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创于汉,兴于唐,毁于梁唐晋隋之间,再盛于宋、元之际,衰于明”。史载唐时李世民为超度死难将士而重建,因“香光庄严”,将原名“长寿寺”改为“香严寺”。传说武则天时期,香岩童子私降大雨解旱,触犯天条,圆寂于此。武建寺,名香岩寺。因岩与严同音,人称香岩童子为香严童子,香岩寺称“香严寺”至今。 1506至1521年间,僧人园和又建成的天王殿。1576冬遭火焚,1645年又遭兵灾。1744年,僧人严青改天王殿为大雄宝殿,之后遭分、拆、烧后仅余遗址。1990年夹关地区佛教信众,自发组成香严寺修葺委员会,开始捐地、买地、调地、购物,复建成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厨房、住宿等。今拥有庙地20余亩,楼房两栋,僧住房及客房56间。1994年3月20日,香严寺举办文化艺术节,成都晚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1995年,夹关地区信众接僧人释照发大师来寺主持,相继僧人释照法、释朗莲、释传一、释传睿入住。目前,香严寺是夹关地区唯一有僧人常住、香火最旺的寺庙。 夹关地区民间所信奉佛教,系国家允许的合法宗教。香严寺佛教信众坚决拥护国家有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闹分裂,不敛钱财,不给邻居带来任何不便,更不搞违法活动,万事以法律为准,绝不歧视任何人,团结非信教人员,遵守社区的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