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说到人口老龄化,可能很多人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根据数据显示,大家知道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2.4亿,到2022年将增长到2.68亿;而2022年至2036年是急速人口老龄化阶段,待到2036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23亿,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近30%。
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时候,每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在人口老龄化很严重的中国邻居——日本,可以看到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工作,一方面是他们退休年龄比较晚,很多人退休之后不习惯没有工作的生活,就宁愿拿低点的工资,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福利和医疗资源比较充足,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状态都还能很好地回到社会岗位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一定会面临和思考的两个问题:一是关注老年人群体经济(就是如何服务老人,又合理地赚老年人的钱),二是个人如何关爱照顾家中长辈。
在年轻一辈里面,很大一部分80、90、0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养老压力自然是比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大很多,不止是经济上的压力,在讲究“孝道”的中国,大多数独生子女同时还存在着很多心理上的压力。
迪吉骏宝
一、老生畅谈的话题——远行/远嫁是独生子女最大的不孝。
一位在新西兰留学的杨小姐,刚出国的时候,听朋友说想念家里的兄弟姐妹,杨小姐没有这种体会但也在心里隐约有些羡慕,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很多时候有一个可以牵挂倾诉的兄弟姐妹,有很不一样的意义。
随着杨小姐出国留学的时间越长,越是羡慕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渐渐意识到爸妈也会老,会病,别人有兄弟姐妹还能帮忙照看。出国三年后,她第一次回国,看到明显苍老了一些的父母,回到家还把攒了整整3年的零食拿了出来,把杨小姐当小孩一样照顾宠爱着。去机场那天,杨小姐离开后独自流泪,因为自己是父母唯一的依靠,却又因为学业和理想离开了他们身边,去走一条越来越孤独的路。
在广东长大的肖女士,从小被父母耳提面命说不要嫁到外地去,因为她是家里的独女,也是因此,肖女士在生活方面受到父母最大限度的关注和疼爱,长大后还残留了一些叛逆心理,找了个东北的老公,嫁到东北去。虽然父母不太喜欢,但最后还是妥协同意了,说好每年至少回来一次,结果一直因为事情耽搁。嫁过去第4年春节,才回家乡,结果父亲得了重病一直没说,肖女士回去探望时已经差不多是弥留之际。
“一别居然就是永别,真正经历过才知道,自己错了,只恨当时不懂事。”
二、最怕亲人重病,不知道是钱先用完还是人先倒下。
一个独生子女最直接要面临的至少是双亲的养老问题,如果刚好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那就是至少4位老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就算其中一方家里有兄弟姐妹,但是假如对方的亲人病倒了,也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家人去,总要一起去探望照顾的。
所以,独生子女在亲人病倒,或者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的时候,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问题。
家在广州的黎先生一家,在迪吉骏宝办理社保补缴业务的时候,就提到过人手的问题。他父亲有段时间因出车祸腿骨折了,行动不便,母亲也搬不动这么一个大男人,他又是家中独生子,所有压力一下子就落在他身上了。一方面,他要考虑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想找个护工在家照顾一下。
21世纪最缺什么?不是人才,是护工/月嫂。黎先生说“信誉好的在业内有名的护工或者月嫂,不但价格高,而且还要预约,简直离谱!月薪上万不说,排队排到你腿都好了,可能还没排到。”黎先生说的话固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他也坦言,那段时间压力真的很大,又担心护工悄悄虐待老人,又担心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开支真的很大,那段时间一家人都节俭了很多。
三、家里亲人老了,就可以送去老人院吗?
其实现在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管孩子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确实是缺少孩子的关心,活得像个孤寡老人。即使明白在家有摔伤、无声无息去世的可能,还是喜欢在自己家里住,因为那里承载着很多他们的回忆。因此,现在广州也在积极探索社区养老,通过改造老年人的家里设施,以及社区工作者的关怀探望,让老人可以在家过完最后一段路程。
老去,虽然是个很伤感的话题,却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而有很多关于家庭的摩擦或遗憾,也是因为年青一代与长辈之间的距离没有处理好,年青一代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长辈却因不被需要的感觉的感到孤独不安,他们不怕死却怕老去,因为老去意味着不被需要,不能再产生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观念差异和心理状态变化,而导致老年人与年青一代产生的摩擦。
所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笔者认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公益机构,很有必要多去思考如何服务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学,商业企业,也可以去思考如何合理地赚老年人的钱。同时个人,也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距离感,让自己年轻的时候减少遗憾,年老的时候体面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