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川陕蒲氏家族
家族的遗传标记为 O-MF91741 ,
它的形成时间为 2330 年前
测基因查看与此家族的关系
家族介绍
集中于四川的蒲姓家族
该家族疑似的历史名人
蒲宗孟
蒲远犹
蒲国宝
家族起源
家族来源: 蒲氏自古为蜀中著姓。三国时有蜀国西曹掾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 北宋太宗太平五年(公元980年),四川广元青树坝举人蒲颖士出任阆州新井县教谕,举家落业于大成村(今南部县宏观乡老观场),因私人藏书楼名“清风阁”而被后人称为蒲氏清风阁系始祖。清风阁藏书楼由其曾孙蒲宗孟、蒲宗闵兄弟俩多次修缮扩充,成为影响一时的私人藏书馆。宋神宗元丰年间,尚书左丞蒲宗孟次子蒲素安,遵父嘱在今南部县宏观乡老观场建宗祠分十三房立谱。把蒲宗孟、蒲宗闵兄弟俩敬为清风阁系一世祖,其后裔枝繁叶茂,播散各地。
溯源研究
研究对象
O-Y6550下游蒲氏家族
疑似Y单倍群
O-MF91741
研究机构
23魔方
研究进程
研究线索
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显示,在蒲姓群体内,父系属于O-Y6550类型的用户占到5.15%,是该类型全国比例(0.082%)的62倍。
在父系属于O-Y6550类型的汉族群体中,蒲姓用户占到了该类型人口的3.79%,是蒲姓全国比例(0.049%)的77倍。而且父系属于O-Y6550类型蒲姓籍贯高度集中在四川和陕西,据此我们推测在O-Y6550下可能存在一支以蒲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研究方案及结果
我们筛选了隶属于O-Y6550类型下的四川广元、南充和陕西咸阳的3支蒲氏家族以及数十例分布其他地区的非蒲氏家族共同细化研究。
结果发现,所选的3支蒲氏家族以及1位的来自四川南充的非蒲氏家族全部归属于O-MF193267分支,4个家族分成了2支并共祖于秦汉之际(2300年前)。陕西咸阳的蒲氏家族独成一支,另一分支O-MF193265则紧随其后,在两汉之交又分化出四川的3个家族,说明了该类型在当时应该有过一定的人口增殖。
初步估计,该类型约占到中国男性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点七。主体分布于西部的川渝陕青云等地,其中在四川,该类型约占到当地人口的0.3%,并且人口主要集中于北部的南充、广元、巴中等。
综上可知,O-MF193267可以对应到形成于秦汉之际(2300年前),人口约占到中国男性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点七,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川渝陕青云等地一支以蒲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附注:
蒲姓为人口排名第177位的中国常见姓氏,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川渝。四川为蒲姓人口第一大省,占据了蒲姓总人口近乎一半的比例。本家族形成时间远迈秦汉,而且主要集中于四川清初大移民以前蜀地土著剩余人口较多的南充、广元、巴中等地。而且该家族分支上游的3300年前到2450年前的兄弟分支,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四川广元、甘孜以及晋陕地区,可以确定本研究中的蒲氏家族为四川地区秦汉以降的土著家族。查史籍中又关蒲姓的记述,较早见到的有三国时期蜀国的工匠蒲元,曾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姜维为其作传。两宋时期,四川蒲氏在科举方面较为突出,有蒲宗孟、蒲远犹、蒲元礼、蒲国宝等人。
由于该家族历史久远,研究所用样本也较少,关于该家族更为详细的内部支系分化脉络以及更精确的共祖时间,则需要属于该家族的更多用户参与父系深度测试,并提供谱系资料以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