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的古驿站
凡丁
驿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专史、为民间传送家书的邮差、以及来往于途中的官绅们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食宿的地方,故驿站按等级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马匹和兵夫。
驿站大体每隔30里左右设置一处,但是位于十字路口,可通往它县、它乡的重要地方会出现一处,此现象属于不同驿道线路交叉的结果,据调查对象说,古临邛到京城长安共设有88个驿站。
宋代将驿站改称为“铺”,《辞源》中〈驿站〉条说:“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明清因之。”清制:“厅州县设置铺司、邮亭,以兵夫传递公文。”称为:驿递。
理论上说,古时候的场镇,皆因驿站附近人口聚集后形成,今仅对清康熙《邛州志》所记十三个驿递:白鹤驿、飞云铺、杨柳铺、圣化铺、新兴铺、斜江铺、卷洞铺、堰主铺、依政铺、泉水铺、十里铺、五面铺、板桥铺中的八个,探究如下:
都亭驿(又名:白鹤驿)
起源于秦汉,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受临邛县令王吉之邀请,住处即都亭驿,位置大约在原市粮食局(今改革与发展局)地方。史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即是从都亭驿内出奔“驰归”成都的。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婚后,曾在都亭驿旁置居宅,史称“司马长卿宅”,并常于宅内抚琴,故唐人在“司马长卿宅”处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现代人抚今追昔,将“火巷”(今名文君巷)旁边辟建的街道命名为:抚琴街。
都亭驿在宋代更名为:白鹤驿。范围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在内的园林;明成化十七年,白鹤驿被圈进新的临邛城中,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四川省布政司后,白鹤驿随即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清康熙《邛州志》载:因“州治南的白鹤驿久经奉裁”,迁至今书院街的州治前,更名为:飞云铺总站。
平乐驿
始于秦汉,位置在地名“阎镇子”处,因旁边即骑龙山古驿道。清代始,平落镇的区域方扩展到白沫江两岸。央视一期《探索发现》节目介绍,此驿道即是通往印度的:“古蜀身(念丫音)毒道”。
元代,平乐驿改称为:平乐铺。因位于上、中、下三坝中的上坝,俗称:平乐坝。
1981版《邛崃地名录》载:平乐“元时曾为铺,名平乐铺。”《元史.兵志四》载:“中统元年,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驿铺,每铺置铺丁五人……”此后延续至清代。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载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川省成都附近地图〉即标注有:平乐铺。又见于《平乐镇志》。
十里铺(原名:十里驿)
在州南十五里,距南河坎的大通街十里,故名。
秦汉时即设此驿站,是通往平乐、夹关、芦山以远;或者:蒲江大塘铺、名山甘溪铺、百丈铺、雅安以远。以上两道在会理合路,然后经云南至印度,即:古身毒道。现称:南方丝绸之路。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会理篇〉说:“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邛崃。”故十里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出临邛的第一站!
五面铺(原名:白腊驿)
在今宝林场。
按命名原则,初设驿站时,此处应有白腊树而名。因明代僧人可亮、可用于驿站附近建宝林寺,清代更名为:五面铺。
按
建国前从邛崍到成都,有南、北、中三条方向的道路。
北道经:橦桥、三岔、安仁镇(唐代的安仁县城)、崇州、灌县至成都;
中道经:杨柳铺(今天官桥)、大邑县上安镇、安仁镇以东、双流至成都;
南道顺南河经:白腊驿(今宝林)、圣化驿(今固驿)、太平驿(今高埂)、延贡驿(今冉义)、双流至成都。
或从太平驿经:永安驿至新津县安西镇到成都。
其中
白腊驿,位于一处十字路口,往南可经西来至蒲江、丹棱、眉山:经十里铺(今十里桥)、蒲江大塘铺、甘溪铺、名山百丈铺至雅安以南。
乡人闫丽娟曾撰《邛东水码头宝林》文,发表于《邛崍文史资料》上,大致内容:现今宝林场,是秦汉时期古驿站,明洪武年间,僧人可亮、可用于驿站附近建宝林寺,其后以寺为中心,逐渐形成场镇,成为水陆码头,马帮南来北往,船只东西顺畅,场面蔚为壮观。
民间称其为:宝林寺或宝林场。民国29年始建宝林乡,2008年3月,宝林场划归临邛镇,现属于文君街道,而宝林乡政府所在地则在五面山上。
圣化铺
初名:圣化驿。南朝萧梁时期建制:故驿镇。宋代改称:圣化铺。建国时更名:固驿镇。
现今固驿镇亦为秦汉时期的驿站,由于此处“濒南河,水陆通道,市口繁荣”,南朝萧梁时期(502-557)为“依政县”(县治在今牟礼镇永丰场)所辖。故宋《九域志》载:“……又云依政县有寿安(在今蒲江境内)、故驿二镇。”
说明此由驿站形成的码头和集镇,南北朝时便称为:故驿镇。意为:此镇是古时的驿站所形成。但是,民间仍有人按习惯称故驿镇为:圣化铺。
因古代人口稀少,在明代编定的十一个乡中,按地理上下位置分为:圣化上乡 和 圣化下乡。其中圣化上乡约是原宝林乡范围;圣化铺下乡约是今固驿镇范园。
1931年新修川康公路(后称:川藏公路)时,绕开场镇进行改道,于是将“圣化铺”标示在公路旁边。据花园村《周氏族谱》记载,此处清初属于:圣化下乡。现名:花园村。又名:高堰。南距固驿场约2公里。
同理 “老羊安场”也曾标示在“老川藏公路”的“老羊安大桥”旁边,其实“老羊安场”距离“老川藏公路”约3里!而“老羊安大桥”是“老羊安场”的站口。
清中晚期增设乡镇时,圣化铺下坝的以北部分,划属位于西北3公里的东岳乡,今称:前进镇。
1950年建镇时,认为“固”字比“故”字意义好,于是改故驿为:固驿。
从此以后,固驿镇的本名—圣化铺,便逐渐淹没于历史,仅极个别老人过去“赶故驿场”时,仍说:“赶圣化铺”。
南朝萧梁时期(502-557)便建镇的故驿镇,由于著名寺院很多如:悟本寺、白马庙、迎祥寺、真仙观等,誉为:“故驿镇的神多”,是“好去成仙”之地。因市口繁荣,北宋时排序为:一平(乐)、二故(驿)、三夹关。
新兴铺(又名:高桥铺。今属高埂镇。)
新兴铺原名:太平驿。地名形成较早,表达经过战乱后人们对和平安定的祈愿。
此处亦位于东西与南北两道交差的驿道十字路口,往北至上安、安仁以远;往南至蒲江、眉州;往东经永安驿至新津县的太平乡安西镇至成都;往西至临邛。
太平驿宋时改名:太平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州民捐修“为上通省城,下往剑南要路”的一座高拱石桥名为:高桥。因之桥旁的法藏寺又名:高桥寺。寺旁旧时所设驿站,改名:新兴铺。又称:高桥铺。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载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川省成都附近地图〉即标注有:高桥铺。
1949年,高桥铺更名为:太平乡,但民间仍按习惯称为:高桥。
而
“高埂子”本是南河中游古拦江堰的左河—南江上一道堤埂旁的场镇,因南江经此地与南河汇合,又有北来的逩江水,故曾名:二江镇。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二江镇为:高埂镇;民国29年(1940)建乡,名为:高埂乡。
1955年,高埂乡与太平乡合并,沿用太平乡名,1958年建立太平公社,1979年撤社建乡时名太平乡,1980年地名普查时,由于相邻的新津县已有太平乡。(分析:古代无羊安,古太平乡包括:今羊安和高桥地方。)根据同一地区(指原温江地区)地名避免雷同重复,于是采用清乾隆六十年使用过的“高埂镇”旧名。同时留下老地名:太平、高桥铺 和 高埂子。
永安驿(曾名:永安场、泉水。)
永安驿,在永安场到羊安场的河边。地名形成亦较早,表达经过战乱后人们对和平安定的祈愿。
永安驿西通太平驿;东通新津县的:安西镇;北通延贡驿;南达南朝萧梁时期设置在今牟礼镇永丰乡“以控生獠”的浦口砦(今称蒲口顿)。
由于地处战略要地,战争频发,西汉开国名将樊哙战死此地后,与许多牺牲的将士同埋于此,留下“樊哙村”和“皇坟”地名,还特意将其地起名为:永安。永安驿由此而生。
永安地方清代时,因有一汪泉水从平地涌出,故改名泉水。1941年建泉水乡,2004年9月,泉水乡并入羊安镇。
2018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皇坟”内发掘出西汉武帝时期的定敷侯刘越私印—银质套印(又称子母印),此外还有西汉至东汉时期的窑址四座,专家认为与邛窑有着历史渊源。
延贡驿(今名:冉义镇延贡村)
由于此处历史上地处战略要地,可以:东通成都、西达蔡蒙(名山、雅安)、北控汶川、松潘之西羌夷,南扼川南和贵州的生獠,故汉初时,今冉义至羊安一带是一处古战场。战乱平定后,把现今之冉义命名为:延贡;新津之西命名为:安西;泉水命名为:永安;高埂命名为:太平。既寄托战乱后人民对和平生活环境的渴望,也寄托统治者持久对此地人民征收赋税的欲望。
按
贡字释义:1、古代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庭如:贡奉、贡米;2、贡品:进贡。(见《现汉语词典》)
三国时,蜀汉大将魏延曾驻军此地设寨扼守,称为:延贡寨;之后建:延贡寺。五代前蜀时设为:延贡驿。因位于斜江河边,宋代改称为:斜江铺。
清初曾设:延贡镇。随着交通干线发生变化,驿站不存,如今此一带田间地头古建筑残渣随处可见。
清末,由于冉姓人聚居斜江河边,逐渐形成集市称为:冉家。民国23年(1934)改冉家为:冉义场。设冉义乡,政府驻地移驻冉义场,现称:冉义镇。下辖:延贡村。
2020/9/18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