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通史》 后 记
李旭奎
谈古论今,追本溯源,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战国末期的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1年筑成都、郫城、临邛和江州城以来,已有两千三百多年悠久的建城史。历经沧桑烟火的风雨岁月,古城千年风水文脉代代传承。
临邛,物宝天华,经济繁庶,民风浓郁,人杰地炅,留下了中华民族文明古城的史迹,孕育了巴蜀悠久历史文化的底蕴,繁衍了为生存而抗争不息龙的传人。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上,古临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写下了辉煌的绚丽诗篇。临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就是对它真实的赞咏。
对于家乡,我们都有无法忘却的眷恋,都有终生难舍的挚情,都想知道故乡的前世今生,都想了解它的悠久历史,都想知道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戏剧,一个个鲜活的风云人物,一件件百听不厌的轶闻传奇。
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风云人物错综复杂,扑溯迷离;历史事件头绪繁多,神秘诡异;还有许多奥秘鲜为人知,匪夷所思。
书海茫茫。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千年蒼海迭变,从史家巨作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眼花缭乱。然而正宗史著旧式的观念,史著晦涩的文字,浩繁的卷轶,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众说纷云的风云人物,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曲高和寡,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很难找到便捷的门径。
一切都是缘分,人生就是一个谜。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一山一水,凝聚着一生的眷恋和挚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让天下人都知道家乡的美丽。
回顾昨天,如梦初醒。几十年的风霜雨路,有过许多失落冷遇,有过许多屈辱遗憾,还有过许多折腾坡坎。有家人的信任和呵护,还有朋友的激励和支持,执着的我一路走来,终于找回了自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走一回,应该留下什么给后人,体现人生的价值,证明自己曾在世上没白活一回,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也对得起我自己。想起这些,感到汗颜。而今步入古稀,年龄不饶人,已力不从心。与时间赛跑,真正地体会到一分一秒的珍惜。
人生苦短,往事如烟。文章能留世的,还是那些真正有良知的文人。凭着良心,淡泊名利,守着清贫,咬文嚼字,用心在写,字字是血,句句含泪。文章需写半句空,半句写心,半句谋生。锋芒其表,深刻其里。字里行间,还有苦衷的难言。
集多年的学习积累,利用先辈研究的成果,探索求证,去伪存真,经过努力,终于写成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代上下五千年的《邛崃通史》,献给饱含深情的沃土,呈上古稀子弟的眷恋挚情。
虽经三十多次的反复修改,始终感到不满意,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在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上,风云变化,朝代更迭,年代久远,史料文献历经劫难、文物古迹屡遭毁损,遗存史料残缺不全,给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和难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困惑和遗憾。阅历有限,才疏学浅非专业的我,很难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全部史实。
终于脫稿,始感仍有许多事想写,还有许多话要说,但写不出来。味正浓,意未尽,有话哽于喉,却无言表达。因此,《邛崃通史》的内容,定会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
寓知识于趣味,化腐朽为神奇,将历史知识通俗化。翻开本书,开拓视野,寻根索源,升华境界,丰富知识。轻松地走进历史,知道临邛过去的五千年,了解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精彩。
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千年文脉。抛砖引玉,盼能引出更多、更好的关于邛崃历史著作闻世。
虽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史料,书中会存在有疏漏和错误,还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还盼惠鉴指正。
此刻,想到的是不忘感恩,感谢曾经坦诚关心和支持我的人。开始动笔,就得到了老同学李怀良的鼓励和支持。不顾炎热酷暑的老朋友詹树仁,为我查找不少的珍贵史料,还写出两万多字有水平的审阅意见。老同学兰华荣不仅提供不少的史料,还为我认真校稿……这样的事太多太多,无法一一记述,都让人感激不尽,都是鼓励我努力去完成写作的激情和动力。
要感谢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市档案局和市志办等相关部门单位给予的支持。
还有与我几十年厮守,相依为命的贤妻老伴,如果沒有她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和付出,我是写不出来。
自古以来,文人苦,读书难,写书难,出书更难。历经四载寒暑,五十多万字的《邛崃通史》脱稿,心血变成了文字,童年的梦想成真,但我却笑不起来。因为,能不能找到它的归宿,那将面对的又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辛酸。本自布衣,从风雨中一路走来,坚守清贫的我,又感到了悲哀和无奈。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