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忆韩娥(蜀中花木兰)
文/图 sunfly辛夷
木兰山上荒凉。枯草长。犹记当年夷狄、铩羽狼。
征西南,上疆场,赛儿郎。衣甲十载不卸、英姿锵。
作者注:
韩娥(1345?—?),阆中木兰镇人,生于1345年(元至正五年)。父韩成,祖父韩新泽曾任四川盐运司副使。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木兰镇位于阆中古城西北部,距阆中古城35公里,与剑阁县涂山乡毗邻。据清咸丰年间《阆中县志》载,韩娥的祖父系元四川盐运司副使韩新泽,韩娥的家父韩成本是成都新都木兰人, 后上门到阆中木兰,并生下一女取名韩娥。韩娥征战14年后,退伍成家,嫁回新都祖籍地。
1962年8月15日,《四川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四川花木兰——韩娥》的史料性文章。 这篇可能是对韩娥的最早报道,让淹没于史海中的韩娥“浮出水面”。
韩娥女扮男装,在四川、云南两地与元军作战,其英勇令元军闻风丧胆。后终老于新都木兰。
在新都区木兰镇、泰兴镇、三河街道交界处, 有一座不高的山——木兰山。因韩娥解甲归田后和丈夫居住在这里,其后代又在山上修建木兰寺以示纪念,赤岸山因此改名为木兰山。阆中市木兰镇和新都区木兰镇,分别是韩娥的出生地和出嫁居住地,几百年过去了,韩娥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故事仍在这两地流传。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队伍中,不乏韩姓人的身影。但在四川的韩姓人中,却出了一个堪称奇女子、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新“花木兰”韩娥。她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女扮男装被救后参军
《明史·烈女传》中记载,韩娥生于元朝至正5年(1345),今四川阆中市木兰镇老乾山人。
韩娥的祖父韩新泽,官至四川盐运司副使。
韩娥3岁那年,父亲韩成去世。7岁那年,她的母亲又去世了。
成了孤女的韩娥,由在成都的叔父韩立收养。韩娥12岁时,天下大乱。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在湖北建立天定政权,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沿长 江而上,攻进四川。
溃败的元军毫无纪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韩立担心韩娥被抢去,叫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
但韩娥还是被元军抢去做了小马夫。元军被明玉珍的部将王起岩包围,韩娥与其他被抢的百姓参加了农民军。
王起岩觉得韩娥这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很不错,让手下将领罗甲收为义子。
罗甲是宜宾人,视韩娥如亲生。韩娥也对罗甲如生父,跟随罗甲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脱去戎服换上红装
至正22年(1362),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
第二年,明玉珍派军攻打云南,王起岩、罗甲也在出征部队中。回川后,韩娥跟随王起岩、罗甲驻扎在宜宾。
韩娥渐渐长大,罗甲认为应该给韩娥找个老婆,成家立业了。
韩娥虽然百般推辞,但仍无济于事,只得与一个女子拜堂成亲,结为夫妻。
婚后,韩娥从不脱衣甲,与“妻子”分床而睡,以致“夫妻”失和。
洪武2年(1369),韩娥与王起岩去成都出差,韩娥顺道探望叔父韩立。
韩娥脱去戎服,换上红装。韩娥女扮男装一事在军中传开,大家非常惊讶,称她为“花木兰”。
同年九月,大夏政权表彰韩娥为“贞烈”“蜀中木兰”。
成都木兰庙会源自韩娥
洪武4年(1371),韩娥嫁给新都人马复宗。婚后,韩娥随夫来到新都赤岸山定居,生下一儿一女。
韩娥死后,她的儿子在山上修建一座木兰寺以示纪念,赤岸山因此改名为木兰山,木兰镇也因此而得名。
明末,木兰寺毁于战火。清康熙45年(1706),新都人古成魁、鞠仲高等11人重建木兰寺,塑韩娥像,直到1940年代,韩娥雕像都还存 在。
木兰山是客家人聚居地,嘉庆24年(1819),当地客家人发起木兰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最初的木兰庙会,是为庆祝文昌帝君的诞辰,传说韩娥的诞辰恰好也在二月初二。后来,木兰庙会逐渐演变为种子交流会,一直沿袭到 现在,成为成都有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据说,王起岩在大夏政权归顺明朝后,官至明朝礼部郎中。
王起岩卸任到成都时,特地去见了蜀王朱椿,告知韩娥的事迹。朱椿大为惊叹,专门召见了韩娥。
永乐7年(1409),刘惟德撰写了《韩娥传》,让韩娥的声名在更大范围扩播。
在韩娥的家乡,清康熙4年(1665),阆中人为她修建了木兰庙,又名木兰祠,位于今阆中市木兰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兰庙被拆毁。2000年9月,木兰祠重建,大体上恢复了历史原貌。
如今,阆中市木兰镇还存有木兰坟。
以上资料整理于华西都市报及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