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暑期档的经典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中,大家都会看见聪明伶俐的许士林,说他是文曲星下凡,最后考上状元救出自己的母亲。虽说是文学作品,却也被传为一段佳话,从此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文曲星下凡。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也有一个文昌帝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曲星。
文昌帝君,亦有天神与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文昌两字既为星名,又为神名。文昌,本是星宫名,包括闪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也就是民间惯称文昌星、文曲星。
人神又分为两种,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关圣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吕洞宾)、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爷),合称为「五文昌」。在新都区石板滩镇的文昌宫内所供奉的即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唐朝越隽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於四川,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间,曾利用这种信仰,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在历代受封中,到此这个封号中出现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结合起来,从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职责掌管文昌府的事务。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能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赢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各地文昌宫尤为昌盛。到了明朝景泰年间,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庙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举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间,更加崇奉此神,嘉庆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礼部,把此神编入祀典。
在客家的迁徙历史上,他们不但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到了迁徙地,也将宗教和信仰保留至今。
作为成都客家东山五场之首的客家名镇石板滩镇,曾经的繁荣也能从她的称号中可见一斑。石板滩镇有着悠久的客家文化历史,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乡音,把中原传统文化带到成都。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石板滩寺庙、会馆林立,寺庙、会馆场镇有:禹王宫、南华宫、关帝庙、土地庙、文昌宫、观音庙、川主庙、上南海庙、玉皇观、药王庙。分布各村寺庙有都司庙(马家村)、白衣庵(土城村)、石佛寺(光辉村)、真武庙(五一村)、牛王庙(解放村)、五显庙(解放村)、唐音寺(解放村)。
时过境迁,至2005年,石板滩集镇仅存文昌宫正殿和关帝庙一、二殿。其他古迹湮没,乃成历史底片,场镇记忆,乡人至今感怀。
在乡人的记忆中,石板滩镇文昌宫为当地客家士绅募集修造,建于清道光癸未年(道光三年,1823),殿宇东南向,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殿式格调。山门上饰魁星楼,庙建大殿一座,殿前两侧楼式厢房各9间,殿侧耳房6间。大院左墙饰青砖雕内圆外方骄龙腾云图案,蕴意在外规矩,于内团圆。大殿后设花圃。文昌宫主奉文昌帝即主宰文章兴衰之张亚子,二十八宿之一文运之神魁星神像。文昌宫除主殿建筑气势恢宏以外,殿顶各式人物花鸟雕刻,栩栩如生,石柱顶端花纹精美,也非常独特。因此文昌宫不管是主体建筑,还是艺术细节,都彰显了当时石板滩镇在成都东山地区的重要地位。可见在繁盛时期的石板滩,不仅经济繁荣,而且艺术气息也非常浓厚(木雕、石纹等在石板滩镇关帝庙也有体现)。
在石板滩客家的历史里,文昌宫除了是一个祈福功名的地方,还担负着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客家会馆。客家人除了崇尚宗教外,还特别注重宗族文化,在各个家族中都有各自的祠堂用来缅怀先人,更是家族议事之地。而除了家族议事地以外,还有一个可以管辖各大家族的大的客家族群议事聚会之地,那就是客家会馆。在各地客家聚集的地方,由于各自祖籍不同,都会在所到之处修建,类似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客家族群聚会议事的地方。犹如现在国际上的各国大使馆,后期迁入到来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祖籍找到自己的会馆,寻求帮助,以更好跟快的安家于此。从文昌宫大殿门口四根立柱上的楹联可以看出(有机会可以到文昌宫看看),客家人不畏艰险迁徙至此,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勤俭、孝顺之道,并且对后嗣子嗣教育重视有加。
在石板滩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清朝末年,民族英雄廖九妹(俗称廖观音),她带领民众最求民主、反抗压迫。当时的文昌宫就是她跟着师傅曾阿义的学武术之地。
在1949年前,石板滩镇还保持着每年农历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生辰)的文昌庙会习惯,届时,读书士子、俗信赴宫祝诞,祈神庇佑金榜题名,吉祥纳福。后因历史原因,文昌庙会逐渐淡化。20世纪50年代文昌宫改为粮站,1981年9月拆庙,仅存大殿。
2018年9月,石板滩镇为更好的保留住这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文昌宫大殿开始修缮,今年6月修缮工作完成。此次修缮让尘封多年的文昌宫大殿再一次显现出了他的雄伟气魄。在修缮完成的大殿里,可以清晰看到大殿主梁上题字“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冬月中浣起会,****六月十八修建”,可见文昌宫修建时的策划筹备的坎坷,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始筹资(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冬月中浣起会)到道光三年(1823)六月十八修建(****六月十八修建,记载中被抹去部分,经多方询问对文昌宫了解的人士,证实文昌宫应为清道光三年修建,与石板滩镇镇志记载相同),仅筹资就花去一个花甲(60年)的时间,足以证明这座文昌宫的修建并不是一代人的一时兴起,而是当地客家族群对文化对功名的渴望。这么一个寄托着石板滩客家人信仰与希望的地方,在近两百年的岁月长河中见证着石板滩的历史与发展!如今的石板滩镇随着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和航空动力产业园的入驻,正在展翅腾飞。
文昌宫立柱楹联:
凭阴骘而祸滛福善永司桂籍权卫
本孝经以觉世牖民早树杏坛统绪
欲得功名富贵福田随处可栽培
偶遭险阻艰难阴骘自然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