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新年初一日早晨,大邑人喜吃汤元,称为“抢宝”。早餐后的第一个活动是“走喜神方”,也叫“游百病”。这天,无论城市或乡村,家家户户,人人都要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出门“游百病。”乡下人喜欢进城,城里人喜欢下乡,或上寺庙,或到风景优美之地。有的还带上小食品,举行一次野餐,到处是片欢乐景象。这天虽不能闯门子,走人户,但碰到熟人或亲友,互相祝贺拜年则是应有之义。“逢人便作衣冠客,到处皆成揖让风”,两句诗概括了人们为新年的到来而欢乐的精神面貌。这天的民间禁忌是不扫地,不倒水,怕把财喜扫走、倒掉了。还忌打骂儿童和吵架斗殴,认为那将关系到一年的平安问题。
闹元宵
正月十五日夜晚为元宵佳节,是春节的最末一天。这天晚上,群众要大放花炮狮灯会、龙灯会从正月初一起耍了整整半个月,也要“烧灯”。因此,闹元宵最为隆重。
放花炮的集中点在县城十字口。花炮种类多样。花有纸筒花、斑竹筒花;炮有单个的占头子,有联串的五挂子,有花带炮,有地老鼠,有射纸箭等。大户之家还请炮匠特别制作,待狮灯、龙灯耍到他家门口时使用,也留一部分拿到十字口去放。这种特制的花炮威力和发射力都特别大。有的青年放炮不是漫无目的,往往是点燃后向人多处投掷,使你不防而饱受虚惊,特别对年轻妇女更感兴趣,越骂他越高兴,嬉皮笑脸的玩得更起劲。当然也有烧坏衣裤和炸伤皮肉的。
“烧花”这玩意,表面上是烧龙灯。即在龙灯耍圆的时候,用烧花增添气氛(俗称火龙)。为了对付火花的围攻,玩灯的青年都是赤膊上阵,把龙耍得飞转。就是这样,一晚下来,龙也成了光架架,耍龙的人难免多处烫伤。有时是几家人对着放火花,互不相让,愈演愈烈,即使酿成打架斗殴,官府亦不予追究,但毕竟变取乐为受苦。建国后烧花的事,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