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渺渺天地,落叶归根。记忆中的故乡,忘不掉中的远方,镜花水月般缥缈,梦中却那样触手可及。老成都的片段,清晰的篆刻在脑海的纹路里,难分难离。儿时记忆里的青砖绿瓦下,茶馆错落林立,吞云吐雾的街坊,絮絮叨叨的老妈子,夹杂着添茶上菜的吆喝,填满了我漂泊这些年最难舍得记忆。 现在依稀还记得,儿时的玩伴叫我小棠,也许是从小就体弱多病的缘故吧。也全怪这副病怏怏的身体,累了我读书的机会。那时候,在成都正通顺街98号,躲在黑漆漆弄堂里向外张望,就成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偶尔偷偷溜出去,被捉回来免不了就是一顿“竹笋炒肉”,但我却乐此不疲,因为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些烟雾缭绕宛若仙境的茶馆,堆砌着我最美的童年。 那时总是在比知疲倦的奔跑着,目光扫过一扇扇漆红色掉着渣的大门,玩着能玩一辈子的捉迷藏。又逢赶场时节,人来人往,比肩接踵,我就在里面上蹿下跳,急的李妈直跺脚。来的多是外姓人,捱到城里来,换了东西却又不肯走,偏偏就要挤到哪长登聚集的地方过过干瘾,听两嗓子讲书,再干两三碗茶,才叹一声痛快。我四下张望,赫然看到“鹤鸣茶馆”四个大字,又蒙在烟雾里,就没放在心上。后来才知道,这是老成都久负盛名的茶馆,所以才这般坐无虚席。 过了门口的牌坊,就是一晌落大的院子,茶舍内有几颗梧桐树,跟茶客们三五成群的挤在一起,也不觉得孤单。嘈杂是必然的,聊天的、打骂的、吆喝的、好不热闹。那长条的方登,有添了岁月的痕迹,有时候一个登上挤五六个人,都目不转睛的听着台上评书和折扇的开合声…… 若干年后当我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没变,只是曾经模糊了我双眼的雾散去了。褪下了嘈杂和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和缓、悠闲,在先贤大家们的眼中,我感受到的是富饶优越的成都。在党员创客面前,我感受到了蓬勃创新的生命力,正跟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如今的成都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再那边嘈杂和喧嚣,却多了一份沉稳和坚持。那种“成都范儿”越来越丰富了。 交通体系上,成都正在成为国际枢纽。双流机场在2015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2000 万人,紧随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成为航空第四城。这种从量到质的飞跃,也是从梦想到现实的沉淀。一代代成都一砖一瓦建起的成就,为这种古朴深蕴的城市穿上了经济腾飞的新衣。从成都中转出发,4 个小时的航程可以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 ~ 10 小时能直飞中东和欧洲。国内国际航线持续增开,稳居西部第一。一个个数字烙印在我们心里,为我们自豪的灵魂不断加油鼓劲,这是时代的成果,也是改革创新的成果,成都在用他前所未有的魅力,向世界证明,内涵和创新完美融合后世多么光彩夺目。 与此同时,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正源源不断通过蓉欧快铁输送到欧洲。每个周五,装载着笔记本电脑、汽车配件、衣服鞋子的列车准时从成都青白江发车,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一路穿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在12天内直达波兰罗兹,再被分装转运到欧洲的各个地方。与海运比,时间减少了1/3。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预热我们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展望,也让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累累硕果掷地有声。这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也是城市创新的的陈恳态度。 尽管我能为成都的崛起找出各种现实的依据,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支撑力量,因为没有一种崛起是可以脱离文化支撑而存在的,因为这座城市是有底蕴的。无论是儿时的老茶馆,还是如今的宽窄巷子,都在轻描淡写的散发着成都独特的韵味。那是深入骨髓飘出的淡淡幽香,一位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有为青年,正在秉承着前人的指引,在如今的大好河山下,向着下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