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蓬安人
竹海问柳
蓬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属川陕革命老区,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里。蓬安是祖国西南川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县,人口有73万,地理环境优越,气侯适宜,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尤其适于种植稻米,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菜、花生、蚕茧、烟草、黄麻、生姜、柑桔、桃、李、柚、金溪的白酒等闻名中华。蓬安县享有“中国锦橙县”、“南方制种大县”、“商品粮大县”美誉,先后被国家、省列为商品粮大县以及柑桔、蚕茧、生猪、水产开发基地县,“石孔贡米”、“凤石核桃”香飘华夏,“天府花生”畅销全国,“锦橙100号”风流曼谷。
蓬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系巴郡,汉初置安汉县,公元507年置相如县,明太祖洪武年间设蓬州,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等古圣先贤在这里留有宝贵的文化遗迹,孕育了农学家蓝梦九,哲学家伍非百,藏学家张怡荪,数学家、物理学家魏时珍,革命先烈王白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生长在蓬安。这座建制达2000多年的古县,处处充溢着相如文化的浓烈氛围。在周(口)河(舒)一级公路上,新矗立起一个气势恢弘的古典式建筑———相如汉阙牌坊,它是由省博物馆魏学峰担纲设计,投资230余万元修建的,上有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题写的六个端庄汉隶:“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县在打造“相如文化”方面,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传,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任蓬州(今蓬安)州官,偕文君建琴台而居,创酒坊以酿;抚琴赏月,把酒为赋。明代蓬州提学副使卢雍曾作《琴台夜月》赞曰:“城内多美酒,琴台飘酒香。”秉承相如、文君酿酒之法,几年前,南充相如酒业公司就手工酿制出了相如系列酒。同时,“司马相如”在农村已成雪梨的形象代言人,几次品种改良后,以黄坪乡为基地的“相如梨”而今硕果满枝。县内河舒豆腐、杨家手工面、石孔贡米、利溪粉丝等地方名特优食品,无不围绕“相如”品牌进行精深加工,也彰显出相如文化的经济张力。
解放前,就有许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赶来朝拜。随着寺庙的扩建,及周边环境的改善,观音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每届庙会的前一个星期,庙内僧众便开始庙会的筹备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庙会的前几天便云集四川蓬安凤凰谷,为观音娘娘祝寿。届时僧众沐浴更衣,从清晨起便诵唱佛经。天亮之前,烧香许愿之人便络绎不绝,殿堂庙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及至天亮。后来者只能将鞭炮香烛投向庙外的铁炉焚烧,有的就跪在庙门及路旁向观音娘娘祈求或许愿,三拜九叩以表诚心。进香时,有目不斜视的顶礼膜拜者,也有几步一跪一叩头的虔诚信徒;有心满意足的还愿者,也有怀揣心事来祈求佑护的善男信女烧香祈福的、求子的、旅游的、探险的。庙宇周边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有耍猴的、卖艺的、说大鼓书的、卖纪念品的,更多的是来庙会看热闹的,顺便许个心愿,可谓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每年的三次庙会可接待信教群众近10万人。蓬安人民,依山傍水,繁衍生息。团结奋进,辛勤耕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迎接远方的客人。
在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土匪作乱,蓬安陷于战乱之中,人民逃难,田园荒芜,经济凋零,人民连肚子都吃不饱,苟延残喘,哪有心思去歌舞升平。解放以后,社会稳定,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丰衣足食,蓬安人爱好文艺,好热闹的传统又得以延续,闲暇之余,吼秦腔、唱小曲、跳广场舞、做健身操,像雨后春笋一样,篷勃发展起来。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发行、图书发行收藏借阅、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档案及群众文化机构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群众文艺创作、文化宣传及娱乐活动日趋活跃。
在蓬安县城中心,有个叫相如文化广场的地方,每天下午或晚上,这里聚集着几百人,大都是中老年人,相如文化广场名不符实,变成了中老年广场,蓬安人也怪,县城有四五个公园、广场,别处都不去,都往相如文化广场挤,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上半天相如文化广场人不多,可能都在料理生活,一到下午四点钟以后,各路的男女老少都蜂涌而至,有骑自行车的,有骑电动车的,在广场外摆放的密密麻麻,也有坐轮椅的残疾人,来了以后,各奔各的地方,有唱戏的、唱歌的、跳舞的、做健身操的、下棋的、打牌的,形成各路大军,各得其乐,其乐融融。
每个摊位上都带有小音箱 ,很多人带着乐器,广场周围和中间都有浓密的树阴,也有设制的木凳,石桌和石凳,时间长了都有了各自占领的摊位,形成固定的“领地”,互相不得侵占。也有为抢占地盘而发生矛盾的,但大都能通过“和平谈判”,得到解决的,因为现在蓬安人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大可不必为抢占地方而闹到脸红的地步。其中有两摊子唱戏曲的,蓬安人爱川剧,爱唱小曲子,这两摊子就是唱川剧和小曲子的。多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摊位上有一个带头人,负责拿音箱,演奏者各带各的乐器,乐器上都带着小扩音器,有板胡、二胡、三弦、打击乐器等便于携带的“轻武器”。人到齐后,乐声四起,这些人都是自学成材,拉的唱的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一些老的唱了多年,唱不动了,便自动退出了,也有不断去世的,过几天便传来一个噩耗,“xx老汉不在了”!“兔死狐悲”,于是便引起大家一阵叹息,但逝者己逝,活动还得进行,于是便不断有退休了的新人补上来,一茬接一茬,轮换交替,而演唱的班子“香火”不断,不但没夭折,还越来越旺盛了。
这些演唱演奏者中,水平高低不一,良莠不齐,也有专门评头论足的,“XX唱得好”,“XX拉得不行”。也有“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互相拆台的,底下说闲话的,都有的是,但大体上还算平静,都能过得去。
一些有文化的,懂乐理的,觉得天天唱戏太单调,他们喜欢唱歌,于是便另辟蹊径,形成唱歌的团体,唱歌者和跳舞者以妇女居多,拿着歌页,照本宣科,拉乐器者以男的居多,摆着谱架,照谱演奏,比较正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那边是跳广场舞的,多是中年妇女,也拿着音箱,放着音乐,每天跳得不亦乐乎,还有一帮爱跳新疆舞的,放着音乐,打着手鼓,跳着麦西来甫,这中间有一半外地人,这是一个反映家乡蓬安大团结的场面。
相如文化广场是蓬安的一个小社会,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蓬安社会的三种现象:一是现在蓬安的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人们的安全有保障,所以老年人可以放心出来活动。二是蓬安也和全国一样,现在已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不断增加,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除了带孙子,再没其它事可干,成了悠闲阶层。三是现在农村人富了,大部分在县城街上买了楼房,夏天年轻人回去种地,老年人便留在城上,所以相如文化广场上活动的大部分是农村的老年人。了解了这三点后,你就会知道相如文化广场为什么会变成老年广场了。
爱好戏剧,爱好音乐,喜欢唱歌,喜欢跳舞,这就是蓬安人的精神,如有远方来蓬安旅游的客人,请来相如文化广场,与我们同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