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伞】文化与艺术内涵
伞—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前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中国文化符号之折扇、伞、旗袍,还有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经典的“东西”;去年我曾经编辑过一篇关于折扇的帖子;今天我来编辑【伞】这个这帖子与大家分享【伞】文化的魅力。(说明:图文来自网络,我只是做了收集工作,因曾经做视频,以前收集了上千张伞图)
伞——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伞文化的核心是:爱
一把小小的伞,不仅仅只是一把普通的雨具,更多的演绎了伞文化“爱”的真谛—亲情之爱、温情之爱、生活之爱、市场之爱、自然之爱......
骄阳之下,细雨之中,举伞伫足的母亲在等候她散学的小儿。这伞间浸透的是母亲对小儿的涓涓爱意,眼中流露的是母亲殷殷切切的希望。爱意和希望合奏出伞的母爱。
城里的伞如同那流行歌曲一般翻来覆去着,绸伞、纸伞、黄油伞、黑布伞、折叠伞、图案迷人的花伞、格子伞、防紫外线伞、纸伞……,这些不断翻新的伞,不再是一把普通的雨具,是美的标志,让人更年轻靓丽,是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幅灵气盎然的水彩画:青山之间一泓碧净的溪流,一个身着傣族服装的窈窕少女手执一柄秀朴雅致的花绸伞亭亭袅袅从溪流间趟过,清纯、古朴、亮丽、素雅的风情一下子淌进观赏者的心田,那伞轻轻一转动,被拨动的心弦也随之弹奏出优美、古典的乐音,那是伞曲的韵律.....这样的画面,不仅我喜欢,很多人也喜欢,这是伞流露的古朴与自然之爱。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流传得深入人心的,以伞为媒的爱情故事“白蛇传”当属其中之首。
许仙那把书生味十足的油纸伞撑上了白娘子头顶的空间,由是演绎了一曲泣鬼神动天地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来,许仙没钱没权没家产,白娘子看重的是他油纸伞内的一腔温情与爱怜,这是伞文化的真情之爱。
从电视屏幕上见过气象万千的海滨浴场:硕大的太阳伞下一对对着点式服饰的男女或躺或坐,阳光透过太阳伞精心地将他们的皮肤涂上健康并富有挑逗性的色彩,此时伞只过滤着阳光而不是道具,热情开放无拘束的拥抱和接吻同伞一起点缀着沙滩,点缀出又一曲伞文化。
有支歌儿唱道:打着情人花雨伞,蓝天白云多晴朗……乍听时很费解:打着雨伞,天又多情朗?看伞的世界看多了也便有了答案:情人的伞撑起的,当然是朗朗晴空万种风情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伞的发明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手枪,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
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伞的构造
伞的构造大体是伞柄、伞骨、伞面三部分。
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主要是用木头、竹子、金属等材料制成。
伞骨是支撑整个伞面的,它能折叠能撑开,便于携带。
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遮雨的责任,制作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绸布以及经久耐用的尼龙布等。
伞在艺术作品和社会学上的意义
由于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这在《左传》"备物典册"《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等级森严。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
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以示"庇荫百姓"。因此这种伞又称"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
秦始皇陵铜车马,千里走单骑中的"华盖",都是用伞人身份的标志。这种以伞入仪仗,气势最为恢宏、表现最为充分的可能要数台湾省发行的"明人出警入跸图"。二个五连张还外加局部放大图。仅入跸图第二枚,红、绿、黄、兰、白五顶"罗伞",异彩纷呈,在"出警图"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对称暂时收拢,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张开正在行进中的,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可谓显赫。
正因为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亦有打伞的习俗。这在澳门、朝鲜发行的民间婚礼邮票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赋予社会学或政治象征意义的首推文革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去安源》。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累计9亿多张)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伞,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仪仗装饰,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台湾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而直接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外邮票都多有反映。
我国《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缠绵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而越南在1962年、1972年发行的民间舞蹈的邮票中,分别都有一枚以 "伞舞" 为题的邮票;新加坡1986年发行的民间舞蹈中亦有一枚"苏门达腊民间伞舞";这些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间艺术,搬上各国名片,极富动感与美感。
伞在世界上的流行
1747年,英国的商人汉威到中国广州办货。他看见人们撑着黑布伞在雨中行走,觉得挺好。临回国前带了一把伞回伦敦。1750年,当他在伦敦钟塔下张开伞遮雨的时候,被过路人视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边不出来,太不象话了。”还有人指责他,这是对上帝的不恭,应当受到惩罚。汉威不予理会,每天上街带伞,宣传使用伞的好处。
伞第一次在美国纽约出现,是在18世纪末叶,街头上出现一片混乱。妇女们大呼小叫,认为这个既能伸开又能缩小的怪物,简直能把人吓得半死。顽皮的小孩子跟在后边,不停地朝打伞的人扔石头……
由此可知,一件发明要得到社会认可,一件商品要能被人们接受,决不是件简单、容易、轻松的事,有时要经历不少的误会、波折。
几十年之后,罗马教皇对伞发生了兴趣。他以上帝的名义为伞洗刷不白之冤。教皇出场有专人撑伞侍候,以显示其庄严、郑重。
伞的发展史
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
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谁知大受欢迎,一时间,下雨人人举纸伞的情景,在长安各地随处可见。
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
清代的民间,在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伞也曾经是庄严和帝王的标志。
泰国国王外行,金色罗伞张立于后。
缅甸君主的尊号是巨伞之王。
日本天皇每次出游,总有一持伞者恭敬陪同。
这些伞都各有本国的特色。
伞在唐朝时由中国传入日本。
公元781年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间落下雨点。
满街来往的人都打着伞走过,只有一个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没有伞。
他摸摸自己湿淋淋的光头,好像明白了一件事。
回国的时候,他买了许多伞,千方百计带到日本,送给了亲戚朋友。
从此,雨伞便在日本流行起来。
这样古老的历史产物就是江南水乡美景中必然会出现的饰物——油纸伞或者绸伞...............
“青紫油纸伞下的漆黑发髻半隐半现,水蓝的和服裙摆露出两截光洁的白袜,原色的木屐碎步轻敲着反射天光的润湿青石板小径,声音渐行渐远……潇潇细雨中的美女背影,是京都绝美的遐思”,这是中国近代林嘉翔先生在《走看日本明物》中对日本民间风情的描写,“油纸伞、和服、木屐、美女”这类如画的美景早已被世界人们所接受,和服、和扇、和伞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日本文化留给世界人们的一个特有标记。
中国的油纸伞在唐朝时期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被称为“和伞”。也许有人会问,日本伞为什么叫“和伞”呢?了解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日本是由大和国统一的,所以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自统一后,日本没有再出现过民族分裂现象,有一种文化的传承性。很多由中国传播到日本的东西,日本人赋予其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改进后,改名为自己的,比如日本和服是中国唐装改进发展的。
油纸伞刚传入日本时,主要用于佛教仪式中的法器,这一时期的伞柄和伞骨以黑色为主,伞面颜色以红色和白色为主,图案主要以日本传统的太阳神文化为主。
在江户时代,和伞开始在民间普及,不仅广泛用于做雨具,还融入日本民间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京都油纸伞、岐阜油纸伞、淀江油纸伞等重要的制作基地。
虽然中国是油纸伞的创始国,但从发展油纸伞工艺的角度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总的说来,日本和伞品种多,实施制作的原料和工艺及其考究,不像中国市场的油纸伞那样工艺粗糙、价格便宜。我们从下面几种民间的和伞中可见一斑:
蛇目伞
西方在解释蛇目伞的时候,较为普遍的说法是:“雨伞”。顾名思义,蛇目伞是用于雨天的伞。当然,被称之为“蛇目”的原因是由于伞上的异色环状花纹使得这类和伞远看像是蛇眼的缘故吧。凡论及蛇目伞,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咱们这类“外国人”,都会一致的称赞道:“传统!纯手工!精致!还有华丽!”
中五四中入
“中五四中入”是最传统,也是最一流的和式纸伞,百分之一百的纯手工精工制作,上等的竹料制作的伞架上附以同样是纯手工制作的双层和纸。这样的工艺,需要老工匠用相当考究的制作工艺来完成。整个蛇目伞透出艳丽奢华的气质,现在这一类的伞,已经被大多数的收藏家所青睐,当然,价格不菲哦。
正绢羽二重伞
这类与“中五四中入”的不同在于,它的伞面使用的是丝绸质地的和纸。丝质和纸在使整个和伞的重量减轻的同时保留了蛇目伞特有的光艳色彩,华丽中透出又透出现代的气息。同时,由于表面附有丝绸的缘故,使得整个和伞色彩上更加有光感,自然“蛇目”二字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因此,正绢羽二重伞是日本高级和伞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发展中,伞骨的制作也渐渐出现使用金属质地的材料,不过,如果是做收藏之用的话,日本工匠还是会像你推崇天然木料之地的正绢羽二重伞。
模样伞
这便是在日本沿袭了上百年的传统和伞,伞上所用的和纸没有什么艳丽的色彩和图案,与上面两者比起来,可谓是以“素雅”而著称。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和伞文化的发展,对于模样伞的影响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抛开往日完全的“无料和纸”,现在的模样伞大多使用的事有小碎花的图案,这样的变动使得往日的素雅又平添了一份别致。
日本虽然不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但它是一个非常擅长吸取他国文化精髓并融合自己民族文化元素的国家。油纸伞在中国古代就是一种雨具,但在日本文化中和伞具有极为特殊的作用,诸如舞妓艺妓的标志性配饰,传统的和伞舞蹈,茶道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日常家庭装饰品等。不同颜色的和伞也有不同的象征及涵义,在传统婚礼上, 出阁的新娘 通常会被 红色油纸伞 遮着, 紫色伞 主要用于 祝寿 象征长寿, 白色伞 则是用于 送葬 等。因为和伞就像衣服、鞋子、帽子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用具,所以和伞并不像中国这样会被新型的雨具淘汰,直到今天,和伞依然在民间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