阳望族史氏女名琰者琰字炎玉髫丱资頴嗜学苹蘩綫纩一不经意志业専确廼博古善绩文雅安张士仪讳誾少卿出守纯阳闻其才且贤纳为冢嗣子履讳祺之妇炎玉之归于履性素冲淡不事铅饰服浣濯之衣日逰心于编简翰墨平生临览之胜燕笑之适与子履诗词酬唱格调闲雅久而盈箧手自叙次目曰和鸣集善用秃笔字体荘劲少卿爱重之殊不责以中馈之职厥后少卿子介卿讳祉擢进士第调眉之青神尉是时山谷老人谪居涪城遡流见介卿诵亲亲之好盖少卿之室江南黄按察讳之女弟于山谷老人姑軰也炎玉配子履实其亲表因腾书致绿菜为信山谷珍其品作賛谢之有曰班我蓄惟女博士史君炎玉犹古女校书之褒云卢山杨与权讳巽先生年垂八十炎玉宅相也大观间以行艺为郡学正每休沐以甥礼侍见相与穷日论文且评课试近题渊源端绪不减谢韫解围之辨传播诸生咸推仰焉与权谓其才美秀尝见许于文章宗匠虑嵗久湮沉无闻详具本末属闳中记叙载石勉从其请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