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 多年以前,人们谈出世、入世。面对世间的波谲云诡,只能屈从隐忍,因为除此以外,便别无去处。直到陶渊明写出了《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人们对与世隔绝的山林生活才有了别样的美好愿景。即使身处纷乱悲苦的世间,也因为有了一份对自然纯朴的向往,而让理想有了寄身之所。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将这个世外桃源描绘了出来,此后,多少人前赴后继地去找寻内心深处那片不知所踪的桃花源。
也许直到有一个名叫林炳辉的人,将自己在山林中的房子命名为 " 食养山房 ","桃花源 " 这个名词,在当世人心间,才有了恰如其分的模样。
(与林炳辉老师合影留念)
你我的30岁
迷恋上旅行,是在我的30岁以后。
哇!你已经过了30岁啦!每每听到别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就会觉得: 30岁以后的女性逐渐走向凋零,不是因为自身过了盛放期,而是外界的声音暴风骤雨般敲打下来,生生地打落了一地花瓣。
在我看来,30岁只是一个生理的概念。一个中性词,没有任何正负属性。
它绝对不是攻击别人的武器,也不是自我堕落的借口。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不敢想象自己30岁会是什么样子。
那时的我,也把30岁当成衰老的标志。但下一秒回过神来:管他的,还有十多年呢!
迈入30岁的那晚,夜空漆黑。我喝了点酒,盛夏的高空屋顶空气好闻。鞋子踩过地板踢踏作响。对着天空,什么也没发生,却有什么发生了。
我们从年轻变到成熟的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欲望、言行的毫无道理与荒唐可笑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有什么东西,悄悄地在我心中沉淀发酵。
(在食养山房,随处都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发呆。)
对于女性来说,一生中有许多瞬间,可以被用来标志成熟。
青春期第一次period,是生理上的成熟;郑重且珍视的爱情,是情感上的成熟。第一次开始化妆,第一次买高跟鞋,第一次用工资给父母买礼物,第一次独自旅行……
29到30的那个晚上,也是这样的瞬间。
对我而言,30岁不是应该焦虑的年纪。再难的事,最后也能云淡风轻地说出来,这就是一种得体。不会因为社会观念和他人眼光,变得患得患失,紧张或苦闷;更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选择,活成别人希望的模样。
事实上,无论几岁,无论是否有伴侣、孩子,都不能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权和主动权,比外表衰老更可怕的,是自我放弃和对世界的妥协。
就我自己的状态来看,30岁以后的最大变化,是我开始直面自己的人生,明朗内心想要的生活,并在潜意识里,为了这个目标开始做规划。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你这样了解自己,所以大多数的孤独是不被理解的。人活一遭哪有什么太大的任务,能把日子过得快乐就很难得了。
抵达内心的世外桃源。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决定独自前往的“食养山房”,遇见那个心意相通的目的地和“刚刚好”的林炳辉。
于是,我从台北的市中心,前往藏身深山之中的食养山房。当计程车不断蜿蜒,路边有溪,远处有山,清清静静的。每转过一个弯,就会有一处开阔的景,美好又惊喜。
我会盯着那个翠绿的远方失神,脑子里幻想这一片青山的尽头会是哪里,藏着什么样的生命和故事。
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其实没那么难以到达。
当你一直在追求美好,这些都会与你相遇。
这是一座隐逸在林间的山房,簌簌松声穿过婉转的溪流,斑斓的锦鲤泛起湖面点点涟漪,连呼吸都变得细腻可触。桌上一支月桃枯枝在素朴的竹帘上伸展姿态,时光在此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不知这里就是我想要的那个自然舒适的所在。一席餐,两道茶,几抹耐人寻味的故事……
人物介绍
林炳辉,食养山房主人,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后参禅修行创办食养山房。食养山房位于台湾省新北市汐止区汐万路三段,是一个集饮食、品茶体验为一体的休闲空间。这里没有点菜机制,根据当日主人精心安排,会选择时令食物进行制作。来这里用餐需要提前预约订座。想要体验一次这样的用餐方式,或许要等上一个月左右。
山房的主人林炳辉一直深爱、深耕的,大概就是茶道和空间美学了。
他四季如一,着麻衣,礼佛、学禅,不管外界多喧嚣,内心自在笃定。在日常生活中,林炳辉经常打坐、修禅,用安定来开启智慧、打破逻辑,抓取忽然灵光一现跑出来的灵感。他用这种智慧去做空间,做很多事情。
林炳辉本人也是如此:顺应因缘,放下多余,尽一事而无其他。
也许当人被放到地球上正确的位置时,才会认识到自己有多渺小。才能多谦卑的对待这个世界。
如今很多人都说,“来台湾,一定要去食养山房”。
茶道
1980年代台北车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摇摇晃晃地下了车,肩上背着大捆的建筑设计图纸,以及来自宜兰老家的沉重债务。这是30多年前的林炳辉,命运给了他一手烂牌,让他没有福气选择自己的人生。几年后,公司生意没有预期顺利,台北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让他觉得喘不过气。
生活在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大部分人总是执着于那扇紧闭的门,而林炳辉却转身找到了一扇属于他的窗——茶道。
他说:透过茶,他看到了另一种生活。
我与茶艺师品茶的过程中,断断续续的聊聊因缘际会遇到的来来往往的客人和他们的故事。
我们总是这样的,话只说一半,让那没说完的一半,藏进音乐里,陪你一起失眠。
空间美学
对美感十分要求的他,即使是一间「仓库」,也依个人品味,不怠慢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在留恋的地方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和每个客人聊天南地北的天,也为他们泡茶做餐……
“我们一辈子都在赶着离开,这次不如就留下来。”
把那些满世界看过的建筑,那些叹为观止形状、肌理和颜色,找个地方,统统存下来。
林老师曾给“空间美学”下了一个定义:空间美学其实是情绪的体现,而情绪又是人们看到事物之后产生的观感。听跟随林先生十余年的茶艺师说道,林老师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后,会去到每个“空间”与之相处,打坐冥想,满山尽是青叶山,口中松鱼耳杜鹃,用心之处,福报所致,所以我们在每个房间都能体会到不同角度带来的经得住细看的美。
竹帘将空间隔成几个相邻的开间,每个开间内各自开放,比邻而置而又各具特色,在虚实的空间中有着层层叠套的景致,既有室外的自然之景,又借了室内的人文之境。食养山房的内部空间,以铁、柜、烛火、中国传统滤纸浆的竹帘等简单元素,坐定在茶室内,更能体会到中式设计的雅致和玄妙。我发现这竹帘是茶室的点睛之笔,用竹帘作为空间区隔,每个小单位空间在开放中,依然保有其独立性。这竹帘子创造帘外、帘内呼应着好山好景,多了层虚实间画中画的暧昧与想象。
人置身食养山房,很大的错觉是外面在下雨,或者刚刚雨过天晴,空气中还留有一份润湿。
真正的原因是它依山涧溪流而建,绿树围绕,花映其间,每个空间都通透澄明得几近于无。正是这近乎于无的空间感,让人会变得心绪悄然,然后发现那一处处的美,原来就在这似有若无中,比如那袅袅燃起的炉香,风吹动的垂帘,暗夜摇曳的烛火……
听着滴答的水滴声,想起来《无问西东》里很喜欢的一个场景:
这也是当时发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件真事,学生们当时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敲打着破旧的铁皮屋顶发出了巨大的声音,盖过了教授讲课的声音,大家以为教授会气急败坏的提高音量,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静坐听雨。
于是学生们收起了焦急情绪,开始静静听雨、静静赏雨。在那样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在那样一个不知何去何从的年代,教授让大家静坐听雨,其实就是在教学生要有从容的心境。
静坐听雨,才能无问西东。
这时候,一个人的好处就来了。我决定花费一下午的时间,哪也不去,就记住这个山房阳台,记住目之所及的每个细节。
让这个世界乘着火箭你追我赶去吧,此时此刻,我只想瘫坐在被满眼青叶山包围的山房里,不去考虑明天发生的事情,贪婪当下,与满园的欲望,静静的倾听心跳。
食养
与整个空间基调相契合的是食养山房不设菜单。在食养山房用餐,讲究的是五感体验,每道料理和谐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每一道菜也是老板精选之后的自由创作。他只选用当季食材,搭配颇具艺术感的食器和经营者对菜色的巧思,在贩售健康料理的理念之下,更多了一重文化的寓意。
比如,他用一种美学和视觉去编菜,连烫青菜都会考虑到美术的颜色,比如蔬菜的色彩沥到一种饱满的程度,就赶紧捞起来。开始时他去欧洲、日本考察,回来后 用现代人环保、自然、生态、有机理念来编菜,打造了“食养”的概念。
最后,“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而又不可迁离。”
不停出发的旅途,不断与自我对话,你是谁?为了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又何在?答案就是:走过越多的地方,越不在意那些主流社会给强行界定的世俗财富和功名。生命的快乐并不来源于此,而找到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事。
其实我也一度怀疑过,这一次次的旅行除了集邮般地收集风景,到底有什么别的意义?所幸后来在脚步的积淀里为自己找到了答案。旅行真正赋予我的,没有多么惊世骇俗的意义。一直在路上,是因为曾经对这个世界窥探过几眼,便不再能抑制住内心的好奇。
人生有很多事情无法选择,但如果可以,一定要选择为生活的空间注入自己的气质。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很华丽,但是生活的本质和华丽无关,生活的丰盛与否,在于你是否仔细,是否用心。
当过了想去比较和欲求的阶段,人的变化会连自己都感到吃惊。
所以,这次在食养山房静坐听雨。
似乎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文/图 kat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