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跟日本人学习什么?
一、大公司推动小公司创新 日本人天生是有创业冲动的,怎么讲? 你看全世界餐馆哪儿最多,日本最多,全世界的餐馆密度日本是最高的。对于很多日本家庭,自己开店的成本并不高,开个餐厅或者小美容店,用点心思都会活得不错,你经常能在日本看见延续百年的小旅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日本人不喜欢创业一定是伪命题,他们的创业冲动远甚中国,只是更加理性。 理性在哪?美国是当下全球的创新中心,所以日本人选择的创新方向一般都会尽量避开美国人的强项,曲线找到自己的机会,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服务做到真正的极致。而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细分。 在日本,很少有一家通吃天下的情况。一般的情况是:每个产业链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分工,这样的好处就是:一家公司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对于这点,我相信国内做互联网的朋友一定都会很有感触。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家注:其实,中国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赚钱太不容易,即使你每天有了1000万的独立IP又能怎么样,一样为生存发愁,归根结底就是产业链太不成熟了。 为什么在日本,一个成熟的产业会形成如此细的分工呢?我的判断是这跟日本的“强协作”体系是分不开的。表现在哪儿呢?一个业务我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外包给别人,日本人一般会选择外包出去,他会觉得你专门做这件事会比我自己做得好。我们做互联网总喜欢做大而全,做“全民公敌”,在日本,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 当然,并不是日本企业的道德水准更高,它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支撑。 在日本,一家创新的公司冒出来,大企业看见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做这个业务,而是如何为我所用。这与成本有关系,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大公司自己做是会有风险的,所以我没有必要自己做,我会尽量与你合作。 日本社会强调什么? 第一,产业链分工。早期小公司是很容易生存的; 第二,大公司要强调后发优势,不强调先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前提就是你想通吃整个产业链很难,它要会保持一种稳定发展共赢的结构,这是日本整个产业的特点,不仅仅是互联网,我看到的都是这样。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日本特别适合小公司生存,以互联网为例,每年收入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的公司在日本特别多,为什么?我觉得日本有电通这样巨无霸的广告公司至关重要,因为它投资了绝大部分的互联网的广告公司。所以你的创新只要有真实的用户,就能很容易地将客户量转化成广告量,而获得真金白银。 我就知道有一个公司只有三个人,做了一个细分领域的网站,用户登记成会员就可以在网站上以比市场上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商品。现在已经有20万固定会员,一年收入在2000万美元左右,在中国听起来完全像忽悠。 了解这样的背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日本很少有人会跟你谈商业模型。易查是做无线搜索的,刚去日本的时候,日本的合作伙伴提醒我们只要考虑两件事:第一,这东西有没有用;第二,这东西能不能挣钱。 日本人告诉我:创新想太多,你就会晕掉,就会变成管理而不是创新。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艺术家为什么能有创新?如果艺术家还要发愁生活,还要考虑怎么卖画,能创什么新?为什么中世纪的罗马能出米开朗琪罗和拉菲尔,因为什么都不用想,天天就画,随便画。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可能也有问题,中小企业会很快地撞上“天花板”,做大会比较困难。很多行业的门坎比较高,没有大的资金投入你很难砸出一个市场来,而资金基本掌握在大财团的手里,它会变成一个壁垒,而且是很难跨越的鸿沟。但是一旦跨越过去你就可能成为日本新的领袖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