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四川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中,都将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2020年开展纪检工作的“重头戏”,这就为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提出了考验,为巩固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坚持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发挥纪委监委的专业性、廉洁性和有效性,使监督工作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在监督上全面从严、全面发力,要达到把监督工作做得更加科学、严密、高效的目的,就要坚持在质量上做“加法”,在数量上做“减法”。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工作,让监督检查“有的放矢”。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一是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盯紧项目建设、资金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立足决战冲刺、巩固提升,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四不摘”情况的监督;二是综合运用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监察,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作为、深入治理,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三是突出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监督,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生态环保、行政审批等领域,力争抓取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回应民众关切。 坚持问题导向,让监督检查“行之有效”。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奔着问题去,是监督的应有之义。一名合格的纪检人,就是要敢于掀开违法乱纪的“遮羞布”,敢于正视“刮骨疗毒”的淋漓鲜血。因此,无论是针对全体党员的“体检”,还是针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的“扫描”,必须盯紧重点人、重点事,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一针见血抓准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让“找茬”成为常态,监督才能形成震慑、发挥作用。 注重整改教育,写好监督检查“后半篇”文章。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总体要求,发现问题从“抓早抓小”出发,清单销号以“整改到位、建立常态机制”收尾。要管住人,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影响,发挥好“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作用,给“后来者”敲响警钟;要管住权力的“任性”,离不开建章立制,对发现的漏洞及时堵住,同时着眼长远,扎密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真正让监督成效落到实处。 在质量上做“加法”,相对应的便是要在数量上作“减法”。数量上作“减法”,不是要减少监督,而是在深化“基层减负年”行动的基础上,持续给基层松绑,减少“形式”上的监督,避免出现“在疲惫中渐渐麻木”。以制度保障为依托开展行之有效的日常监督,是最具前瞻性、灵敏度最高、最有效避免损失的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实现防微杜渐。因此要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多一些“真刀真枪”,少一些“投鼠忌器”,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看见苗头就及时提醒,出现问题就马上制止,违纪违法就立即处理。谨记此刻“怕伤面子”,未来“害人害己”,做实常态化监督,让干部在“润物细无声”的风清气正环境中昂首阔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