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者按:前面讲的知识,是偏重于从形式方面说的,能注意那些,从形式上说,叫入格了。但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有了形式,还必须有内容,而且内容,无疑是最重要的。下面讲的重点是从诗歌的内容方面说的。也讲了修辞等等艺术手法。算这个讲座的结束之章吧。谢谢各位的欣赏,希望从你们当中产生出新中国的李白、杜甫、苏东坡。
一、要学会写古典诗词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红宝石。她虽然很小,却纯粹、精微、十分耀眼。她又是老百姓腰上别的烟斗,什么人都可以拥有,什么人都可以使用。诗歌既有高雅的品格,又有平凡的特征;皇帝可以写,乞丐也可以写。你可以写国家大事,也可以写生活小事。诗歌不神秘,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诗歌又很讲究,一定要有文学趣味。哪怕就是应景之作,也要求文学性,标语口号之类的东西,不是诗。诗词,可以板起面孔大讲玄理,也可以嬉皮笑脸细说隐私。没有什么人不可以写诗,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入诗。有了相当的才学识,有了相当的阅历,可以说满世界都是诗。
在过去的几千年的社会中,写诗是文化人的基本功。所有的官员,所有的教师,没有不会写诗的。可以翻翻《井研县志》,县令、教谕、生员都能写诗。再看看《革命烈士诗抄》,许多人就是小学教员、学生,都能写诗。因为诗歌短小,容易学,也容易写,尤其好用零碎时间。因此,写诗,几乎成了所有文化人的必修课。
有人反对写古体诗,这是不懂中国的人发的扁言。中国古典诗词有三千多年的根基,古典诗词的那种韵味早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因为古典诗词这种形式,恰恰适应并体现了中国汉字有声、韵、调的特点。汉字在,古典诗词就一定会存在。现在在国内外都有广大的读者群和发展空间。又因为几十年来,新诗不成型,没有产生多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许多有文化层次的人,都转而写古体诗。我觉得,你喜欢写新诗就写新诗,喜欢写古体诗就写古体诗。不管写哪种诗,写来都要像首诗才对。古典诗词,是中国的国粹,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让她在我们这里失传。这就好比纳西古乐、粽子、汤圆、竹编、蜡染,永远都有发展空间一样。我还主张古诗、新诗都写,会写古诗的人,写出的新诗也是有层次的。
二、诗要有情理趣。《沧浪诗话》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人得别具只眼,从普通的事物中,看到情,看到趣,明白理。古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人往往由景生情,借情叙理,达到人、景、事、物、理的高度统一。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对人类社会的一片痴情,就写不出好诗。光有情而没有理趣也写不成好诗。情好比鲜鱼,理趣好比作料,虽然有好的情怀,却没有好的语言来表达,言而无文,言之无味,就可能味同嚼蜡。我们看李白的《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可以说是情理趣完美结合的典型。这首诗的情就是孤寂时表现出来的达观的胸怀。理就是清醒地知道我与月与影的关系,由此又推出“及时行乐”的主张。趣,主要表现在“邀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我舞”,“月徘徊”、“影零乱”。“独酌”本来是十分孤寂的事情,却被李白写得如此热闹,把孤寂的处境和旷达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都是情景理趣统一的好句。
三、留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有大量的省略和跳跃,要形成空白,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才在说:“我欲”,一下子就进入了梦境之中。写诗,这样子是允许的。太细了,反而显得罗唆。这个问题,有以下手法可以运用。
1、点到为止。李白《怨情》:“美人卷朱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美人美到什么程度?她为什么愁而哭,作者留下悬念,请读者去想。
2、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戏剧中的静场,绘画中的空白,音乐中的休止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中的空白颇多,不细想,只把它当成了寻常的应酬诗。“江南”二字,是本诗的关键,歧王、崔九可都是住在“江北”首都长安的达官贵人,乐师李龟年,怎么跑到“江南”来了呢?原来安史之乱,京都失陷,达官贵人们都如鸟兽散,李龟年也只得流落到江南。又正是在秋天的落花时节,两个人从京城逃难到这里相逢了,那是怎样痛苦的心情啊。为什么要说“江南好风景”呢?这也留下了空白。江北呢?两位朋友以前相逢的地方呢?正在连天的烽火中。且以美景反衬逃难,更显得惊心动魄。
3、互文。可以说这是诗歌中一种特殊的省略。诗歌中常用互文这种造句手法。什么是互文?且看下面的例子: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表达的是主人下马,客人下马,客人在船里坐着,主人也在船里坐着。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烟笼寒水笼沙,月笼沙笼寒水。也就是说写的是月亮下,月光和烟笼罩着冰冷的水和沙。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朝是明月是边关,汉朝时是明月是边关。
(4)、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边西边左边或右边都种上松柏梧桐。
可见,互文就是互相补充,因而字面意思只讲了作者意思的一半。另一半要从字面意思中推导出来。
五、整齐美和回环美:古典诗词,尤其是律诗和绝句都有句式上的整齐美,声调上的抑扬美,韵律上的回环美。凡写近体诗词,都必须符合格律。诚然,现代人写诗,选择什么样的形式,那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如果你的诗题上要标上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满江红之类,那就请你按诗律、词律去写。按律写诗词,就和走钢丝绳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有人反对现代人写古典诗词,以为这是过了时的东西,束缚人的思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形式,别人喜欢并且能用这个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有什么不可以呢?凡是想写好古典诗词的同志,最好是多读古典诗词,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前面虽说了写诗“非关书”、“非关理”。作者紧接着又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前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多了,读熟了,再不断的写,今人也一定能写出能和唐诗宋词媲美的作品来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和社会都比古代发达得多,社会生活也比古代丰富得多,人的见识也应该比古人更加的深广。这样环境中的诗人的作品,怎么会就不如前人呢?
句式上的整齐美,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句子上。一般每一句都是五个汉字或者七个汉字。分别称为五言句、七言句。也有三言的,四言的,六言的,九言的,十一言的。但不是主流,主流就是五言或七言。单从形式上看,就非常的整齐。而对偶句和排比句是中国特有的整句。看起来和读起来,都非常整齐。
声调上的抑扬美,这是汉语固有的特征。中国的所有汉字,一定都有声韵调。都有声母、韵母、声调。我国的古典诗词,一定是押韵的,就是说韵脚字必须韵母相同或相近。古典诗歌的韵脚字,还必须讲声调。要么押平声,要么押仄声。汉语本来就是抑扬顿挫的。格律诗借助格律,一个句子中,让平仄交替,形成抑扬美,如:明月何时照我还;化作啼鹃带血归。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写格律诗得先学会写律句,律句都是平仄相对的,都具有抑扬美。而句内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因为中国文字固的声韵调,每一句读起来,也一定是抑扬顿挫的。
韵律上的回环美,主要指格律诗。所谓的回环,指的是格律诗的韵律具有整体性和封闭性。韵律在内部盘旋,且首尾相接。绝句虽只有四句,却有两个回环。 如:
山巅
瑟瑟北风凉,乌云入莽苍。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人间何渺渺,地上也茫茫。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首尾都是仄起式,完全相同。中间都是平起式,基本相同。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粘,三四句相对。一四句相同。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平声,这首诗的回环如图:|||-- --||- ---|| |||-- 从中可以看出韵律的起伏盘旋,而又首尾一致。
再看下面一首七律:
忠奸之争
自古权奸似大忠,||--||-
区分只在为私公。--|||--
忌贤必定居心险,--||--|
舍己多由养气宏。||--||-
赤血千秋终化碧,||---||
淫威数载必成脓。--|||--
恢恢法网疏而准,--||--|
几个元凶有善终。||--||- 先看它的整体性和封闭性。首尾完全相同,体现了回环。而前四句,和绝句是一样的,首尾相同,中间相粘。而后四句和前四句比,只是第五句最末一个字不同,是仄声字,其余句子的平仄,和前四句完全一样。形成了一个大回环。波涛起伏,都在疆界之中。这就是回环美。
六、诗歌中的物象和意象。凡是有形象的客观事物都是物象,比如说松树、小狗。写在诗歌里面,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物象就是意象。比如梅,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树,可是在陆游的笔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个意象,是个孤芳自赏的封建正直文人的形象。而王安石的梅却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坚贞而充满哲理的形象。毛泽东的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完全是一个乐观的政治家形象。
作为自然界的梅花这个物象,是特定的,是没有思想品格的。诗人把她写在诗中,就赋予她品格思想,因而成为了意象。一首诗里可以有许多意象,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有四个意象: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在一首诗的众多意象中,一般有一个中心意象。如上述写梅花的三首诗词,梅花就是中心意象。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词里,中心意象则是作者自己。
由上可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而不同的物象也可成为具有相同意义的意象。比如表示愁,可以用“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还可以用“无边落叶萧萧下”等等。
而意象还有变形的意象。这在当代诗中尤为突出,如周佑伦的诗“把道路背在肩上”,路怎么可以背在肩上呢?这就是把路变了形,变成了可以提起的带子。人也变了形,能把不能背的东西背在了肩上。古典诗词中这种变形也是常见的,比如屈原《离骚》里的许多句子,都有变形的处理。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把自己变形为了种植香草香花的园艺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把自己变形为善于在国君先后奔跑,而且有超越时空本领的神。前王早已不在,却能看见其踵武。再如李白“秦王扫六合”,这就是变了形的秦王,六合是天地,秦王变形为一个巨大的清洁工,在拿着巨大的扫帚打扫天地。这是何等雄伟的形象。
作者还可以把这一物象的特点移到那一物象上去。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意象明月已经有了人的特点,可以接受诗人的“愁心”,而且给诗人带到“夜郎西”去。因此,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是对物象的艺术创造。
七、诗歌中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
1、比喻,这是《诗经》,赋比兴中重要的一种。诗歌里比比皆是,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比喻是以实比虚,用形象的珍珠落玉盘声来比喻无形的琴声。通常的比喻是用熟悉的比生疏的,浅显的比深奥的,具体的比抽象的。诗歌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虚比实:如秦观《浣溪沙》:“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比喻反而使人觉得新鲜别致。
2、借代。这是诗歌里用得极多的。如“终岁不闻丝竹声”就是以丝竹为借代,指音乐。“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三国时儒将的装束,这里代周瑜,樯橹代曹操的战船。
3、夸张。这是浪漫派诗人最爱用的修辞手法。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猿猱欲度愁攀援”。
4、移就。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指山的特征,这里用来指岁月,把山的特征加在了不可能有这种特征的事物上。“醉鞍”,人可能醉,马鞍可不能醉。
5、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都沉浸在了琵琶声中,用其产生的影响,烘托出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也是这种烘托。《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全篇多用烘托。
6、对比。既可以用来组句,也可以用来成篇。如“朝为青丝暮成雪”,“昔日芙蓉花,今作断根草”。“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成篇用对比的如:李白的《越台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7、点染。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出离别。“今宵酒醒何外,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染。使上句的离别之情,被染得更加浓烈。诗歌里面也有点染。如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这是点,锦官城外柏森森,就是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进一步的染。因此,点就是点出人物事情,染就是加浓意味。
8、触景生情。这是写诗的最通常的篇章结构法:眼前景,心中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都是对景而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9、情景交融。情和景水乳交融般不可分割。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浪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全是写景,每一景又都在抒情。感叹物是人非,繁华不在。情景交融的诗句是不胜枚举的。如周实的“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是一种景,又抒了一种情。这个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情则表现了对这种景象的赞颂。如果把一切“物”都视作景的话,那么所有的咏物诗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要注意的是,写景,完全不是照相,而是作者的创造。前人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我们看下面的这些句子:
“正是销魂时候也,撩乱花飞。”“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落红万点愁如海。”“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知。相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陈子龙:“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训燕归来。”这些都是千古绝唱。绝在哪里?每个人在此境都会产生此情,但都说不出,只有这些诗人词人说出来了,所谓“道人意中。”有位古人说“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
10、奇想。诗歌就要大胆想象,越奇越好。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把蜡烛想象为有感情的,能替人哭泣。“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举起手玩天河里的水,不小心弄到织女的织布机了。“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泪飞顿作倾盆雨”都是奇想的例子。
11、用典。写古典诗词,往往要用典,有时是不得已的,因为要讲平仄,要使诗歌字少意多,有时不好明写,要借古人来作比。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了孙权、刘裕、廉颇等典故。可以说,这样的词,不用这么多典故,也不好写。我们用典,就用一般人都知道的。生僻了,影响读者的理解。
七、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和意象是个什么关系呢?意境是指整首诗或者几句诗、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花园,而意象则是花园中的各种花草。栽哪些花草,花草怎么安排,意境就大不相同。比如陆游的《咏梅》词,写了驿外断桥、黄昏、风、雨这些意象,就烘托出了寂寞的凄苦的意境。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烘托出了凄清的意境。而白居易的“笙箫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则烘托出了豪华的生活情景。
八、要反对套板反应。一下子就想到习惯用的词语,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写不出新意。这里就涉及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才学识的问题。怎样写才叫新?首先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每个人遇见的人和事、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同的,写眼前人,身边事,一般都会是新的。有的同志写东西,老喜欢和政治挂钩,这样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口号式的。政治不是说不可以写,而是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写。比如唐代平安史之乱,官军打了胜仗,收复了蓟北,如果去空空的颂扬,就必成标语口号,杜甫却完全写自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写,这首诗无疑是在歌颂官军收复蓟北,可是让人读来却似乎完全是在写诗人个人的事情。由事件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衬托出了事件的重大意义。
因此会选角度,是作品创新的重要途径。会摄影的同志都明白,角度不同,画面就不同,艺术效果就不一样。这在绘画上有许多著名的故事。比如画“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画家就只想到了画船、画江,而最有新意的画家画出来的是一只渡船上,有一只鸟缩着头睡着了。这种手法在文学上叫侧面描写。正面去描写野渡的宁静,是不容易的。还有一幅画,题为“深山藏古寺”,许多人去着意画深山,画古寺,而有人却只画了一条细细的石梯路直通深林里,两个和尚,挑着水桶下河担水。这就很好的表现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这两个故事,都可归结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是一种角度,这在中国的诗歌中是不胜枚举的。比如《陌上桑》,写美女罗敷,如果要正面写,其实很难写,怎样的形貌才叫美呢?作者巧妙地用各种不同的人见了罗敷的表现来衬托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最后的一句是最有意思的,因为看了罗敷的美丽,回家来便对自己的老婆发脾气。一些书上说这一句说的是埋怨耽误了劳动,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来归”只能解释为“回家来”,相怨怒,如果解释为“互相埋怨”的话,那岂不是说,这一家有好几个人去看了罗敷吗?既然是这一家的好几个人,当然都是男人,同病相怜,又何必互相埋怨呢?要互相埋怨,在路上工地上都可以,又何必回家来才互相埋怨呢?由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温柔敦厚的风气,往往曲解了不少作品。
角度选好了,还要用新颖的语句来给以表达。
八、写好一首诗词的注意事项
1、命题。诗词一般分为咏物、咏史、赠送、题诗、即事、述怀诗等类。
咏物诗,只须写明何物,如《南轩松》《白鹭鸶》(李白)、《天池》《小园》(杜甫)等。
咏史诗,可以直接标明所咏之古人、古事、也可标出古人古事所在的地点,如《王昭君》(李白)、《咏怀古迹》(杜甫)、《赤壁怀古》(苏轼)
赠送诗,一般直接标明赠送某某人即可,如李白《赠从弟冽》、《江上赠窦长史》《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送杨山人归天台》、《送杨少府赴选》、 《别山僧》、《饯校书叔云》
题诗,有题画、题壁多种。一般就标明题某就行了。如李白《题元丹丘山居》、《题江夏修静寺》、《题金陵王处士水亭》,杜甫《戏为双松图歌》 、《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即事诗,是诗中数量最多的诗类。一般写明事件即可;如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寻雍尊师隐居》,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事》、 《忆弟二首》。
述怀诗,大都要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如李白《自遣》、《秋夕书怀》,杜甫的《遣怀》《遣意二首》、《所思》等等。
拟诗词标题的总原则是准确、简洁、有个性。
2、构思。命题本身就是构思的成果,确定了题目,就要按题写诗。一般要考虑在这个标题下,抒发何种感情,表达什么意思。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运用哪些意象。好的诗词,都要立意高远,言近旨远。所谓立意高远,就是指诗歌要表现人生的大道至理,能给人以有价值的感悟。言不及义的诗文是没有价值的。诗歌和哲学、理论文章的不同处在于表现的艺术性。因此,诗歌的构思特别要认真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见解艺术化,变成形象的可感的东西。
3、选类别。
(1)咏物诗,就是歌咏某一事物,鸟兽虫鱼、松竹梅兰、风光雪月,都可以入诗。对写咏物诗,古人有“不即不离”的说法,“不即”,就是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求神似。“不离”,就是写什么事物,要让人觉得像什么事物,作者所强调的,是此事物中存在的东西。写咏物诗,要灌注作者的感情。唐代有三个有名诗人都咏过蝉。在狱的骆宾王注意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的是不幸者的哀怨。仕途不顺的李商隐写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写的是牢骚人的感慨;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表达的却是权贵们的得意。因此,一般说来,咏物诗,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咏物诗,多用白描、拟人、比喻等手法。
(2)、咏史诗。就是歌咏你自己觉得应该歌咏的古人古事。写这种诗,一是要弄清史实。不要张冠李戴;二是要有自己的意图见解。比如,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是把古和今结合起来,以古讽今。三就是借题发挥。如杜牧、王安石都写过《乌江亭》杜牧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并以为不自刎,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而王安石却认为“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思是说,项王不自刎也没有前途。咏史诗可以以景衬情,也可以发议论。关键是见解要新,要有道理,有价值。
(3)、即事诗。就是就着自己经历的某一件事写诗。比如客至、怀亲、别友、思乡、赠人、题画、祝寿、聚会、悼亡等等由具体事情引发的诗都属于即事诗。这样的诗,一般可以点明时间、地点、事由、自己的情感。比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地僻,暗含好不容易来个客人,表示欢迎。颔联更说明平时没有人来,表现对来客感情的热烈。颈联说明没有什么招待的,很过意不去。尾联,节外生枝,不仅欢迎贵客,邻翁同饮,你同意不?句句是对来客的欢迎。
即事诗要合乎此事的内容。送人要合身份。题诗要合乎别人的字画内容。赞扬人的话要有专业眼光,要适度。即事诗的内容极为广泛,手法也多种多样,也是最好表现作者艺术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因为是你亲自经历的事情,最容易写得生动。
(4)、山水诗。赞美祖国山水风景的诗。这类诗歌,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要从不同的角度写,远近、高低、俯仰、动静、神形、色香、声音,都要注意。山水诗当然也可以寄托感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3、选体裁。有了意思,你是写成新诗,还是古体诗,写成古体诗,又是写成古风,七律、五律,还是七绝、五绝?大体说来,事情复杂,可写成古风。比如《琵琶行》,那样的意思,你去写成律诗是不行的。有许多事情要叙,有许多实景要写,就写古风。而写律诗,内容也要比较多才写得成。内容比较少,你看见了一个很好的景,就可考虑写成绝句了。一个诗人,我建议,古首、新诗,律诗、绝句都要写,才能全面反映自己丰富的生活和各种思想、情趣。至于某一件事,你究竟选什么体裁,就要根据你表情达意的需要和事件本身的具体情况来定了。
4、择韵。选择诗歌的用韵,也是构思的重要内容。能否把自己命好的题、定好的意、要抒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选韵是一个关键。一般说来,用什么样的韵都能写出诗歌来。但是一定的题目,一定的思想,往往又一定有一个最好的韵。各种韵部的字组成的词是不相同的,表意也各有侧重。古代写诗词,一般用平水韵,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106韵。因为古人对语音研究没有现代人深细和科学,现代人写古体诗词,大可不必照搬古韵。现在有了诗韵新编,按普通话语音分,汉字实际只有十八个韵,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大体说来,开口度大的那些韵,如麻、歌、开、豪、唐、东这些韵,容易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而开口度小的韵,如皆、微、鱼、模,容易表达悲伤深挚的感情。写诗的人,最好都要有一本韵书,查一查,这样的题,这样的意,选用哪个韵最好。写的过程中,会发现所选的韵写不下去,一些很好的意思无法表达,那就只有换韵。我们四川人写诗,要注意波、歌,支、儿、齐、鱼,痕、庚的区别,凡遇这些字,最好查一查韵书,否则是容易搞错的。
现在用韵有两派,一派坚持用平水韵,一派用普通话韵。现在是两种办法并存,但我主张用普通话,因为我们的诗歌是写给今人和后人看的,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平水韵的很多字,现在读来已经不押韵了,用普通话来衡量,平仄也不对了。因此,用普通话写诗,应该是一种潮流。
5、写好起句和尾句。前人有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开头一句,是全诗的纲要,要能提携全诗,又要漂亮、自然,要起引人往下读的作用。而结尾,是全诗的结句,要让人有想头。
6、注意顺序。诗歌也必须言之有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要给人清晰的思路,让人好懂。句与句之间得有联系。律诗的两个对偶必须是有内在联系的。
一首好诗,就好比一部根雕,每一笔都有其价值,每一句都有其位置。组合起来,就是不可改易的。因此,章法严谨,是作诗必须强调的。
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诗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赵翼说过:“我诗有我在,何必与古人争似。”不要老是去想古人的名人的,就写眼前的,写自己的。见什么景就写什么景,有什么情就抒什么情,越是自己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而且诗歌还要强调自然为上。不要去矫揉造作。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传为千古佳话。我们处在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水平还比较低的时代,更要使诗歌明白如话,浅湿自然才可能有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