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50|评论: 0

[文学艺术] 躬行治学的吴伯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躬行治学的吴伯通
    1483年,因父亲去逝回到家乡四川广安“丁忧守制”,此时吴伯通任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同时任河南提学官(主业主管督导河南教育),因任提学官身份,承担河南选拔优秀生员的职责,四川广安家乡士子慕名前来请教,以便在未来的各级考试中轻松应对。由于前来请教的人太多,为解决生员们迫切求学的愿望,在时任知州王舆和同知秦昇的努力下,不惜动用州府小金库的钱并经士人筹资,于1486年建成甘棠书院。
    甘棠书院的影响在《广安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甘棠书院为吴伯通讲学处,培养的人才有三贡,有乡举,有进士。到1887年,“吴创甘棠,善诱循循。至今遗范,四境秀民。”,“(甘棠书院)條画井然,人文蔚起,铉诵相闻,与渠江书院埒(等同)”,“全川绅士多师事之”。甘棠书院后经几次迁建,其影响一直到1904年实行新学时与渠江书院和培文书院一合并到邓小平就读的广安高等小学堂。
  甘棠书院应是当时河南百泉书院的翻版。百泉书院是当时河南的高等学府之一,由吴伯通创建,后续的办学理念基本沿袭创办之初的意图,弥补官学教育弊端,因此,这些理念也在甘棠书院中得以实施。
  在明初上百年的时间里,书院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河南四川皆如此。吴伯通看到当时士子“病时流学务枝叶,不根理致”而“建四书院于河南境内,以祀前贤而励后进”。达到广育人才以弥补当时科举废坠的颓势,其中犹以百泉书院最为有名。其系统的教育改革和建议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体系。
   其一,充分利用宋元时苏门大地大儒云集“喜其重风教之本”,首议建百泉书院。以祭祀周敦颐、邵雍、二程、朱熹等十贤,起到正道脉,兴学术的独特作用。
   其二,推行朱子读书法和史蒙卿进修大端四条,成为河南全省士子们读书的座右铭,贯穿读书始终。
   其三,以策问来检查最终学习效果。因提学官职责选录优秀生员,他的这一方法得到当时许多书院的采用。
    其四,为河南学政提出选贤师、严考试、清仕路、开科目等举措来纠正当时为学不正的现象。
  吴伯通创办百泉书院倡导“为学先立志,立志先立德”,这便是吴伯通“辩正志业”的核心标准及价值所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伯通亲自设计创建甘棠书院并在此讲学。
  吴伯通的主张在《甘棠书院记》中表现在一要堂左右各五斋名铭,此为周敦颐学圣人的要诀。按吴伯通的解释就是守一是要领,守一就是无欲。无欲未易至,必从自敬开始,自敬开始则欲望少,少之又少,以至于无,则此纯一。小堂叫俨若思堂,祠叫祟德之祠。同时将朱熹《白鹿洞规》刻于石置干壁间。意在生员们时刻不要忘记。
  为学坚持的主要原则仍是源自《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与《百泉书院志》学约志如出一辙。
  朱熹学约内容:五教之纲目,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学习的顺序,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修身之要,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接物之要,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说到时刻不忘《白鹿洞规》时,他说,这些东西是读书的规则,凡是读书的人都该不折不扣遵守,常常能够看到,只有抱着敬畏敬奉,时刻不忘之心,“必主敬以存其心”。欲望少而养其心,使其纯一不杂。静虚则明,明则通。心要静,心要虚,虚静的效果就是光明就是智慧。动直,因为你没有私心杂念,你的心是直的坦然的泰然的,当然就公。公和私的关系,公就有智慧,公就没有障碍;私就没智慧,私就是自己的障碍。无极之真,两仪(阴阳)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都不外乎是“此心”,而这些都是做圣人的基础。只有遵循这样的路径,才能获得学业长进,所有事业才能成功。
最后他说,为学的原则做到内外兼顾,整个过程不能有偏差,如果耽心不能达到目的,不应有这种情况发生。这种境界应主要依靠自己,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其效果就会很好。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的文辞之表达,是可以帮助上进的人。理学理论水平已明了,践行也已经做得很到位,则形成文章,主要是当时官府要求的,看到这些语言,犹如得到恩惠。至于其中的成败,哪是命中注定,要么困厄,要么显达,只是时间问题,只有安静地等待罢了。
吴伯通既可帮助生徒应试,又教书育人,特别是尚志,要求生徒要有远大理想。他的这些理论在浙江、云南、贵州同样得到许多生徒的欢迎,被其教者,受宫中外,从都台以致郡邑庠校,盖千余人,都是他培养的学生,包括王阳明、胡世宁、孙燧、秦从简等国之栋梁之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