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897|评论: 18

[风土人情] 1960年,中国登山队是如何从珠峰北坡,九死一生登顶珠穆朗玛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0年,中国登山队是如何从珠峰北坡,九死一生登顶珠穆朗玛峰?
为什么我们要攀登珠峰?
电影《攀登者》上映了,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故事。
然而,真实的珠峰攀登过程,远比《攀登者》要惊心动魄得多……
“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与尼泊尔就中尼边境划界问题进行了谈判。当时,双方关于珠峰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
1953年,尼泊尔籍的丹增·诺尔盖作为英国登山队的高山向导,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尼泊尔对此大肆宣传,其目的不言而喻,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的贺龙说:“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中国人民就是要争这口气,你们一定要登上去,为国争光。”我们要攀登珠峰,还得从我们这一面,也就是北坡攀登珠峰。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300多年前,康熙皇帝派出的3位学者,已经测绘并记录了珠峰的准确经纬度,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发现”了珠峰。中国对珠峰的研究和探测,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却都被频繁的战争所冲断了。
这期间,英国人乔治·额菲尔士(George Everest)带领的印度测量局,第一次测定了珠峰高度,直到今天,西方对珠峰的英文译名仍然是”Mt.Everest”。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探险家爱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人丹增·诺盖,首次从珠峰南坡进行了登顶。

分别绘制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地图《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乾隆十三排》局部,地图上标名为“珠穆朗玛阿林”,阿林就是藏语的里“山”,这便是珠峰名字的由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我国的现代登山运动还是一片空白。而攀登珠峰,尤其是从被认为“死亡路线”的北坡进行攀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珠穆朗玛峰的边坡十分陡峭,尤其北侧山坡的平均坡度为45度,很多地方为一面近于直立的崖壁,再加上高达8级的大风,攀登难度极大。过去经历了七次失败以后,英国登山家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是“几乎不可能”的。
珠峰北坳全景(推荐横屏观看)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坡攀登路线上有好几个大难关:
1、北坳。海拔6600-7000米,有一道高达400米的冰雪墙,平均坡度近40°,厚度100多米,经常发生崩塌,此前英国登山队7次攀登北坡,几乎每次都在这里吃了亏。
2、大风口。海拔7500米处,有一条狭窄的地形通道,是攀登珠峰的必经之路。由于“狭管效应”,当强劲的西风吹入这条狭窄的通道时,风速突然加快,要比相同高度的其他地方大1-2倍,最大可达12级。被大风吹走登山包、大范围冻伤都是常事。
3、第二台阶。海拔8680-8700米处,80多度的陡峭崖壁,其中有一段近乎直立的5米峭壁。这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后一道鬼门关。1924年,著名登山家马洛里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登者》剧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以上,风速可达20米/秒。
为了尽快征服珠穆朗玛峰,战线立即迅速全面布开,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准备工作。
1959年,16位气象和水文工作者已经提前一年前往珠峰山区,在海拔6400米等多处建立了气象服务台。他们在含氧量大约只有平原地区一半的地带,风雨无阻,每天定时放飞测风气球收集高空风数据,每隔几个小时采集室外百叶箱内的记录,通过无线电台收录来自北京、拉萨等地与珠峰大气环流相关的信息,再由绘图员作图,预报员预报、记录……
在这几百天里,他们进行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只为了给正式攀登时提供最可靠的天气预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考现场,珠峰北坡的冰川风在当地时间14时至18时最大,瞬时风速常达20米/秒以上,气球充气很困难,往往需要多人围住气球,以免被风吹走。供图/高登义
珠穆朗玛山区瞬息万变的气候,给队员们带来了无穷的困难。暴风常常把帐篷刮得东倒西歪,往往不得不从睡梦中起来与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的寒风搏斗。大雪纷飞,连炉灶也无法点燃,有时连开水也很难喝上。严酷的寒潮袭来,迫使人们整天不能走出帐篷一步。
1960年2月,中国登山队正式成立,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第18支攀登珠峰的队伍,也是人类第11次尝试由北侧登顶珠峰。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达珠峰大本营后,登山队先是阅读了大量珠穆朗玛峰的资料和过去登山队的记录,再根据我国近几年来进行高峰探险的经验,决定先进行几次适应性行军。这能让队员们逐步适应高山环境,在沿途不同海拔高度建立起高山营地,将物资和装备运输上去后以备正式攀登时使用。最后,再集中力量突击主峰。
3月28日,第一次适应行军时,许竞带领的侦察小组攀登珠峰北坳,在海拔6800米处,有一道近乎垂直、高达20多米的冰崖。攀上冰崖的唯一道路是一条纵直的冰裂缝,坡度在70度以上。光滑的冰裂缝没有支撑点,几个人就背靠裂缝的一边,双脚蹬在另一边,依靠全身的力量,一寸一寸向上移动。
即使队员都是运动健将,也免不了数次从攀登途中跌落,跌得头昏眼花、满身疼痛,天快黑时,他们终于登上了北坳顶端。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登者》剧照,队员们的帐篷和行李都被大风吹走了,这在珠峰北坡是常有的事。
第二次适应性行军前,许竞又带了一支修路队率先出发,刨台阶、拉绳索、挂金属梯……被他们平整过的北坳攀登路线顺畅多了。这次行军有40人都到达了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端,在当时已是空前的世界纪录。
4月25日,登山队员开始了第三次行军,但当时晴朗的北坳上空突起风暴,大风冻伤加上连续攀登的高原反应,使得登山队伍严重减员。5月3日,只有许竞、贡布等四人攀到了海拔8500米的高度,并在那里建立了最后的突击营地。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次高山行军超额完成了预定计划,但大部分队员都受到了严重的冻伤,北京大学的气象队员邵子庆等牺牲在了海拔7300米处。
最后成功攀登珠峰的可能只有几个人,但正是这些在前面开路的登山队员们,在狂暴的风雪、稀薄的空气和挺峭的冰壁中,与一眼望不到底的冰裂缝擦肩而过,依靠自己手里的冰镐,才一点点刨出了最后的前进道路。
严重减员,再加上山峦间升起浓雾,天气渐渐转暖,这意味着,珠峰适宜攀登的好天气快要结束了。备战一年多的攀登计划眼看要就此中断。周恩来总理指示说:“要重新组织力量攀登顶峰。”

我国的气象遥感仪器安放在海拔7500米处。供图/高登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珠峰大本营的气象工作人员忙碌了起来,测风气球不断地升上高空,矗立在山坡上的各种仪表不停运转着。气象预报组钱增进等根据欧亚500百帕天气图资料分析得出,5月中下旬珠峰山区将出现当年最后一次持续几天的好天气。错过这一次,就是大雪纷飞、能见度极低的漫长雨季。
原本具备登顶实力和技术的主力队员、骨干运输队员不少都冻伤了,只能重新选拔突击队员和运输队员。副队长许竞被任命为突击组组长,组员包括在前几次行动中担任运输任务的王富洲、经验丰富的刘连满和“轻伤不下火线”的藏族队员贡布,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银华等10人承担最后的关键运输任务——将物资运到海拔8500米高度。

《攀登者》剧照,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和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原型分别为王富洲和屈银华。
5月17日,许竞带队开始攀登冲顶。5月23日,气象组预报“5月25日将有南支西风槽影响珠峰地区,务必于25前完成登顶”。这天下午,许竞一行四人便到达了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屈银华等运输队员带着氧气和摄影机等设备也赶到了。
可因为大风,营地几乎全毁,食物也都没有了;无线设备在途中意外掉落,突击小组与大本营几乎失联。24日早上,组长许竞就倒下了,从登山队进山至今,他一直在前面负责开路,体力消耗实在太多。开路时,他需要不时地用冰镐一下一下地在冰上刨出台阶,而在这样的高度,每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全身的力量。

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王富洲任突击队长的登山队正在攀登雪山冰壁。体力耗尽的队员刘连满并未参与最终登顶,但将自己的氧气送予队友。图/视觉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富洲接任突击组长,运输员屈银华临危受命,成为新的突击队员。海拔8500米的氧气实在稀薄,四人从17日连续攀登至今,几乎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只能一步一挪地缓慢前行。大约2个小时后,四人来到了通往峰顶的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总高20多米,相当于一栋七八层高的楼房。下部较陡,但还能找到一些用以攀附的支撑点;最困难的则是上部,几乎是一道垂直的高达5米的光滑岩壁。
进行了多次尝试后,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他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屈银华先上,他实在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队友肩上,便毅然脱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没想到鸭绒袜子太滑也上不去,屈银华又脱下鸭绒袜子,只穿一双薄毛袜打钢锥和攀爬,屈银华的脚趾和足跟都被彻底冻坏了。

《攀登者》剧照,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在高海拔脱下鞋子,赤足攀登,导致脚趾坏死被截肢(原型为屈银华)。
蹲下当“人梯”的刘连满同样不容易,这样的海拔高度,任何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刘连满却用身体托着100多斤的队友慢慢站直,足足坚持一个多小时。
登上第二台阶后,长期开路和担任人梯的刘连满体力不支,只得在海拔8700米处歇息。刘连满把氧气留给了队友,他写好了遗书;当时的世界航空生理学认为8000米以上是死亡地带,他们几乎是带着诀别的心情分开了。
这时已是24日北京时间晚上7点,如果继续前进,就意味着要摸黑行军了,此前,中国登山队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想到天气预报说25日天气将变坏,三人没有考虑太久,决定登顶。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气象与环境》指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从珠峰南坡登顶的主要危险是大雪和雪崩,从珠峰北坡登顶的主要威协则是大风及其带来的冻伤。”图/视觉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氧气耗尽情况下仍然最终登顶,在1960年代看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公认,没有氧气设备人类无法超越这么高海拔的生理极限;不过现在无氧气瓶登顶已不罕见。此后,美国登山者又亲眼目睹了屈银华失去脚趾的脚,大为震撼。
《印度气象与地球物理杂志》在“季风爆发和探险珠峰”一文里记录,1960年5月26日珠峰发生了大风雪。曾多次参与珠峰气象科考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参考此文给出的数据,综合了那个时段在珠峰北坡的降水及高空天气形势图等,分析出1960年5月21-25日时,珠峰8000~9000米海拔的风速均在20米/秒以下,北坡各日为晴天、无降水。结论为当时的天气确实宜于攀登顶峰。

图为高登义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800米处选择观测点。供图/高登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初披露的登山报告,还非常详细描述了北坡登顶路线上一些曾不为认知的细节。随着从北坡登顶的人越来越多,攀登路线上的种种细节都与1960年的记录相吻合,比如:
“第三台阶”处有一块1m高的岩石,靠近峰顶处,需要要通过齐膝深的冰与雪覆盖的斜坡,斜坡顶部是冰崖,必须从西侧绕过登封,而这正是是现在的珠峰北坡攀登路线。
1960年,中国登山者先是登上了一个“峰顶”,然后才发现旁边有一个高出几米的峰顶才是最高点,而珠峰峰顶的确是这样的起伏地貌。

珠穆朗玛峰峰顶,地势起伏。图/图虫·创意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面前,国际登山界也都逐渐接受了中国登山队1960年登顶的事实。
气象小组
《攀登者》用了不少电影篇幅来讲述气象小组的故事。攀登珠峰除了最后登顶的几名登山队员,其实默默在背后记录和预测的气象组员也至关重要。

登山气象预报组在珠峰大本营(前排左徐德麟/右小戴;后排左起高登义/戴武杰/刘长秀/李忠)。供图/高登义

1966年,珠峰北坡大本营绒布寺。供图/高登义
1966年-1975年,中科院组织了珠峰地区的气象科考,包括高登义在内的气象组队友们,在足足九年的时间里,每隔一小时,昼夜不分,观测记录着珠峰旗云的变化。
这些科考工作者们简直就是探险家,他们把中国的地理研究推进到了珠峰脚下海拔6300米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高海拔气压低,水的沸点低,食物很难煮熟,在海拔5700米的观测场,只能得空抓紧吃点罐头食品。8天测量完成后,所有人都瘦了好几公斤。供图/高登义

三位无线电探空信号接收员,各自忙碌在珠峰海拔5700米观测场。供图/高登义
看照片你会发现,珠峰山头总漂浮着的一抹云彩,这就是珠峰的“旗云”。它是在珠峰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高登义分析,珠峰北坡及其西南坡海拔7500米以上有较大面积的碎石表面,白天极易形成上升气流(类似谷风),将7500米以下的冰雪表面升华的水汽向上输送,便极易产生旗云。
经过近十年如一日的观察,气象组发现,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峰顶高度附近的风向,从顶部起伏波涛的状态还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而从北坡攀登顶峰的主要威胁,正是大风。

珠峰旗云急速飘动,且旗云远离峰顶时下沉,表明风速大于8级,不宜攀登。供图/高登义

旗云呈现宛如女孩的小辫子翘起,表明风速为5~6级,可以攀登。供图/高登义

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表明风速小于5级,可以攀登。供图/高登义

珠峰旗云缓慢自东北向西南飘动,表明有西风带的高压脊,宜于登顶的好天气可以维持3天以上。供图/高登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7年多的观察记录,从珠峰“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知道当天的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弄清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才为后来的再次攀登珠峰打下了基础。
再登珠峰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决定再次攀登珠峰,这次攀登要按照国际登山界规矩留下记录,同时还要完成包括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在内的科学考察工作。

1975年中国登山队登珠峰路线图。图/《攀登者》
5月,登山队员开始攀登珠峰,这一次他们带上了金属梯,准备架设在“第二台阶”上,这是西安飞机制造厂专门定制的梯子,中空构造,长约6米,可拆卸成5节,不用螺丝安装,只靠各节互相咬合铆紧。

1975年,王富洲参与再登珠峰的组织领导工作。4月,他与登山队友离开大本营去北坳营地。供图/高登义
在登山过程中,每名队员的个人装备就重达六七十斤,负责把金属梯背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大平措还要在背包外绑5节一米长梯子,这让他消耗了不少体力。“重量倒没有增加多少,但梯子横在背后,遇到大风时行走起来艰难得很。”大平措后来回忆说。
将金属梯背到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后,突击组长索南罗布便带领着队员们开始架设金属梯。他们在岩石缝里打下4个岩石锥,再用尼龙绳固定住梯子的4个角。索南罗布说,这点活在平时做起来轻轻松松,但在海拔8700米的缺氧环境下,他们用了整整一天才将金属梯固定在这条死亡线上。

《攀登者》剧照,当年珠峰攀登时,领头开路者也是这样在前面拉着尼龙绳开路,因此消耗极大。
“工作时,石头就从身边掉入万丈深渊,根本不敢看。”40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索南罗布依然心有余悸。
金属梯搭建完成后,“第二台阶”的凶险被打破了。这座梯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国梯”——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员每到“第二台阶”,都要经过这个金属梯。直到2008年,“中国梯”才完成使命被拆卸了下来。据统计,这33年间,共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过“中国梯”成功登上地球之巅。

《攀登者》剧照,原型为带着金属梯登上“第二台阶”并架设的登山队员们。
借助这座金属梯,1975年5月27日,索南罗布带领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他们在顶峰足足呆了70分钟,这次登顶是完成科考项目最多的—次。侯生福用照相机和电影摄像机拍摄,每按一次快门,都得冒着随时会被冻成残疾的危险。这些照片和影像,后来为中国高山科学考察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队员们还在珠峰峰顶第一次插上了觇标。峰顶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大气中氧的含量只及平原的1/4,负重增加一分,登山队员就要付出十分的代价,危险就要增加百分。觇标材料已经是选用的质地最轻的航空材料了,但重量仍有3.74公斤。

1975年,珠峰大本营的人们心急如焚,等待山上的消息。供图/高登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登者》电影里的几个角色,其实背后的故事也都非常精彩。黑牡丹的原型是首位登上珠峰的女登山家潘多,她在顶峰做了人体心电遥测图,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最高峰心电图。
杨光原型则是夏伯渝。1975年攀登珠峰时,他在7600米处把睡袋让给队友,导致自己的双腿冻到坏死而被截肢。此后的43年间,他4次冲顶珠峰,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第4次时,他离峰顶只差不到100米了,但天气突变,他不想连累6名年轻的夏尔巴向导,决定下撤。2018年5月14日,他终于登顶成功,成为中国首位残疾人登珠峰成功者。

杨光原型,夏伯渝。图/视觉中国
测量“身高”
最重要的是,1975年的这次登山,我国测量队在珠峰峰顶设立的觇标,这不止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插上珠峰峰顶的觇标,还帮助我们“精确”测量了珠峰的身高。

1975年5月27日下午2时,9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顶峰,在珠峰顶部树起了觇标。供图/高登义
我们人类要测量身高,其实都是件挺麻烦的事情。得脱鞋站直,贴紧标尺,压紧头发。测量时间早晚、站立角度的不同,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珠峰的“身高”,没有任何一把标尺能够容纳,也更不可能从峰顶垂直打个洞下去直接测量。从山下“看”峰顶,也不准。就像把一根筷子插进水里,看起来就像折断了一样。光线在穿过不同密度的物质时,会发生折射。

珠穆朗玛峰下的帐篷。图/图虫·创意
不同海拔高度的空气,密度也不同。由于光走的并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峰顶,其实并不在我们所认为的直线位置上。
再加上地球是个椭球体,高度从哪里算起?测量珠峰高度,需要运用到水准高程、重力高程、参考椭球面、大地水准面,再考虑地质运动和重力影响……细讲起来,门道可多了。地质学里有一个专门的课程,叫大地测量学,就是研究这个的。

科学家们在观测期间不停地释放探空气球,以测量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从而得到观测站到珠峰间的大气密度,并据此修正观测珠峰的角度测量值。角度测量值将最终影响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数值。图/大地社
以这个原理为基础,观测站离珠峰顶越近,观测角度的误差就越小,如果能逼近珠峰峰顶甚至直接在峰顶观测,那就最完美了。这只在珠峰的峰顶设立的觇标,让各个观测站的观测视线都收敛到同一个觇标上,极大地将精度提高到了0.36米。
1975年7月24日,中国宣布测量出了珠峰的高度,8848.13米。这个由中国测量出的珠峰高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并写入到了全世界的课本中。
这个数据影响了世界三十年,直到200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测量得出,珠峰的岩石面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珠峰探险队,坐标27°59'19.1N. 图/《地球之美》阿特·沃尔夫
8848.13这个数字伴随着许多人一起长大,现在,关注珠峰的影像资料已经非常多了。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打破,珠峰不再那么神秘和可怖。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希望大家还能记得,为了珠峰的北坡攀登、为了对海拔的精准测绘……曾有这么一群中国人,曾耗尽毕生的心血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
谨以此文,向所有的攀登者们致敬。
- END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