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词,就是一个民族从洪荒漫步穿越到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所组成独有的,即是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制改造使其更适应方便、舒适、快捷、持久、美观等的性能,人类并用自己部族形成的语言或文字将其传承下来,即是当今耳熟能详的文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其它的语言与词汇难与其匹。但我国与其最早的出处和所指,为啥会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呢?因为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思想、生活、产品的总和。 据我国古籍《易经・贲卦》之《彖传》中载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一个部族所用的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的含意。
关于“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所撰之《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来教化臣民。,但其意在《易经》中即已存在;
《说苑・指武》已与当今“文化”所指十分接近,这也是当今学术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
《旧唐书・音乐志》云:“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万域武功成。”“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鏚武威扬。” 《旧唐书・李纾传》诏曰:“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纾所奏。” 此处其与武功、武威相对,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清史稿》乃中华民国初年成之书,文化影响急剧扩大,故尔此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多。在《清史稿》中载有“文化”九条,例如:《清史稿・曾国藩传》: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江南文化遂此隆盛时。
《清史稿・饶应祺传》:又规复丰登书院,创修府志,文化蔚兴,士民为立生祠。
上列所云,文化方与学校、书院和考试相联系起来,足见文化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
《清史稿・属国传一・朝鲜传》:琉球自入清代以来,受中国文化颇深,故慕效中华如此。
《清史稿・文苑传三・林纾传附严复传》:穷无所之,日人习东方文化,留东数年,归传所习文化,“中国文化”出现在与外国交流领域,其中关于“文化大开,交际日盛”、“数千年文化之古国”、“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与当今文化的定义完全吻合。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含有先天的文化属性,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形成的人类精神产品之社会意识形式,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据有历史继承性,它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广义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她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从上述定义看来她也就是当今“文化”一词之定义。 十九世纪末叶,学界先贤在翻译英文Culture时,运用了“文化”一词与之对应,显然是典型的古词新用,但用得极其贴切自然。其后便被普遍应用于我国诸多领域,成为当今我国最强势的名词之一。 再说我国的羌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羌人依据方便、舒适、快捷、持久、美观等性能的文化定义,在古老的羌寨信息闭塞但生活中却流传着没有国尔羌文:Gguar.(军人)基曲部姆羌文:Xxjjiqubem(医生)和“五匠”他们是1木匠、2砌匠、3铁匠、4石匠、5蔑匠。羌族人就不能生存。因为没有“国尔”羌文:Gguar.(军人)就不能抵御外来的入侵,没有“基曲部姆”羌文:Xxjjiqubem(医生)羌族人的生命就没有保证。羌人认为医生(科技)、军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和“医生(科技)、军人”是羌族人的脊梁。同理军队和科学家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解放前的羌人(指乡下的羌族人)没有见过电影、戏剧,都生活下来。故尔我国的“文化”一词,与羌人(含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