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91|评论: 4

[相如·茶馆] 王 白 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4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 白 与
( 1 9 0 2 — 1 9 4 9 )

          王白与,名本霖,1902 年 (清光绪二十八年) 10 月 15 日,出生于今蓬安县柳滩乡王家湾,祖籍属西充县。祖父为清末举人,任过蓬州玉环书院山长。母亲兰氏为今蓬安人,出嫁时娘家以三百挑田产作陪嫁,后父亲亦随之定居今蓬安。五岁时在家所在地的郑家大祠堂读私塾,他爱背唐诗,记忆力强,成绩优异。后就读于顺庆联中,一毕业即往北京求学。他本喜爱文学,但在他得知我国当时的军事地图还不如日本在我国偷绘的详细时,愤然报考陆军测绘学堂,希望以后能献身测绘事业,为国雪耻。在京期间,他常入北京图书馆、博览群书。他利用课余,为北京各报刊撰写评论、诗词。年纪不到二十岁,已颇有才名,备受读者及名流推重。寓居北京的广安人蒲殿俊因与其叔祖为同年进士,王与之来往密切。蒲爱其才,亲将女儿蒲耀琮许以为妻。
    1920 年 (民国 9 年),王白与学成,回到军阀割据、内战连年的四川,所学无所用,只好为成、渝各报撰稿,以维持生计。作为文人,他的影响日渐扩大。1927 年,重庆《新蜀报》聘请担任总编辑。任职期间,他坚持反映人民的心声,对一切有碍社会之进展者,他“即以纯客观的态度尽量指陈,不畏威胁,不受利诱,不避斧铖,痛加贬斥”。继后,因张澜和蒲殿俊的推荐,王被刘湘任命为二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王借机与更多进步青年联络交往,创办“新闻学研究所”,吸收热爱新闻事业的有志青年入所深造。对入所学习的进步青年,他关怀备至。共产党员王俊,因参加学生运动,先后三次被捕,他曾两次保释。1929 年,王俊第三次在地处成都的四川大学被捕,因营救不及,被以向育仁为首的三军“联合办事处”不加审理而杀害,他为此痛悼不已。《新蜀报》记者、共产党员吴宜之因参加工人运动入狱,在王设法营救他之时,为抗议军警当局的残暴,以玻璃片自杀牺牲。此后王一提及此事,即深深叹惋。
    1933 年,“二刘之战”结束,刘湘主持川政,并兼任川康善后督办,雄心勃勃,力图控制全川。时王白与为省政府编译室主任,兼任川康善后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由于刘湘的秘书长不善为文,省府的一切机要文件及出席各机关、法团和学校的讲演稿,大都赖王代拟。王也因此积极建议,力主革除造成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防区制这一祸根。1934年,他创办《华西日报》,任社长,他常说:“富贵易改其情愫,白与不为一小吏为而失常态。”对报纸,他提出三条标准:第一“求真理”,第二“尚纯洁”,第三“重理智”。他主张报纸始终应把为了民众和依靠民众放在首位,持论公正,刚直不阿,因此,他主办的报纸,曾风靡一时,销路甚广。
    1935 年,刘湘接受冯玉祥及其使者的建议,在成都玉皇观举办“川康善后督办公署军官研究班”,用以抵消蒋介石在峨眉山举办的中央军训团的影响,王白与任研究班政治部主任。当时民族矛盾极为严重,他向学员们宣传团结救国的道理,他说:“现在面临国家民族存亡之秋,还谈什么‘靖外必先安内’,应该是一致奋起救亡图存的时候了!”学员们听了反映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很高。
    1938 年,刘湘离世,王白与出于对蒋政权的不满,离开省政府,离开《华西日报》,直至西充族人王鑽绪主持川政请出任要职时,他也以愿从事文化、新闻事业为托词而拒绝了。但他常应各报之约,撰写评论时政、宣扬爱国抗战的文章。他还与爱国青年李清源及金陵大学学生秘密活动。为配合革命力量从事反蒋斗争,后又重返《华西日报》,主持社务,因为官方不容,不久又离开该报。1943 年,王在成都创办岷云艺术学校,谢无量任董事长,他自任校长。又联合进步青年,创办《大同周刊》,他为发行人。由于言论左倾,不久又被迫停刊。
    1943 年,他另图出路,只身赴重庆,后再到《新蜀报》就任总经理。他以报纸为阵地,为民请命。蒋政权实行“田赋征实”,全川贫苦农民受害极深。他一面与胡文澜、何鲁等组织粮民索债团,发动全川农民向蒋政权索还征借粮债,另一面在报纸上用巨幅版面作专栏,揭发“征实”的罪恶,反映小农们的呼声。蒋政权搞黄金购户四成捐献的办法,凡预购黄金的客户和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的存户,都要一律减四成作捐献。他引用孔子“人无信不立”之义写文章,竭力指斥此一作法之荒谬。当局在用重金收买不成之后,便对《新蜀报》施以高压,但他和同仁始终未屈服。
    王白与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不把农业放在优先地位予以重视,中国的工业经济就会受到阻碍。抗战中,四川农民贡献尤大,抗战胜利,全国“八载仇犹一夕倾,如火如荼动欢声”(王白与诗),但小农们困苦丝毫不减于往昔。出于为农民争民主,争自由的目的,1945 年,他与何鲁、董时进、伍国源等于重庆组织农民自由党。其时,他还借担任朝阳学院、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省立教育学院教授之机,与青年接近,鼓励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站到人民一边。1946 年,蒋政权公开撕毁停战协定,王又在《国民公报》上公开署名,发表《四川老百姓起来》一文,揭露蒋介石独裁、内战、玩弄假和平的阴谋。当局对他的言行十分忌恨,处处制造麻烦,他在重庆的工作无法开展,处境艰危,不得已,乃东去上海,筹备《新蜀报》上海版。
    到上海后,《新蜀报》上海版筹备未成,他便与在沪的谢无量等民主革命人士一起寄寓于“中央饭店”,既参加以 范绍增为社长,周绍轩、何培荣为副社长的“益社”的活动,又担任“民革”四川省组织的前身“民主同志联谊会”的秘书组长。他的住房在中央饭店屋顶,这里原是露天花园,很僻静,又只他一人居住,而且电梯只能通到六楼,上去得爬小楼梯。因此,他的住房就成了“民主同志联谊会”秘密活动的场所。他为该组织开展民主运动,做过大量文书工作,起草了该组织的纲领和宣言。他为该社起草的纲领提出:“以实现真正的三民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为其最高理想”,“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之对内对外政策为基本准则”,“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政府,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确认叛党卖国的蒋介石为民主、和平、统一之阻碍”,“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没收官僚资本的改革”,“坚决完成先总理提出的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政策,坚决实行土地改革”,“要充分发动人民力量,制止内战,争取真正的持久的民主与和平。”(转引自庞佑玙文章),1948 年,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期间,他赴南京联络王国源、李宗煌、尹子勤等人参加“民革”的活动,并在上海组织规模空前的游园酒会,欢迎“川、康、渝”的国大代表和立法、监察委员,宣传反蒋斗争的民主革命思想。
    1949 年春,“民革”通过范绍增与顾祝同的关系,获得国民党一个部队的番号——国防部暂编十纵队。王白与同四川“民革”其他原从事军事工作的同志奉命回川组建,以策应大西南解放,他任纵队政治部主任。为此,他往西安、南郑,同胡宗南洽谈枪支,在重庆与杨耿光、周均时等共同筹划军事策反与文化教育界的联系活动。有人遇到困难要退却时,他告诫说:“我们回川的任务是革命,不是作官!”对于建立革命武装,他强调说:“拿起棒棒人打狗,丢了棒棒狗咬人。”7 月的重庆,他住在市中区中兴路的华府饭店楼上,常常汗流浃背地工作。去看他的人说:“楼上太热,不适于居家。”他却说:“住旅馆已成习惯了,我们干的工作只能随遇而安”,“家庭似旅馆,旅馆也成了我的家庭。”王白与生性耿介,一向坦荡对人,他认为“虽愚不可言之反动者,亦未尝不可感化”,因而疏于防备。可他的活动,早被打入农民自由党和“民革”的特务所掌握。他早被列入他们的黑名单。8 月 20 日有关当局以约请南山赴宴为名,待行至渡口船上即将其逮捕,随即关押于“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
    王白与被捕后,一日晚,狱卒将他和同室难友的眼睛蒙上,用汽车载往乡下。大家以为是押去枪毙,都向狱卒要求写遗书。他没提任何要求,只大声说:“我不怕!”在狱中,他向难友讲“愿以一己之生命,担负反动派所加之任何罪名,以救民于水火。”时重庆当局有一位显赫人物捎信说:“只要公开承认错误,愿保他释放,并送洋楼一幢”,他没有丝毫动摇。王是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常借诗抒情言志,(1)狱中百日,他在纸烟盒上写诗四首,(2)其中一首写道:“由来志士苦心多,蜀络千秋恨不磨。心如止水无牵挂,犹渐百日坐东坡”。1949 年 11 月 27 日国民党政权逃离重庆前实行大屠杀,晚上 10 点钟,行刑刽子手打开牢门,王白与知是最后的日子到了,他神情从容,走出囚室,边笑边说:“痛快! 痛快!”行至松林坡时,他大声高呼:“打倒蒋介石匪头”、“民主革命万岁”,不屈牺牲。
    王白与对家乡蓬安怀有深厚感情。他从南充联中毕业外出后,曾多次回蓬安,探望家乡亲人。1945 年,他在家乡的小学向师生讲演,分析当时的时局,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1948 年 5 月,一位负伤退役的国民党军官、他的同乡刘剑良,路过重庆,恨自己过去走错了路,对新的道路又缺乏信心,他劝导刘说:“重新开路,为时不晚。”并要他打入即将成立的蓬安“民众自卫总队”,掌握全县的武力,配合地下武装,搞军事策反,立功赎罪。待刘承诺以后,王即向县里有关人员写信,要他们荐举。经过一番努力,国民党蓬安县党部及参议会通过并报省核委,刘当了“蓬安县自卫总队上校副总队长。”“总队”于 1949 年 1 月正式成立后,刘向王写信,说枪支破旧、子弹缺乏,人员军事素质极差。王又复信刘,要抓紧训练,学会打仗,要他筹集资金购枪。后王又通过西南长官公署钱副长官送蓬安枪支 500 支,子弹若干发,并写信给他的学生某,要他同刘联系,将自卫队拉进华蓥山待命。后因王白与被捕,断了联系,枪支未领回,华蓥亦未去。但由于他的启发教育,刘剑良在 1949 年 12 月带领“自卫队”起义,迎接了蓬安的解放。

注:1、王白与博通经史,好文学,喜书画,尤工诗词。他与郭沫若、黄炎培、沈均儒、江庸、章士钊、谢无量等均有诗词唱和。谢无量在《奉和白与岁暮见怀之作》诗中称赞王白与的诗:“春到江南客未行,新诗乍袭似奇兵,喜看笔底风云气,长感天涯故旧情。”他自编有《双梧桐诗集》、《食力斋诗词集》、《今健楼集联》、《话雨集》、《革玉集》等多种,惜在他被捕以后,大多由当局劫去而散侠。现存者仅他的亲友所保存的一部分了。
2、1949年 12月初,重庆刚一解放,烈士有个表侄去白公馆吊唁王白与时,在监狱附近垃圾堆上拾得四首诗的草稿,惜又遗失。现存三首是根据烈士难友周绍轩背诵记录,另一首已不复记忆而失传了。


摘自蓬安县志1994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2-14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2-15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2-16 15: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比司马相如这个假蓬安人伟大的革命烈士

发表于 2021-2-2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剑良是我们柳滩6村人,小时候听我老爸吹他很有气场,平时当场上街都看到他昂首挺胸的走路,一付军人的标准姿势。8几年好象是蓬安政协委员,文革时期也是被整得好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