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邛崃,邛窑回家”采访手记 辛 尧
老实说,作为邛崃人,在参与4月10日下午的采访活动以前,我还没有去过邛窑遗址公园,对于邛窑,我也仅仅是听说而已。4月9日,是我在邛崃电视台实习的第二个星期五。那天下午,丽琴老师告知我,第二天将有一场讲座在邛窑遗址公园的“窑工人家”举行,随后,我开始在网上进行了搜索,为第二天的采访做一些功课。百度上第一句对邛窑的简介是这样的:“邛窑,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我诧异于邛崃还有这么厚重、古老的文化,在我的认知里,邛崃的较为出名的文化就只有文君文化和古城文化。当我大略了解了邛窑文化后,便对它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开始隐隐有些期待第二天的采访。 4月9日下午两点,从温江远道而来的刘昱老师驱车接上我和丽琴老师来到了邛窑遗址公园。刘昱老师是全国青白瓷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收藏家协会陶瓷专委会副主任、一德书屋掌柜。研究收藏陶瓷已有40多年,关注邛窑也已有30多年。当天,由刘老师接引我们进入活动会场对我来讲是万分荣幸的。 邛窑遗址公园坐落在凤凰大桥尽头的左手边。穿过一条正在施工的道路以后就到了。在公园门口做了体温检测便可以进入了,公园的大多数地方都和普通公园没有太大区别。一路走去都是供游人们休息的地方和普通的绿化。刘老师带领我们径直走到了“窑工人家”。 “窑工人家”是一块原生态的土地,还在打造之中。用木头支起来的门,脚下是黄褐色的泥土。进大门以后,右手边有一个面积约为五六平方米的圆坑,坑深约半米,坑的四周全是大块的石头,从后来跟大家的聊天中得知,这个东西叫做牛坎凼,是提供给牛洗澡打滚的地方。左边是一个巨大的磨盘。中间是一片宽阔的空地。空地中央有一个大石桌,桌子上面摆着五个陶瓷器具,有两个似盆似碗似盘,一个长颈大身带把手的瓶子,一个破碎小瓶,一个盏和一个小巧的相扑佣。我想,这些瓷器应该都出产自邛窑。 “窑工人家”院子右侧是一个小沟渠,宽一米左右。沟渠外是一座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斜坡,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院子左侧是正在打造的两层高的木结构房屋。我想,古时候窑工们居住或工作的房屋,也大抵也如此质朴简单吧。我跟随参观的来宾,登上二楼,感觉木板上面有灰尘落下。我扛着摄像机跟随着参观“窑工人家”的来宾,记录下新闻中可能会需要的画面。 大约三点,来宾也差不多到齐了,《走进邛崃,邛窑回家》系列讲座开讲,主讲人是刘昱老师。刘昱老师讲解了邛窑的三彩和北方三彩的区别,说邛窑的三彩是十分了不起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讲是邛窑影响了北方诸窑。刘昱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邛窑三彩的艺术价值。一个是盐源县的县志记载,有一个石碑,明确的记载了在战争中抓获的人有两种是不能杀的——一是女人,二是邛人。邛崃人的工艺水平即便是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下,也是受人尊敬的。第二个是说一个民族资本家偶然得到了四件邛窑,嘱托子孙,我们家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变卖,除了这四件,怎样都不能卖。刘昱老师还告诉我们“邛窑人家”这块土地是极具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左边那个斜坡,最晚都该是宋代的,那个盛放瓷器的像桌子一般的大石头,也是古代留下来的,以前的窑工对器具进行操作时,就在那张大桌子上进行。四周的围墙,可以看到一些指印,那些指印也都是唐宋人的。所以我们现在身处的“窑工之家”的环境,在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与古人对话的韵味。而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的感觉,这种与古物之间的灵魂上的交流,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听到刘昱老师讲述这些,我的内心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作为邛崃本地人我却再次之前压根不了解邛窑文化,我感到一丝惭愧。另一方面,我们邛崃还有如此厚重的、优秀的、让从古到今无数人趋之若鹜的文化,有让大家敬佩无比的手艺。作为邛崃人,我也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 讲座中,作为“窑工人家”主理人的尚崇伟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邛窑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尚崇伟老师口中我了解到,他和他的师兄是邛崃邛窑的最后一代窑工,这位师兄离开当年的邛崃工艺美术陶瓷厂以后就在跑江湖。我留意到,被尚老师介绍给大家的窑工师傅,脸上满是皱纹,我知道这都是岁月在他脸上刀削斧劈的痕迹,而被他一笔带过的当窑工的日子,一定有他没有提及的艰辛。让我感动的是,在与我们讲述邛窑历史的时候,尚崇伟老师整个人却散发着与年龄完全不匹配的活力,我想他应该是很热爱很热爱邛窑,他对邛窑文化的执着着实让人钦佩。 讲座中,尚崇伟老师动情地说,他和他的师兄如今在“窑工人家”传播邛窑文化,非常感谢像刘昱刘老师这样喜欢邛窑,热爱邛窑,并且愿意为邛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尽一份自己力量的人。他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来为邛窑文化的传承和邛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衔接做出一些贡献。他在讲到这些的时候真情流露,慢慢变得激动,以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脸色也更红润了一些。我对他的敬佩不由地又加剧了几分。像这样一个曾经的窑工,把传播邛窑文化当作自己的职责,竭尽全力为邛窑文化做出贡献,这样伟大的平凡人,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我了解到,这场在“窑工人家”举行的首场讲座,得益于尚崇伟老师多年的挚友刘昱老师和“一德书屋”的大力支持。据刘昱老师介绍,我了解到“一德书屋”于2019年10月注册,主要是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其核心大致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致力于包括邛窑在内的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传播;二是用以进行古巴蜀文化研究和交流;三是研究近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对于“一德书屋”未来的发展,刘昱老师则表示,希望通过“一德书屋”这个平台,把他一辈子对中国古陶瓷特别是邛窑的感悟和理解分享给大家,无私的传授给年轻人,让子孙永远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和文化。
2020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 辛尧,四川邛崃人,出生于1998年,即将从海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喜欢阅读、写作与逻辑推理。热衷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