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筑城一邛崃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许 龙
张若,生卒年月不详,秦惠文王(秦始皇的高祖)时期的秦国将军,秦灭蜀后曾任蜀守。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若主持并指挥修筑了临邛城,同时建城的还有成都、郫筒(今成都郫都区城南)、江州(今重庆市中区),使临邛成为当时巴蜀仅有的四个有城墙拱卫的城市之一,人称“巴蜀四大古城”。张若筑城尊定了几千年来邛崃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开创了“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辉煌局面。
早在秦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战,先后派大臣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并怕韩国乘机犯秦,犹豫不决。
秦臣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不休。张仪主张先攻韩国。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将导致诸侯联合对抗秦国,攻打蜀国则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秦国军备,奠定今后攻打中原诸国的基础。
张若赞成司马错主张,认为蜀地、汉中和秦之关中为天下粮倉,拥护司马错先攻蜀打基础并避中原诸国锋芒之策,成为司马错灭蜀的副将。
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司马错、张若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蜀,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今四川广元)交战,蜀王兵败逃到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同年十月,秦军灭蜀国,将蜀王贬为蜀侯。秦国吞并蜀国以后,又相继灭掉巴国,攻占了楚国占领的汉中。秦国的地盘、实力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据《华阳国志.
蜀志》载:张若主持修筑的临邛城“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据说,张若为此城取名“临邛”,因其临近“邛人”这一蜀地少数民族缘故也。当时的临邛,辖今大邑、崇州、新津、都江堰等地,实为蜀西的中心城市。
后秦在今邛崃地域设临邛县(县治在临邛城)和蒲阳县(县治在今邛崃市境内东南牟礼永丰村)。
南朝萧梁时武陵壬萧纪于蒲口顿(今邛崃市东南回龙境内)置邛州。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邛州州治移至临邛城。此后临邛城先后为县、郡、州、市治所。
张若当时所筑临邛城墙, 主体为木结构。清康熙《直隶邛州志》 称,“临邛旧县,州治南五里,秦时置。”指明古临邛城址在今邛崃市城区偏南位置上。
明武宗正德五年(1520年),知州高廷诏主持将城墙筑高至2丈,厚6尺,外墙用砂石条包砌,墙内填土。时城周长约9里7分,城垛3700口,开东南西北四门和小南门,外掘护城河,河上有桥供人出入。
1958年为方便交通,邛崃古城墙被人为拆除,加之城内众多古建筑随之损毁,远近闻名的众多临邛古城遗迹远离了邛崃人民的视线,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巴蜀四大古城一临邛的历史文化,最能代表邛崃文化的底蕴。当年秦国筑巴蜀四城,其它三城曾为古国都城,而临邛是唯一的县级城市。张若选中临邛,皆因临邛重要的军事地位,又是古蜀国天下粮仓之“万石农耕”所在地。张若在营造临邛古城的过程中,发现临邛还有丰富的盐、铁矿和茶叶资源,能为秦后来统一中国提供丰厚的粮食和财政支持,可谓慧眼识珠。临邛古城也没有辜负张若的赏识,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临邛后来又吸引了卓文君的祖辈来邛,卓王孙的工场成了汉代全国三大治铁工场之一(另一程郑治铁工场也在临邛),才有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成就了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建立和夷不朽功勋的壮举 。
邛崃历史上人才荟萃,张若、卓文君、司马相如、严君平、胡安、蒲元、韩醇、陸游、常安民、杨伸为其代表。邛崃盛产盐、铁、茶叶、纸、陶器、天然气,古人赞其为“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 。所有这些,离不开当年张若建造的临邛古城对人才的吸引,离不开古城这片沃土对丰富物产的培育滋润。
今天,我们要释放邛崃文旅融合的价值潜能,就应该尊重文化,敬重文化,真正把代表邛崃文化之根的巴蜀四大古城一临邛历史文化发掘出来,引领和开创邛崃文旅事业的大发展,促进邛崃这个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早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