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容易引起体内湿气过重,因此需防“湿热”侵袭伤身。秋季我们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湿”。患者经常一坐下看诊的第一句就是:“医生,我湿气重。”虽然在气候或环境潮湿确实较易得湿病,但易得不等于必得。中医判断“湿”,主要是看患者身上是否出现具有“湿”特征的证候。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引起体内湿气过重。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湿气过重呢? 1、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 2、睡觉留口水、口臭、身体有异味。 3、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 4、大便稀黏腥臭,粘厕所不易冲掉;或者大便擦不干净,或者里急后重。 5、感到身体疲倦乏力,连说话都懒得说,精力不集中。 6、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 7、脸色苍白,原本红润的脸颊不见了。 8、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体重增加。 9、耳内湿(耳禅湿),毛发粗糙,易脱落。 10、舌头边缘有锯齿,俗称“齿痕舌”。 11、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白带量多;男性阴囊潮湿,或者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黏液。 12、渗液性皮肤病,如湿疹或某些癣。 如有以上2-3种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体内有湿气。 【祛湿需要注意】 清热去湿,护肤防病是此时养生调理的重点。初秋闷热,若清热贪凉过度,除湿排汗过多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损阳、耗气、伤津等等变证,很多人体内的湿气重都是因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不良导致的,例如:早晨洗头未干出行,晚上洗头未干就睡觉,刮痧拔罐后8小时内洗澡以及运动后大汗淋漓未消汗后立即沐浴的等等。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饮食清热利湿助运化】 秋季饮食调理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可吃冬瓜、薏仁、扁豆、赤小豆等食物以清热利湿,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食材以助脾运化。天气炎热时还可吃西瓜、海带、绿豆等食物以消暑降温。但需要提醒的是,西瓜、海带、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食物寒凉伤及脾胃,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胃寒腹痛症状。对于一些体质虚寒或胃寒的朋友在湿热天气烹制消暑降温,清热利湿汤水时,可适当放入生姜、陈皮等温性食材,以减轻汤水寒凉之性。 【运动排汗除湿勿过量】 人体阳气走于肌表,毛孔舒张,本就容易出汗,常常表现为动则易汗,这是人体汗出泄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过程。但出汗除湿应有度,一旦汗出过度反而容易损伤身体。所以,运动需要把握好尺度,不宜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锻炼,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不宜出汗过多,不能片面追求多出汗、多除湿的运动效果,总以运动后身体不感明显疲乏、气短为度。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身体不适,要马上停止运动,以免发生意外。运动出汗后还应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出汗较多时可喝适量淡盐水以纠正身体钠盐的丢失。另外,运动后汗出湿衣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干爽衣服,以免出入空调场所或吹风纳凉时着凉感冒。 【祛湿饮品推荐】 人参复合固体饮料 配料:低聚果糖、辣椒、蔓越莓粉、麦芽糊精、血橙汁、砂仁、肉豆蔻、肉桂、花椒、橘皮、甜菜根、茯苓、薏苡仁、山药、赤小豆、干姜、人参根粉(人工种植)、三氯蔗糖、 功效:人参有补气,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功效。其中薏苡仁、茯苓、干姜等中草药有利湿、消肿、健脾止泻、温中散寒,增强免疫等功能,肉桂、花椒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女性瘀血或寒邪所导致的宫寒、痛经、月经量少、月经血块量多。蔓越莓粉和血橙汁成分具有助消化、防治便秘,增加食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