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了大佛寺,与我十多年前看到的差不多,还是那十余间平房。离石窟不远,大佛寺旁边,有一农户,不知何时,新修了一栋两层的建筑,我以往没有见过。其房屋建筑明显按照农家乐要求设计的。有几个标准间,十分整洁。房主人告诉我,现在他们并没有接待游客。我问参观大佛的游客多不多,他们说还是很多。果不其然,我停留在那里的一段时间内,就看到三批,十多个游客到这里参观。有两个成都的小伙子,还向我打听这个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和邛崃石窟造像的分布。
这家农户平时还受文管部门的委托,代为管理石窟,打扫游道的卫生。男主人摆了一个管理中遇到的的趣事,他说,山下有一个居士婆婆,有一天急匆匆提了一桶油漆到了山上,说是大佛给她托梦,大佛说它没有衣服穿,冷,要她给他穿衣。居士婆婆于是买了漆,来给大佛涂漆穿衣。男主人对她进行了阻拦。说,这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是不容许涂漆的。那个居士婆婆才放弃。 我问到了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个山头开凿石窟,是不是这里的石材比其它地方的好。他说,石材也不是很坚硬,在这里开凿佛像,可能这里过去是交通要道。不过,有人认为,石笋山摩崖造像,是武则天下令修建的。
我到了石窟前,只见草木争荣,周边的树木比三十年前更茂盛,有些地方,我只能透过树叶的间隙才能领略慈悲的大佛对人心的洗涤与震撼。周边非常安静,我似乎听到了我的心跳,大佛凝视着我,我仿佛领悟了佛家“无我”的境界。现在的石笋山,在我面前,呈现着一种佛国的宁静和幽远。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石笋山呢?有一种说法,因山崖环抱之中,一峰卓立,高耸入云,状似春笋,所以称石笋山。不过后来人们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座寺庙遗址,里面有一块巨石,似塔如笋,拔地而起,这座状如春笋的岩石大概高约10米,宽4米。人们或者就以其命名此山的,所以叫石笋山。我认为,这可能才是石笋山地名的真正来历。据《邛崃县志》记载,邛崃其他地方,也有石笋之地名,例如现在高何的石笋寺。但大同的这个石笋山,却在志书中未见记载,默默无闻地深藏在深山中一千多年。人们对大同石笋山知之不多。
不过,最近人们发现了一篇手抄的《灵山大佛碑记》的碑文,增加了对石笋山的了解。碑文作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009年。据说这块碑就立于石笋山大佛旁边。碑文记载,石笋山这个地方,又叫灵山。灵山,是佛主讲经说法和居住的地方。在文中,提到了石笋之名,说明石笋的地名,在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我猜想,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因为有那块状如笋子的岩石作为地标物,这个地方就叫石笋山。后来因为供奉了大佛,人们又叫它灵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灵山的名字被逐渐淡忘,而石笋山的名字却仍然顽强流传下来了。
《灵山大佛碑记》主要讲的是唐皇子李上金与石笋山的传说故事。但是它对于研究石笋山摩崖造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过去,人们在大佛下32号龛观音像右侧发现一段不太清楚的题记,题记有“石笋山菩提释迦二像龛并铭……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等字样。根据这一题记,人们推断出石笋山最早一龛的窟像开凿于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
在这篇《灵山大佛碑记》中,还详细描述了石笋山的山川形势,这与现在大同的风光差不多,有些地名现在还找得到。例如南堂、石笋等。碑文说,大兴,即现在的大同,灵山这个地方,聚洛阳长安紫云的“皇气”,临邛灵山是继生“龙脉”之地。 碑文还讲到灵山大佛,记载了大佛庙宇的修建历史,其间有些文字意思不是很清晰,尚需考证。大意是,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2年),灵山开始规划供奉佛主,十年后,到了永昌三年(公元692年),筑禅定印,启典正,就已经是很正规的佛院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反复提到了”大历三年”。唐大历三年是公元768年,与现在公认的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大规模开凿时间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接近。按照《灵山大佛碑记》,可以推断,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2年)石笋山就有寺庙存在了。这些石窟中的一部分,应该从那时候甚至更早时间就已经开凿了。所以,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大规模开凿时间应该提前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比原来的认定开始开凿于公元767年,提前了近百年。所以说石笋山摩崖造像,其实从唐代早期到晚期,延续到宋,时间较长。
石笋山摩崖造像坐东面西,山崖上刻有唐代佛教摩岩造像33龛。分布在高约30-50米,长约130米的悬岩峭壁上,大小造像1000余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为净土变,佛传故事。佛像有释迦牟尼、无量诸佛、天王、文殊、普贤,力士、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飞天、舞乐,供养人。建筑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另外还有与佛教题材有关的彩云、绿树、鲜花、飞鸟、白象、青狮等。这里最大的造像是阿弥陀佛,高逾8.3米,需仰视,小者如诸天,长不过数厘米。
千年前的艺术家们,在石笋山借用佛的语言,让坚硬的石头活了起来,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我拾级而上,徜徉在这些古代艺术珍品前。
有一龛中表现的是《阿弥陀经》的观经变故事。刻有三层平台,最上面的平台上是趺坐于莲台上的西方三圣,头上各有七宝轮台,在其上有重檐歇山式大殿,为汉唐风格。三圣两边各有一艘双龙头的船缓缓划出,船上有两层楼阁,每条船有三名船夫执桨划船。阿弥陀佛端坐正中莲座,左右是协侍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围绕这三位的是无数眷属圣众,罗汉、护法的天王神将、夜叉力士和许许多多供养菩萨。佛的座前是一部盛大歌舞会。舞者在中间,乐队在两侧。在前面是宝池莲花,奇妙的杂色鸟。佛的身后是菩提双树,天宫楼阁,虚栏相连。彩云缭绕,飞天飘舞,构成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花团锦簇,富丽庄严、气象万千的极乐天国。整个石刻描绘的是信徒们心目中向往的美妙佛国,但我觉得也是唐代世俗生活的反映。在其中,可以感觉到阿弥陀佛和菩萨及其众部的身体比例大小和地位高低区别非常明显,这是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显现。那些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神将、夜叉、力士、舞伎、船夫,都可以在当时社会中,找到他们的相同的角色。
唐代的飞天是很有名的。敦煌就有关于飞天的壁画。石笋山有个飞天的浮雕,在一龛的岩壁外面,好像是不经意地利用那个空白石壁刻上去的。但细细品味,却令人拍手叫绝。飞天手捧莲花,从天上飞来,她的腰下部分折曲向上,近乎九十度直角。上半身水平,曲臂捧花。这在现实中,人的身体不可能向后曲折成这个姿态的。真是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其实,就这个姿态,就已经有从天上飞降而下的感觉了。但艺术家又在飞天身上添上随风飘动的彩带,飞天更显飘逸,动感更强,更具美感。
在石窟中,有很多天王、金刚力士的造像,他们的职责是用强力来护卫佛法,他们的面像凶狠,他们应该是有力量的象征。这里的天王、金刚力士的造像,胸臂腹的一块块肌肉棱角分明,如岩石般坚硬突出硕大,视觉冲击力极强。而且与人体的肌肉解剖一致。我不知道,当时的艺术家是哪里找到的这种阳刚模特。我甚至怀疑在唐代,会不会有训练肌肉男的健美运动。
该威猛强硬就威猛强硬,该恬静柔美就恬静柔美,石笋山造像,把人的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和千姿百态,用那些神像表现出来了。与天王、金刚力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些菩萨舞伎。菩萨舞伎像都体态婀娜、面相妩媚温柔。有一窟,刻有一伎,双脚立于两朵盛开的莲花之上,头微后仰,大发髻,挺胸,扭腰,突臀,曲膝,呈现了女性的典型“s“曲线的柔美。其他所刻的乐伎多有此特点。这种大胆表现女性性感的雕像,可能与唐王朝社会比较开放有关。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的石笋山佛像就是这个样子,三十年后,我已经垂垂老矣!但庄严佛像仍然庄严,威猛力士还是那么威猛,曼妙飞天还是那么曼妙,脚踏莲花的舞伎仍然那么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