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sinaimg.cn/mw690/0023raxgzy7wrmALm545a&690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南宋理宗淳佑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栻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张九皋,是
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由韶州曲江(今属广东)迁长安。传至八世祖张璘,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由长安徙成都。十世祖张文矩,封沂国公,即为张栻高祖,早逝,夫人杨氏携子由成都徙绵竹,张家遂为绵竹人。曾祖张弦,封冀国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张咸,封雍国公,任宣德郎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父张浚。传至张栻为十四代。[5]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张栻出生于四川阆中。时张浚在绍兴元年(1131年)率吴玠、吴璘大败金军于和尚原之后,于第二年(1132年)奏迎太夫人即张浚母由绵竹家乡来阆中军中奉养,其妻也随太夫人前往,绍兴三年(1133年)张栻即降生于阆中。(节选) ——转自360百科。 https://p0.ssl.qhimg.com/t01f5764b9c9a7be01b.jpg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蓬溪县)人 。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历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通政司参议、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学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 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170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10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弯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为著名河臣。 雍正三年(1725)于任上上病逝,归葬遂宁。谥"文端",祀于清朝贤良祠、遂宁乡贤祠。 张鹏翮工诗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信阳子卓录》《治镜录》《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兖州府志》《遂宁县志》《治河全书》《关夫子志》《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诸葛忠武志》等书。后人为之辑有《遂宁张文端公全集》。
阆中古城双栅子街与南街间北数第二条街,嘉靖府志称“仕宦街”,许是街中多有官宦宅第;咸丰县志和民国县志均称“白花街”,一说本为“百花街”,因有花市而得名;亦说因街中有白花庵而命名。白花庵是城中著名寺庙,明朝宰相杨廷和赴京应试路过阆中时,寄住于百花庵,曾应僧人请求题写 “云林”大匾。清代品级最高的四川籍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的遂宁人张鹏翮,少时曾寄居百花庵读书,亦曾手书“大觉禅林”匾额,还写《桓侯祠祷雨文》(桓侯祠已复制刻石)。白花庵后毁于火,未再重建。今人多从后说,因名白花庵街。
书台应瑞
擎天柱石拂清霄,馀韵流风未觉遥。
敢谓科名高井络,愿将忠荩答清朝。
蓬莱云近朝霞满,阆苑春深宿雾消。
指日山灵重应瑞,三台光映大江潮。
一清张鹏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