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的标准的四种律句的格式,在成诗的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就是在唐诗里,想找出一首完全合标准的诗,都比较难。于是,前人便有了拗救办法。就是说,某个字不合标准,想一个办法来挽救。于是形成了四种拗救的格式。
下面一一讲解律句的拗救问题。
A、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用了仄声字,就用对句的第五字来救:叫做对句五救六: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拗救句型一)
一身报国有万死,霜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奇句的平仄可以更加灵活,此类句子很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按一三五不论理论,此式也属常式,下句一般要救。)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去掉七言的首二字,为五言句的格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拗救句型一)
草木岁月晚, 关河霜雪迟。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此式也属常式,下句一般要救。)
带甲满天地, 胡为君远行。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谒帝向金陵, 随身唯宝刀。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B、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五字用了仄声,形成三仄调,就用六救五,如:
东阁官梅动诗兴。 伯仲之间见伊吕。
我欲因之梦寥廓。 借问瘟君欲何往。 变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型二)
去掉七言的首二字:为五言句的格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拗救句型二)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C、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类句型没有拗救,只要246分明就对了。但这个格式,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五字,不能是平声,否则就出现了三平调。
D、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用平声,除了韵脚字,就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的办法是五救三。
如:
笑问客从何处来。
潘岳悼亡犹费辞。 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句型三)
溪柳自摇沙水清。
我家南渡头。 (平)平平仄平 (拗救句型三)
月光明素盘。
寂聊无所欢。
此外,还有个“135不论”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变通。但并不是所有的律句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都可以不论的。
1、平平|仄仄平平仄:七言,第1、3字可以不论,第五字必论,否则成了拗句,要救的。同理,五言,只1字不论。
2、仄仄|平平平仄仄:七言,1、3字可以不论,第5字必论,否则犯三仄。同理,五言只第1字不论。
3、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第1、3字不论,第5字必论,否则成三平调。五言,也只第1字不论。
4、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第1字不论,第3字必论,第3字用了仄,把第5字变成平来补。第三字是平声,则第五字可以不论。五言第1字,第3字,必须保留一个平声字,否则犯孤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言,第一字全都可以不论,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第三字要论外,其余的第三字都可不论。第五字则大多要论,要避免成三仄调和三平调。五言,则第1字大都可以不论,第三字则大都要论。主要还是避免三平调、三仄调。简言之,只有不犯孤平,不出现三平、三仄调,才可以不论。按以上分析,格律诗的句式有以下8种
1、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8、(平)平(仄)仄仄平仄(常句,要下句救):5、平平仄仄平仄仄(拗句,要下句救)
2、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6、(仄)仄(平)平仄平仄 (拗句,自救,六救五)
3、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式无拗救。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字,否则出现三平调。
4、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仄平平仄平(拗句,形成犯孤平,自救,五救三)
加上括号的表示此位置的字可平可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