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自设府建署以来,历来是商业贸易重地,川渝陕物资主要集散地,商贾云集,来往频繁,为达州饮食业发展提供了土壤。达州饮食业经历了解放前私营到解放后的合作、合营、国营以及改革开放后发展的个体、民营经营等历史过程。
川菜经千百年发展,形成三大派系:上河帮(成都、乐山为主)、小河帮(自贡、内江为主)、下河帮(重庆、达州为主)。灯影牛肉、红烧牛肉、炸酱面(牛肉面)历来为达城人喜爱,已演绎成达城大众化特色美食“三绝”。
宣汉黄牛:意味深长的是,达城美食三绝“灯影牛肉、红烧牛肉、牛肉面”原材料均系大巴山宣汉黄牛。主要产于宣汉、达县等大巴山达州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为宣汉黄牛提供了大量天然绿色无污染的饲料资源,素有“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等美誉。宣汉黄牛肉质细嫩、馨香、高蛋白、低脂肪,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方优质牛种,被载入世界和中国牛种志。获达州市知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1992年,宣汉牛肉获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1993年,宣汉牛肉获长江流域五省七方新产品技术交流会金奖。
灯影牛肉:达州知名品牌。起源传说众多。据达县市饮食服务公司1988年编纂的《达县市饮食服务公司志》载: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时梁平腌卤厨师刘仲贵来达城谋生。出售片厚质软的五香牛肉,销路不畅。后来刘与徒弟李平光经过长期钻研改进,以肉质细嫩的黄牛肉为原料,将其中的“和尚头”“红板”“白板尖子”“腰里”等特定部位的精肉切成大张薄片,佐以丁香、八角、肉桂等多种香料,拌匀腌制,然后平铺在筲箕背上,用暗火烘烤再以麻油浸泡。做成片薄、色鲜、味美、酥脆的牛肉片。因其肉薄如纸,棕红闪亮,灯照透影,酷似“皮影戏”中的皮影,而四川称皮影为灯影,故名“灯影牛肉”。
1927年,灯影牛肉在成都召开的第十次劝业会上获甲等奖。1950年,达县城区有4家生产灯影牛肉。西门上有一家,位于原福兴泰餐馆右侧。1958年,这4家厂合并为国营达县灯影牛肉厂,厂址州河畔黄泥碥斜坡下,自己杀牛选择优质材料。回民马邦全负责收购黄牛,按斤收购。那时无大秤,活牛全凭马邦全眼看,手摸,估出的牛重量,竟然大致不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灯影牛肉厂位于下后街与荷叶街交界处鹅市巷口原达县武装部,不仅生产灯影牛肉,还生产牛肉干、牛肉粒,红烧牛肉罐头。在物资紧俏年代,灯影牛肉厂职工成为不少人巴结的对象,希冀能购买一点牛肉产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迁址于朝阳路小红旗桥上侧,每天全国各地赶来买灯影牛肉的人排起长龙。那时物质紧张,不能用于牛肉产品制作的边角材料对外销售,得凭自己关系走后门购买。上世纪八十年代,灯影牛肉曾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用品。
灯影牛肉制作工艺主要有七步:选料、分割、切片、腌制、铺片、烘烤、润浸装罐。最初为圆形纸筒盛装,后改为马口铁皮罐装。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达城出现生产牛肉干的个体户,因分配不到马口铁皮罐头,不能生产灯影牛肉,且举步维艰。“1992邓小平南巡之后,达城民营企业获购马口铁皮,开始生产灯影牛肉。1995年民营企业生产的灯影牛肉获“第二届巴蜀食品节”银奖,2009年获“达州市知名商标”,2010年,受湖南卫视邀请参加汪涵主持的《越淘越开心》栏目。此后,灯影牛肉品牌,先后获省优、部优,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和消费者信得过商品等荣誉称号。目前在重庆、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有着良好的销售态势,销售额逐年上升。
灯影牛肉口感虽独特芳香,但品尝须得法。最好不要用于席桌,麻辣大菜之味将会盖压灯影牛肉。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经营餐厅,将灯影牛肉安排于宴席,却无人伸筷。若用于佐酒,最好是单独享用,或另配没有麻辣味的豆腐干或花生米。每年春节我要去江南儿子家探亲,每次都会携带灯影牛肉。儿子在家工作至深夜时,若我还没有睡觉,叫上我,每人一两白干,开一听灯影牛肉,不再用其它菜肴,慢啜细嚼,此时,灯影牛肉馨香发挥到极致,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红烧牛肉:红烧牛肉是达城回族汉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演绎的传统名菜。清朝末年,老达城西门上居住着不少回民,主要聚集在天灯巷和杀牛巷。回民主要吃牛羊肉,市场牛肉经销多,牛肉小食店多,以经营红烧牛肉、清炖牛肉、耙(谐音pā)牛肉为主。红烧牛肉在秋冬季节伴以萝卜,其它季节伴以土豆。牛肉绵软而不塞牙,萝卜有股清甜的味道,很适合阴雨绵绵、寒冷的冬天,大口喝着香味浓郁的牛肉汤,心里暖暖的。
那时,吃牛肉成为达城人一种时尚,三五相约来到西门上牛肉食店要一份红烧牛肉或其它牛肉菜品,二两白干,天南地北侃起来。
西门上牛肉食店以醉竹轩最为有名。回民蒙瑞卿于民国初年,在西门上(西胜街25号)开设“蒙记清真醉竹轩”,以经营牛肉菜肴为主。除开堂营业外,还承包宴席。上世纪三十年代蒙瑞卿因年事已高,将醉竹轩交给养子蒙浩经营。蒙浩接手后,迁址大西街临西城门口,其烹饪的红烧牛肉、清炖牛肉最为有名。
而今,西门上已无专门经营牛肉的餐饮店,其牛肉菜肴品种传袭于达城各大中小餐厅,红烧牛肉演绎成达城餐厅主要品牌。无论婚寿商宴都要安排红烧牛肉。值得一提的是,达城红烧牛中的牛筋,富有韧劲,含丰富的胶原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肥肉低,不含胆固醇,能增强细胞生理代谢,使皮肤更富有弹性和韧性,有强筋壮骨之功效,对腰膝酸软、身体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用于红烧烹饪,质地犹如海参,色泽红润,筋韧软糯,鲜香不腻。以前,牛肉与牛筋混合烹饪,近几年,牛筋单独红烧烹饪成菜。
红烧牛肉制作方法:有特级厨师说,其实很简单,烹饪时主要保持牛肉本质鲜味,不要添加过多香料。牛肉切成块,若新鲜洁净,不必去除血水。锅烧热后加入适量底油,将油温烧至六成热,将郫县豆瓣入锅,炒至红色,放入牛肉块快速翻炒变色即可,加生姜片、冰糖、花椒继续翻炒,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盖上锅盖将牛肉焖至八成熟,放入切好的萝卜、土豆或冬瓜等配料,焖熟焖软。加入食用盐、胡椒粉,调好味后搅拌均匀,起锅后加入适量的葱段和香菜即可上桌。提示:萝卜红烧牛肉隔夜吃味道更香。
红烧牛肉面:红烧牛肉派生出的面食,用牛肉作臊子,牛肉汤为面食主要汤料。主料面食为新鲜“水面”“水叶子”。新鲜水面容易发酸,因此在水面中加入一定比例食用碱,防止过快发酸,配合面条佐料,形成独特口感。吃起来细软柔和清爽,有一种碱味芳香。
一位牛肉面爱好者在网络上发文说:在四川达州吃牛肉面的人普遍收入高、智商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还写下2500余字来佐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来争论不息的吐槽声。
达州人早餐爱吃面食,或牛肉面或炸酱面,牛肉面与炸酱面并列三绝之一。
炸酱面:有人以为南方人主食是大米,北方人主食是面食。其实南方人也不泛面食爱好者,只不过南北面食文化存在着不少差异。北方以干捞或少汤为主,注重浇头,味浓油重。南方注重鲜味汤底和佐料,食材融入汤中或佐料之中,味道鲜香复合。
达城炸酱面前身叫担担面。有上百年历史,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炸酱肉末、川东菜(老盐菜)、花椒面、酱油、蒜末、豌豆尖(时蔬)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担担面的由来说法不一,川菜派系中的老师傅普遍认为,应该起源于川东达州。原因很简单,川菜三大派系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样,担担面中的辣椒用法属下河帮,其中一样主要辅料川东菜,即川东人叫的老咸菜,是达州一带的特产。四川有四大腌菜(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四川各地面条均以产地附近的腌菜作为辅料,例如成都、自贡、宜宾等地用得最多是宜宾芽菜,特别是燃面。而唯独担担面用的是达州老盐菜。川菜老师傅推论担担面源自川东达州,应是定锤之音。
担担面2013年被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评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百年历史担担面现已成为川、渝等各大中小城市的经典小吃。但是,达州民间的面食店今天已无担担面的叫法,称之为炸酱面。“炸”非“杂”,肉臊制作须经油炸,若写成杂酱面,那是以讹传讹。
今天,达州炸酱面与川渝等地的担担面选材、制作、流程完全一样,主料面食同为新鲜“水面”,炸酱面臊同一个方法制作,取猪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酱用少许油解散,然后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放胡椒粉、味精调味,肉末呈诱人的茶色,微微吐油即成。后期都加入了剁细的郫县豆瓣。所不同的是,达州炸酱面比担担面更多油腻,更多汤汁。
今天,打造文化经济达州,美食先行。达州美食三绝:灯影牛肉、红烧牛肉、炸酱面(牛肉面)正可以成为契机。达州美食三绝尚待宣传策划推广,品牌效应不可估量。我们期待,达州美食三绝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