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32|评论: 9

[摆龙门阵] 那年,与北京相声不期而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6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50年代前后,成都流行的曲艺节目有四川评书,竹琴,洋琴,相书,清音,荷叶,金钱板,车灯,花鼓……等等,而操纯正”京腔” 的北京相声,笔者初次耳闻目睹,大约在七十多年前。
那时的市中心,即现刻天府广场一带,殿堂宫墙城门,金河御河,”三桥九洞十(石)狮子” , 旧迹还在, 西蜀故都两千年繁华尚可寻觅。遗憾的是,经不住近代历史摧残,到文革,终于被团灭了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旧皇城周围有些荒芜,宽敞的坝坝头,各路走江湖的在这里驻留,套圈,射箭,卖艺,讨生活,此地渐变为非正式大众游乐场。
想当年,老颠还是小颠,半截(节)子幺爸儿,喜欢偎堆堆看热闹 ,又住得近,在西玉龙,随便一趱趱就能够打卡报到。
相对应期间,本人读高小至初中,每月老汉给零花钱6角。那会儿,锅盔两分一个,卤兔儿脑壳五分,苏联<<鳄鱼画报>>(俄语漫画杂志,半月刊),每期1角3分 …… 样样都想买,手头紧,到皇城坝儿不敢嗨嗨,只能”听战国”。
”听战国” 语意双关 ,既指视听节目本身(不只听评书讲战国故事,也包括其它表演形式),又有”站”在边边上围观的意思。这一句,是付得起”书资”的看客,洗刷不出钱看巴片的打趣话。
大约在某个春天,小颠到此一游,偶然间,发现有人在空坝坝扯场子,两位穿长衫的中年人,一个打数来宝(两扇厚竹片联结的响板) 营造气氛 ;另一个抓把干河沙,像倒糖饼儿那样,撮起手指,做成” 沙漏 ” ,  在地面” 写” 字。
那字大约斗方,正楷空心双勾,共四个----” 北京相声” 。字迹清晰,结构匀称,颇有功力,吸引人来看,圈子扯圆再表演。
不久后,这拨人搬到” 煤山”附近” 的演出部落群,有了一席之地。
成都乃移民大城,川话接近北方口音,且电影早就是”华语对白”  ,当地人听” 京片子” 谝嘴,没语言障碍。
记得最先有几位名角,如楼外楼,戴质斋……
楼先生五十上下,逗哏,表情夸张,灵动,说”不” 表示否定,嘴瘪起,腮帮子左右秒速摇晃……作为鞋童的我,当时曾想: 他会不会安的满口假牙,在嘴巴头直势锉动?
戴老岁数更大,捧哏,语速慢,有点儿装傻。这一动一静,一快一慢,把”包袱” 捂到最热,突然”抖”出来,赢得满堂彩。
随后,又有吴遐林,吴晓林兄弟,均为逗哏,捧哏是面带喜感的圆脸张笑笑。
所谓逗哏,我的理解是主导方,出话题,甩” 包袱”(笑点) ; 捧哏配合,铺垫,把” 包袱” 吹胀 ,甩出来效果更响亮,不可或缺。
吴家兄弟不知何方人氏,会说川话,大吴身材高,稍有结巴,却自带韵味;看到过他蒙着半边耳朵,怪声怪气地表演川派吆喝----烧红苕……,把人笑翻。
烧红苕就是烤白薯, 过去成都餐饮,把”烤”说成”烧”,烤鸭叫”烧鸭子” 。若类比,天津也把烤饼喊烧饼……露出川话同属北方语糸的端倪。
小吴后来改艺名为吴晓楼,那会儿三十多点,较瘦,一副滑稽相。其妻王佩瑶,年轻,美女,口齿伶俐,可能是下江人,有时也参与插科打诨,是当时的一道特殊风景,因此更卖座。
演出场地上面有篾笆遮阳棚,中间摆放一排排竹椅子,四周敞起,有杉木围栏,也可以坐。
未见卖票,说到快扎板时(告一段落),就有人拿出容器(如纸盒,簸箕,打花鼓的把锣面翻过来) 收钱,多少随喜,一般奉献两三分钱,显摆的赏一角,占座诸君按惯例都会给。
就在此刻,除了小娃娃,在边边上” 听战国”的会感到局促不安,条件反射,竟会一哄而散……
演出还将继续,卖艺的怕观众流失,赶紧打竹板,扯起喉咙唱道:” 收过了,转来了,新节目马上开始了”…… 让人哭笑不得 。
这”三了歌”对吃瓜群众是调侃,还是安抚?有些复杂心理。
演出多为传统老段子,比如,外省某督军妈死了,办丧事,禁止街面上穿红着绿,卖胡萝卜的要用布遮严实,那卖个铲铲;有拉粪老头进城,酒糟鼻,守卫要他把发红的鼻头染成白色才放行……笑料很多……
也有些入川后的即兴创作,或因匆忙,太想适应观众,较俗气,档次不高。
表演时,逗哏捧哏(即剧本上的甲方乙方) 一袭长衫,各自拿把折扇作道具,随着剧情开合。
当乙方抖瓜话时,甲把扇子收拢,打对方脑壳,引起哄笑。乙经常戳笨,挨打是常事,到最后,乙方终于抓住报复机会,猛击甲方,演出在欢笑声中结束……
另有表演者互充对方的爷爷老子,占欺头,较低俗,像在估倒哈叽咕,挠痒痒。既无厘头(没来由) ,也说明那会儿客伙的欣赏水平不够,笑点低。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
(乙随甲上,转圈圈)
甲(唱) 闲来没事儿下南乡,
乙(唱) 树木廊林都长成了行。
甲(唱) 青松翠柏多么好看,
乙(唱) 树上吗卧着一只羊。
甲(唱) 要问这只羊,
乙(唱) 它怎么会上树?
之后,甲捉弄乙,说这里头有高深学问,他知道,不外传,诱使对方当他干儿子。几经周折,占尽便宜,才说出那只羊是他抱上去的,引得全场哈哈大笑……
当然,以上是相声入川的初始阶段,后来有所提高。
闲话说到这里,该扎板了。关于相声,笔者其实外行,最多粉丝一枚,拙文算是门外扯淡。
老颠愿意在此表达,对曾经给小颠带来童趣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怀念与敬佩。相声表演是社会生活中的”开胃菜”,祝愿相声艺术提高品味,不断前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10 收起 理由
fw5086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2-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增长知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的木棉花 发表于 2021-2-27 22:03
欣赏佳作,增长知识了!!

客气了,谢过。

发表于 2022-9-2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4-6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到疑惑的是,几乎篇篇帖子都要瞄一眼的我咋会遗漏掉先生两年多以前发的这篇散文?
读了先生的这篇散文,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观众之一,画面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对老成都的人文、风土人情是如数家珍;同时对外来文化传入,引经据典、追根溯源。欣赏之余,增长了知识。
点赞!
发表于 2023-4-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声是一个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现在看到“ 四川评书,竹琴,洋琴,相书,清音,荷叶,金钱板,车灯,花鼓……等等“这段文字就好像看到了考古现场,只在读小学的时候看过这些曲艺表演,之后不但再没见过连听也没听过了。另外,在当时的青羊宫门前那一条路,就是现在的琴台路,整条路的路边都是各路走江湖的在这里讨生活,耍什么的都有,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个够,看一天都有看的,而且还不会重样。真怀念那段时光!
发表于 2023-4-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文章中的那段段子就想起了川剧《做文章》开头的那段口白:”头戴一顶花花帽、展新,身穿绫罗色色新、光生,三年读本百家姓、聪明,方知家父叫严尊、官称哪官称“。真是这戏的点睛之笔。

 楼主| 发表于 2023-4-16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23-4-7 14:37
相声是一个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现在看到“ 四川评书,竹琴,洋琴,相书,清音,荷叶,金钱板,车灯 ...

你我都这样想,但时光留不住哦,想念老弟了,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fw5086 发表于 2023-4-6 21:55
首先感到疑惑的是,几乎篇篇帖子都要瞄一眼的我咋会遗漏掉先生两年多以前发的这篇散文?
读了先生的这篇散 ...

川剧也有很多搞笑的,现在也难见到,时光留不住啊,今年太热,注意防暑,保重!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