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银行贷款和企业借钱进行基本建设有三个致命的缺点:
一、债台高筑。
基建都是银行贷款,贷款又必须偿还,比如地方政府借钱建机场,而机场又不赚钱他怎么还钱?我们就不提疫情这种干扰因素了!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不仅是机场,还有轨交、市政、烂尾楼。你认为巴中的债务事件、独山县的烂尾楼事件,只是个别特例吗?债务将从地方政府转移到私营企业。当地方政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地从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钢铁。在基本建设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将增加,钢铁企业将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暂时没有钱修理工厂,他们该怎么办?他们将从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周期结束后,将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这将导致钢材价格下跌,所赚的钱将无法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这些没有还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借新债还旧债,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二、更大规模产能过剩
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三、经济脱实就虚
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不光是银行把钱贷给房地产,实体企业自己也搞房地产,制造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拿地开发。稍微大一点的实体企业,只要有可能就到处拿地搞开发。央企更是频频成为地王,石油、化工、兵器、烟草,各大垄断集团,谁不拿块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央企。在这个背景下,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甚至制造业自己的利润,大量流向了房地产。
资金不再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炒房炒地,这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另一个重要现象——脱实就虚。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光看银行报表根本看不出来,因为大量流向房地产的钱都被包装成了理财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经做过一个估算,他认为真正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约有70%左右,甚至更高。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就是中国版凯恩斯主义导致的三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