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就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形式主义是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的大“基层减负年”以来,各地积极落实,推出了一系列在力戒形式主义方面的实招硬招。比如:河北明确要求各级各类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坚决压缩篇幅,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浙江、湖南、黑龙江等地对文件、开会的数量进行大规模压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现实中,这些摆拍干部就是“撸起袖子”不干活,习惯于平时发一些文件,开一些会议,搞一些走过场的检查,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总结,看起来每天都忙忙碌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做的却是面子工作,都是无用功。比如,个别地方搞扶贫,要求帮扶干部每周都要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工作,要和贫困户握手、拍照并且上传,留档备查,美其名曰“工作留痕”。很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假作为”,不仅助长了形式主义作风,也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危害,甚至会造成决策上的偏差和失误。 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疾要勇于自我革新,率先垂范。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带头更新工作理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把文山会海之类的繁文缛节赶出新体制。 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疾基层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正将实干担当的好干部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自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提高担当作为的硬本领。 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疾要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进一步明确基层工作职责,实行基层工作准入制,推动基层聚焦主责主业,使基层在人事权、考核权、管辖权、建言权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工作的最前沿阵地进行倾斜投放,把减负的效果落到实处。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 刘铮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