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 清楚的记得那是1969年。那一年我十岁。 那年秋天,二伯伯家的六表哥结婚,我前去吃酒。酒席虽然并不丰盛,但十大碗还是齐全的,“坨子肉”“酥肉”“扣肉”等肉菜也基本能够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一饱口福,更何况席上还有“品碗”、带鱼、炖鸡、烧排骨和几样足以让人吃饱的素菜。 缺少食物的年代,人们普遍在意席上的菜品特别是肉食。二伯伯曾经在解放前做过巴中中学的校长,当时正在受批判,二伯母也没工作,要不是九表哥拼尽全力到处筹办用于婚礼酒席上的食材,客人们在六表哥的婚礼宴席上是肯定吃不到这样一餐还算丰盛的酒席的。好多知道二伯伯家实情的客人事后都对宴席给予了肯定。 酒席结束后,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在人民大学当教授的二表哥很是热情地招呼客人喝茶。文革中虽然对知识分子并不待见,但神潭溪的乡邻们还是对二表哥表现出了特别地尊重,这不仅因为他是在北京工作的大知识分子,更主要的也是对二伯伯表示敬意,——毕竟,他的十个子女中当时就有四个考上了大学。 二表哥右手端着一把精致的瓷茶壶,左手拿了一个呈圆弧状的扁形绿色马口铁盒子向客人们展示,说,这盒茶叶是他去南方出差时在福建武夷山购买的,趁着弟弟的婚礼,泡一壶让亲朋好友品尝品尝。 喝茶前,每位客人面前放了一个干净的瓷制小酒杯。二表哥解释说,因为茶叶价格不菲,这小盒茶叶本是专门孝敬父亲的,但父亲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茶叶少不能让大家尽兴只能尝尝味道了。他一边小心恭敬地向客人面前的小酒杯倒茶,一边向客人们解释一些有关这种盒装茶叶的名称、制作工艺以及和茶叶相关的趣事。我那时候不过十岁多一点,对喝茶并不感兴趣,对二表哥的茶叶介绍也基本听不大懂,本想起身离席,但听到二表哥说茶叶如何如何好喝,出于好奇我便决定坐下来喝一口那茶,看看到底是啥味。 随着茶水从二表哥手中的茶壶斟进客人面前的小酒杯,一股特别的浓香很快就弥漫在整个酒席大厅里。因为吃饱喝足的原因,当时正有些昏昏欲睡的我,闻到这股茶香后头脑居然立即变得清醒了。当时人小,除了觉得茶的味道很香之外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茶叶的气味,就是觉得闻起来很舒服让人感到很兴奋,比我之前闻过的所有茶叶,比如“老鹰茶”、“大叶茶”、花茶、绿茶还有家里常喝的粗茶的香味都不一样。 当二表哥给我面前的小酒杯斟上茶后,我端起酒杯就要喝,邻座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人用眼神制止了我。待二表哥给别人斟茶时,外地工作同志才小声提醒我,说喝这样的好茶一定要先闻闻茶香再看看茶水的颜色然后才慢慢品尝。工作同志的一席话,虽然我当时并不太懂,但我还是觉得人家说的应该是喝茶之道,于是学着他的样子装模作样的一边闻一边看,喝到嘴里还不忘包含一会儿,然后才慢慢咽下去。还别说,这样喝茶对我来说虽然有些累人,也远没有口渴了在自己家里大口大口往嘴里灌白开水或者冰凉的井水来得痛快,但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还真的品出了滋味。当时我人小不能形容,但确实觉得那种暗红色的茶水味道很香很好喝。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特别醇厚的味道,层次感也很丰富。正是这个味道,迫使我不得不小口慢品,不是想要学什么斯文而是因为太好喝,生怕一口喝完了不能慢慢过嘴瘾。大半酒杯茶水,我硬是慢慢“品了”五六次才“品”完,除了觉得“特别香”“特别好喝”之外,就是牢牢地记住了那茶的香气和味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六表哥结婚酒席上喝的那半小酒杯茶的味道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淡忘,相反还变得更加清晰。每次喝茶,那杯茶的味道都会从记忆中被唤醒,只可惜都不是那个味道。九十年代后期,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出差,夜里在街上闲逛,突然闻到了一股茶香,与记忆中当年酒席上茶香特别相似。顺着茶香走进一家茶叶专卖店,抬头一看,一块“大红袍”的牌匾端挂在大门正上方。进到店里,店老板很是热情招呼喝茶。在我的要求下,店老板给我泡了一杯大红袍,与老板对坐慢慢品尝,正是小时候记忆中茶叶的香气和味道。一个小时中,老板给我泡了六杯不同价位的“大红袍”,其中一杯与儿时记忆最接近。询问老板价格,让我有些把持不住,每斤居然要价三千元,——这可是九十年代末的价格。喝了人家的茶,又不好空手离开,正在犹豫时,老板给我解了围。老板说,其实自己喝,两三百元价位的就很不错了,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在他的推荐下我又再次尝了两百元、两百五十元和三百元一斤的,最终买了一斤二百五十元的“大红袍”。 回家后给老婆泡了一杯武夷山的“大红袍”,她喝过之后说:味道真好,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