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川剧
2018-12-16 00:03
2018年12月15日21时32分,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在成都因病去世。
保卫川剧
作者:元未
写作时间:2013年12月24日
1.
在川剧表演艺术家曾荣华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演出上,最令人印象深刻不是演出开始前曾先生雕像揭幕仪式,也不是达接近四小时的演出长度,而是正式演出前79岁高龄的蓝光临先生站在舞台前沿面向全体观众的振臂高呼:“保卫《情探》!”
《情探》是川剧最富盛名的折子戏之一。为蜀中大儒赵熙于民初据老戏《活捉王魁》改编而成。按风云友的说法是:“文辞清丽典雅,‘句句是诗’;切入口新颖别致,对话凝炼生动,心理刻画细腻深刻,剧情发展跌宕有致,婉转动人。家喻户晓,久演不衰。” 我没有看过《情探》,倒在话剧剧场里看过田蔓莎老师据此改编的《情叹》,只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就已经让观众为之深深动容。“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深和露立苍苔,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呵,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2.
如此经典的作品,需要“保卫”,首先令人联想起的是后继乏人。仔细看当天的演出阵容,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猜想。此番纪念演出虽有多达六个折子,但唱主角的仍然是已届耄耋之年的蓝光临先生和晓艇先生,在承先启后中作用最为关键的正值盛年的只有孙勇波和王力登台表演,似乎除了7、80岁的,就是2、30岁的,断代感十分明显,不仅没能展现出后继有人的勃勃景象,更给人以落寞萧瑟之感。
不仅演员的断层明显,演出市场也在不断萎缩。据说,四川全省的专业剧团已经萎缩到只有七个,而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更不到一半。哪怕是最近刚被评委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省川剧院,可以连续不重复演出的传统戏也屈指可数。更可怕的是文化土壤的萎缩,据说现在民俗节庆上川剧的演出也日渐凋零,而被代之以简单的器乐和杂耍表演。
作为曾荣华先生嫡传弟子,蓝大爷当晚与罗芳合作《评雪辨踪》
3.
今天看到的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仅此,就足以一窥其丰富的历史源流。一般而言,以明末移民入川,各地声腔流播并与本土曲艺融汇为川剧形成之始,以此算来,也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剧目繁多,早先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声腔、音乐、脸谱等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川剧,就是“博大精深、大俗大雅”。不仅仅是“戏曲”,而是一方水土数百年来滋养而成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故土。
但这个时代只需要炫技和刺激。就好像中国好声音最后变成了中国飙高音,话剧变成了闹剧,数以千万计的戏曲新编经费成了了灯光、舞美、服装的秀场,美食简化成了放纵欲望的自助餐和刺激味蕾的重口味。在一个人人说社会很浮躁而自己仍在推波助澜浑然不觉的时代,越焦躁越浅薄,越浅薄越需要外在的刺激。
所以就像麻辣和火锅成为了川菜的代名词,变脸和喷火成为了川剧的代名词。
蓝大爷与学生在一起
4.
在这样一个快餐和杂耍组成的世界里,人人忙着自保又人人自危。这世界似乎只剩下了今天,回不到过去,也看不到将来。
对于走过数百年风雨的川剧而言,最可怕的不是人才的萎缩、市场的萎缩、资金支持的萎缩,而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人们对艺术理念和艺术观念底线坚持的退缩。在这个唯利唯权物欲横流的疯狂时代里,在金钱、名誉等一切外在刺激面前,艺术底线脆弱不堪,直至混沌、消失。
这才是万劫不复的巨大危机。这才是79岁的蓝光临老师,以其高度的艺术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感振臂高呼的真正原由。
这危机如奔流汹涌而来。远远看去,舞台上的蓝光临老师,仿佛正傲立在深陷重围的城头,左手牢牢撑住拐杖,踮起左脚,身体前倾,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奋力向上挥出握紧的拳头。无比壮烈、无比孤独。
可以行动起来了!朋友!
乐上山明第一年(节选)
作者:元未
写作时间:2015年2月16日
如果从2014年1月底发出第一笔订单算起,“乐上山明”诞生已经满整整一年了。平时就有很多人在问:“乐上山明”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还有一个“文化公益”的后缀?
这还得从2013年12月曾荣华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演出说起。当时受成都资深川剧爱好者蒋老师的邀请赴成都参加了这一难得的盛会,正式演出前79岁高龄的蓝光临先生站在舞台前沿面向全体观众振臂动情高呼:“保卫《情探》!”
这位数次中风的老艺术家保卫的何止是《情探》,是川剧,是整个危在旦夕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悲情背后是巨大到近乎绝望的孤独。结合彼时亲眼目睹川剧老演员们的境况,这份悲壮和孤独一直萦绕在心头,直至在演出观后感的末尾用文字发出呼喊:可以行动起来了!朋友!
这个行动很快就迈出了第一步。演出结束一周内,川剧老艺术家口述资料采集保护计划就形成雏形,该项工作旨在抢救性记录川剧老艺术家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以原始资料的形式为社会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十天后摄录器材就到位,志愿者工作小组同步建立,至今已经基本完成八集采集工作。2014年10月更是得到重庆市沈铁梅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也为作品完成后进一步向广大公众提供公益共享创造了更好条件。
除此之外,“乐上山明”第一年还有四项文化公益工作,一是资助范忆堂个人首张EP《出色》的制作并承担网络首发。二是以非商业分享的方式,承担了台北昆曲研习社制作《蔡正仁主讲「俞派唱法」昆曲经典唱段》的网络首发。三是与台北昆曲研习社合作,义务分享《粟庐曲谱外编》。四是为祝贺“天下唯一团”梨园戏剧团成立六十周年,特地制作了《传承在路上》(六十周年纪念演出老剧照及剧目介绍)和《墙内花开》(梨园戏经典剧目剧照及介绍)两辑特制明信片。
正是梨园戏剧团纪念六十周年的这两辑明信片,催生了“乐上山明”淘宝公益店铺,网店第一单就是《传承在路上》。尽管从经济收益看,“取之公益,用之公益”的目标还未能痛快实现,但作为公益店铺,本来就是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宗旨,很多昆曲和梨园戏爱好者分享到了他们心仪的作品,更有多达两三百位从未接触过传统戏曲的爱乐人士,通过购买EP《出色》第一次接触到了梨园戏,感知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如果一定要给“乐上山明”这个名词找一个出处和解释,挨上边儿的也许是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如果说当下的各类新兴文化是一片百花竞艳的春景,那么走过数百年的传统戏曲文化就仿若一派秋色了。常人诗赋多咏春而悲秋,这里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有“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聊聊几笔,可见“秋”之风骨。在“春色嗾人狂”的年代,不妨“试上高楼”得“山明水净”。这或也接近了“乐上山明”的基本价值所在。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资料采集保护计划
川剧第一位导演,96岁的夏阳(居中者)右为乐上山明志愿者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