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模块,常被同学们戏称为“玄学”,在遇到难题或者做错题时,同学们还会高呼“小学语文都还给体育老师了”。其实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的作答中,有一些十分“亮眼”的小技巧的,我们能够通过它们更快“揪”出正确答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各类题型都很常见的词——“这”,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词句理解题里它的指代作用以及使用原则——就近原则,“这”指代的内容紧紧跟着它的指代对象。今天我们要谈的,却是“这”在主旨观点题中对于分总文段的作用。 首先来看一道例题。 【例】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硕大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揭示古代工匠处理屋顶的灵感来自于飞鸟 B.介绍古代建筑在屋顶处理上的特点与效果 C.说明化重为轻的屋顶适合古人的审美情趣 D.赞美古代工匠在屋顶处理上的创造性成就 【中公解析】文段围绕中国古代建设的屋顶设计展开。首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特点,以及它富有情趣。接着引用文字说明古代房屋轻巧的特点,并说明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注意最后半句的“这”,它指的是前文“房屋如鸟展翅高飞,屋顶变得轻巧”。所以文段呈“提出观点-引用论证”的总分文段。重点自然在第一句话,文段主体是古代建筑的屋顶设计。 选项A:谈论工匠的灵感来自于哪儿的,和文段重点并不吻合,排除。 选项B:谈论屋顶处理的特点与效果,文段重点内容便是:特点是曲面曲线处理,效果是变得轻巧,同义转述,保留。 选项C:说屋顶是适合古人审美情趣,而文段仅是说屋顶成了有情趣的一部分,表述不同,排除。 选项D:赞美古代工匠在屋顶处理上的创造性成就,这是易错选项,注意千万不能因为尾句出现“这”就以为是分总文段,后文是主旨句,这道题中,“这”是第二句话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前面是逗号,它只是第二句话的概括,并不是对文段的总结,所以不是重点,排除。 所以此题选B。 通过两道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题目,我们发现“这”在提示“分总”文段时,是以一个单独句子呈现的,也就是“这”的前文是句号。但是“这”前文是逗号时,就要提高警惕,“这”仅是对逗号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而非全文,具体文段类型还应因题而异,大家做题时千万要擦亮眼睛,看清标点,切不可望“这”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