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这是《崃山文艺》微信公众号发的一篇关于云居塔的游记。在南河三塔中,邛崃人最不熟悉就是云居塔了。在谈到云居塔时,我们不能不谈到它所属的云居寺,不能不谈到它地处的五面山,不能不谈到它脚下的南河,不能不谈到那座古代有名的文化座标呼月亭,不能不谈到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事。。。从现在的考察来看,今天的廻澜塔片区和云居塔片区,在古代,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组成邛州
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片区。
我呼明月照临邛
----云居塔记游
杨辉祥
双塔相依印江流,白云闲步鸟啼中
旌旗青青夕阳醉,我呼明月照临邛
这是我不久前陪一位朋友参观廻澜塔和云居塔写下的一首诗。这位朋友是我大学不同系的同学。当时因为受诗词影响,大家都对古诗词感兴趣,偶有一些唱和之作。不过,现在他与我一样,对古诗词是敬而远之了。
那天,冬阳暖暖,天空也是蓝天白云。我邀他去游览廻澜塔。我们骑着自行车,心情愉悦,谈着母校旧事,沿着南河一路行进。到了鱼箭坎,离廻澜塔已经不远了。他突然看到了河对面的云居塔,问,为什么那个塔子只有半截?我回答说,哦,那叫云居塔。原来为七层,就是佛家所谓的七级浮图,后来因为雷击,削掉上面的两层,现在只有五层了。我继续解释,那个位置空旷,云居塔在上面孤立高耸,闪电要找最近的路径入地,塔就很容易遭雷击了。他是学文的,他对我这个理科生的科学解释似乎不太感兴趣。他说,我还以为是战火中炮弹打烂的呢。学文的人,总喜欢从人文的视角来看事物。为了满足他这种心理,我讲了关于云居塔很多传说中的一个传说。
我说,听祖母说,她的祖母摆给她的听的。有一年,鲁班爷到邛崃修塔,他的技术很好,名声很大,邛崃的一位师傅不服气,向鲁班挑战,于是两人开始比赛,鲁班修鹤林寺的西塔,邛崃师傅修红崖子的云居塔。两座塔子高低大小都差不多,限一夜建成,以鸡鸣为止。结果,天一亮,鲁班的塔子修成了,而邛崃师傅的云居塔,只修了半截。经过比试,邛崃师傅对鲁班的功夫,不得不由衷佩服,甘拜下风。这就是传说中云居塔只有半截的来历。朋友听了,哈哈大笑。
我们到了廻澜塔下,仰望而不能上。我只能向他口头描述登塔的感受,与他分享。他游了大悲庵,里面有云居塔的介绍,原来云居塔建于清嘉庆年间,现残高8米,为实心六边形密檐砖塔。不过他在廻澜塔后面的碑亭里停留时间最长,看得尤其仔细,对碑上面的有些诗词,还吟哦起来。
我们下到河坝,站在栏杆堰上。这条堰埂,建于康熙年间,历史悠久。它曾经是南河上最大的一条堰,以前用是装石头竹笼的堰埂,现在已经改造成水泥浇筑的堰埂了。它在这里把南河水堵起来,人们挖了一条河,将南河分流到固驿,高埂等地,灌溉下游的二万多亩良田,使邛崃东路平坝,成为鱼米之乡。它是邛崃的重要的可圈可点的古代水利工程。这条人工挖掘的河,叫新开河。
面对雄伟的廻澜塔,突兀的云居塔和波光粼粼的南河,我问朋友,看到这座廻澜塔,你会想象成什么呢?他脱口而出,笔,像一支在蓝天挥舞的巨笔。我再问,那么云居塔呢,他想了一下,摇摇头,没有作答。我笑了,说,人们的社会经历决定人们的想象力。你是文化人,经常舞文弄笔,对笔印象深刻,很容易将廻澜塔联想到笔。但当地的老百姓却不是是这样想象的。老百姓说,我们塔子坝,南边是南河,北边是新开河,新开河与南河,把塔子坝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半岛,好像是一艘船的船头,我们就住在这条船上。回澜塔,就像插在船头的撑船的篙杆,云居塔,像是一块拴船的石桩。老百姓的想象,既形象生动有趣,而且大气。 朋友说,这种想象空间跳跃也太大了,有点奇瑰。
我说,这里是邛崃古代水运的重要的节点,这里的人们看得最多的是船了,与船打交道也最多,所以,他们才会自然而然把自己的居住地也看成一艘船,把廻澜塔想象成篙杆,云居塔想象成拴船的石礅。我对朋友说,虽然我们现在在这里已经看不到船的一点踪影。但就在清代,这里是百舸争流,纤夫号子此起彼伏。由于新开河建成分流,南河故道的水流减少,因此过去上行的船筏到了这里,都需要拉纤前进。他们往往七八只船结伴而行,稍稍休息,大家互相帮忙,把一艘艘船或者排筏从栏杆堰的漕口,也叫“筏桥”中拉上去。冬天,他们把长杉子别在腰间,穿着麻窝子草鞋,踏着冰冷的石头拉纤;夏天,烈日当空,他们一丝不挂,赤身露体,或者只穿一条腰裤,汗流浃背,纤索深深地那进他们黝黑的肉里。有时船只搁浅,不管天寒地冻,还要跳到河里去推拉船筏。纤夫们弓着腰,上身几乎与地平行,踩着号子一步,一步,艰难地拉着船。廻澜塔周边的人们,有时也去拉纤,挣些小钱。
朋友问,云居塔所处的山,叫什么名字。我说,它叫五面山。并向他介绍了五面山名字的来龙去脉。登临廻澜塔,往南望数百米,会看到一山屹立南河边,临河一面,如刀切一般,形成绝壁。崖壁上,有很多岩石崩落后留下的痕迹,藤蔓树木较少,露出赭红色的崖面。邛崃人把这座山,叫红岩子。从红岩子往西数,还有四座山,它们与红岩子相比略小,但都与红崖子有相同的特点,就是面江的山崖比较垂直。形成五个明显的红色崖面,这与那些坡度较缓,成馒头状的山不太一样,。这五座山远远望去,状如地上插了威风凛凛的五面旌旗。所以久而久之,人们称为五面山。云居塔就伫立在从东往西数的第四个山头上。因为这里的五面山比较有名,形态特别突出,具有地标意义。以至于这个小地名的五面山,后来演变成为相邻一个大的丘陵地区的地名,这个丘陵带横跨邛崃蒲江,地理书上称五面山区。
因为朋友对楹联的研究颇有些心得。我向朋友讲解用五面山地名写的,清代邛崃著名的诗人吴江的那副对联: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支。这一副对联,除了用了邛崃的两个地名,其中还暗含邛崃的历史人物司马相如。题柱,指的是司马相如与驷马桥的故事。
对于红岩子,他很感兴趣。于是我继续向他讲红岩子的龙门阵。据老百姓说,过去五面山的山崖,经常掉石落沙,以其中红岩子最为严重。他们说,有一年红岩子突然大规模塌方,老百姓称为垮山,瞬间大量的岩石落入南河,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犹如地震,形成的巨浪把对岸的船都推上了岸,很多鱼虾都被涌到岸上,一尺长的大鲤鱼在干岸上活蹦乱跳。他们说,过去有人赶场,为走捷径,都从红崖子下面过。路只有两三尺宽,过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山上时不时掉沙落石。由于长期落石,现在红岩子下面虽然变宽了。但却没有人敢走了。
垮方,山崩地裂,造成危害,应该说是坏事,但是古代邛崃人却希望红岩子垮方。因为这里面有关于红岩子的一个传说,与科举有关。人们说如果红崖子出现大的垮方流沙,也就是崖壁挂红,那么邛崃那年科举就一定有人中举。当地人说,有一年红岩子大垮方,他们廻澜塔旁边就有一个姓龚秀才就考中了举人,一下子光宗耀祖了。老百姓说,科举时代,邛崃的秀才和官府都非常关心红崖子的垮方。邛崃的志书也把这个现象记载下来。清嘉庆邛州志说,“五面山,其山有五面,排拱于州,故名,如遇科举之年,土石下卸,必有中式者,往往应验。”朋友笑问,这些年红岩子挂过红没有?我认真答道,好像生态好了,植被多了。还没有发生大的垮方,你没有看到崖壁都是郁郁葱葱的吗?朋友又笑问,那么邛崃这些年高考上线如何呢?我突然发现朋友在给我挖坑,也笑答:知乎哉?不知也!
朋友想近距离考察一下云居塔,于是我们骑着自行车,过宝林大桥两里许,右拐,沿着一条乡间公路前进。这条路我若干年前也走过,那时候路两边,都是挺拔的青松,密密匝匝。现在基本上改种成一大片一大片的猕猴桃了。我们找了好久,曾经走过了头,好不容易才找到去云居塔的路。我们来到一个农户的面前,远远看到了云居塔。它的下面是一大片猕猴桃棚架。这是一块坪地,大约有二十来亩。我们从猕猴桃棚架下钻过去。到了云居塔下。这是一座青砖砌成的塔,与资料上介绍一样,与鹤林寺的西塔差不多。塔下部有些损伤,好像还有一个盗洞。我和朋友努力寻找砖上的铭文,发现几块砖上有“官砖”,“郑记”的字样。
云居塔离悬崖边只有十余米,很陡,下面就是南河。崖边长满了很多杂树。不过,透过树间的空隙,我看到了廻澜塔的,它的宝顶几乎与我平行,这与我平时看到的廻澜塔的观感完全不一样,我产生了产生一种奇妙感觉,廻澜塔的宝顶,似乎可以被我伸手抚摸,可以被我俯身拥抱。
我向朋友指点我们的方位,向他介绍周边的景物,文笔塔,西边群山,临邛古城。高铁轨道,成都平原,蜿蜒南河。。。。我说,这个位置原来是没有这座塔的,而是一座亭,叫呼月亭。朋友惊叹说,呼月亭,好文化的名字。他说,这个地方,应该是古人发现的赏月最佳位置。这里座南而向北。可以看金鸟西坠,玉兔东升。下面千里江流,苍茫大地,可望明月高悬,在这里赏月,会使人产生幽远辽阔的感觉,会使人诗意大发。
我们聊起了明月与诗词的关系。明月,一直是中国诗词的重要内容,从《诗经》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曹操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到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国诗词中,有关明月的优美诗句举不胜举,它们大多与爱情,乡愁,幽怨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朋友认为,月光会使人产生一种荷尔蒙,令人浸入沉思和遐想。好诗于是就产生了。听朋友把这里夸得如此之好,我说,听说市里要对廻澜塔周边进行文化打造,如果这里重建呼月亭,我也会带一壶浊酒,在这里披巾岸帻,把酒临风,呼明月,酹江流,发一下老夫思古之幽情-----但写诗,那是万万不敢的。
云居塔说是属于云居寺的一部分,但是离云居寺还是比较远的。这可能是修塔时考虑风水和影响面的原因。我们找到了云居寺,其实只是是找到了云居寺的遗址。现在的云居寺,只有几间瓦房了。据民国《邛崃县志》记载:“塔子坝隔河南岸偏西,山上有云居寺,距县东南六里。始于元,胜于明,旧名广福寺,僧庙也。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明州人王廷简有记。山上有呼月亭,今无亭而有塔。”广福寺名字,佛教的意味明显。云居寺名字,风景的韵味很浓。从广福寺更名云居寺,风景秀丽独特应该是主要因素。云居寺好像是历代官员和文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志书中记载很多他们吟诵云居寺的诗词,这在邛崃的众多寺庙中是很少见的。人们还把云居寺及周边,称为“幽奇梵境“,曾经建一牌坊,题字于上。
我仔细看了那些诗词,一直在字里行间从中体会那时候云居寺的幽,奇,梵。在那些诗词里,提到云居寺有扁舟,幽林,小桥,古寺,古松,小溪,曲径,野鹤,老僧,碣文,如果把这些风景元素集中出现在一个地方,确实会使人产生幽,奇,梵的意境。不过,我发现这些诗词里更多出现的字是“云”。如“云山四面锁长空”,“朝朝暮暮有云生。自舒还自卷,相伴坐禅僧”,如“云山拥太清”,“闲云出岫新人目”。这个地方是不是经常出现云雾现象,我没有问过当地人。不过,这里有一条溪流,又濒临南河,水汽重,冷热气流在这里交汇,经常发生云雾是可能的。朋友听了我的导游词,又游了云居寺和云居塔,评论说,云居寺的风景特点,就是白云与明月。
冬天的夜来的很早,才五点过钟。西边已经看到一轮红红的夕阳在下沉了。我们离开云居寺回家。临行前,我张望了一下东方,没有看到明月升起。
在老南桥头,我们找了一个小摊摊,点了几个小菜,要了几瓶啤酒。边喝边讨论明月与诗词的关系。朋友好酒,量也大,我不喝酒,为了陪客,也端起杯子应付,但很少喝下肚。滨河路散步的人很多,这些年来。邛崃人把到滨河路走走,当成每天要完成的功课。滨河路上与南河边密集的璀璨的灯光,显示古城的繁荣。
在酒精的鼓动下,朋友越说越展劲。也不知道过了好久,我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一轮圆月不知何时挂在东方的天空,犹如一块玉盘。月光照得南河波光粼粼。明月正在把它的清辉罩在临邛古城上。不过,我好像觉得只有我注意到今晚的月亮,因为行人都没有抬头望月。而朋友已经微醺了。
我们推着车,步行回家。我踏在月光上,觉得月光柔柔的,软软的,还发出一种喃喃的声音。后来,我把古代关于云居寺的诗转给了朋友。他也把在邛崃写的诗给了我,多为感谢接待之类。不过,其中有两句可记:古城依稀西山远,明月清风送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