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85|评论: 13

从《孔明乡志》管窥邛崃近、现代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3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孔明乡志》管窥邛崃近现代史
                                                                                        凡丁
       乡之有志,犹如国之有史。
       日前,笔者在民间调查过程中,借得一册1982年版的《孔明乡志》复印本,据持有人—原孔明乡副乡长骆志全说:由于2019年孔明与卧龙再度合乡,这一业已近四十年的《孔明乡志》如今已然成为县志办以外,由原先孔明乡人保存的孤本。
       笔者翻阅后感叹:该志编写组在当年秉笔直书时所搜集的资料何等全面、丰富、翔实而可靠!虽说在史据浩繁的海洋中,该志只是浪花一朵,却能在历史的天空折射历史的演进,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邛崃近、现代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笔者以《孔明乡志》中〈孔明乡大事年代表〉为模本,在详细查阅各章节内容后,尽量摘取原用文字并按年代顺序补充、补全所有条目中内容。
       只因该志为复印本,多处地方字迹模糊,虽经仔细反复辨识,在所难免有个别字不出错误,故仅供读者参考,如需引用,建议到邛崃市方志办公室 或 图书馆借阅原件!
                                                                                                                                          2021/3/31


       以下为摘录
      《孔明乡志》序言
       孔明乡位于邛崃县城西南,全乡20.58平方公里,人口11474人……
       1949年12月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四大任务、土地改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生产结构的调整,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联营企业的试办,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副业大发展。1981年粮食总产量1218万斤,为1949年的3.3倍,人平分粮607斤,农副业收入209.7元。
       孔明乡有好几百年历史,可是在清代的《邛州志》和民国《邛崃县志》中,对我乡情况不断简略且有误缺,今逢盛世……乡党委和政府依照上级指示,建立孔明乡志编写领导小组,通过查资料、访口碑、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辛亥革命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大事等方面的史实和人物,采用详近略远,详今略古的原则,几易其稿而成我乡乡志,秉笔直书计96900字。
                                                                                                                                     1982年10月30日

       孔明场的建制沿革
       孔明场,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队),因有孔明庙而得名。俗传孔明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明末遭兵燹,变为一片废墟,现仍有瓦砾、房基石可考。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现孔明乡政府处的武侯祠,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后改名为:孔明庙。同时增修戏台,乡人逐渐在两侧修建房屋,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

       附录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 古迹
       第二节 孔明庙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偏南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遂起市覆著。”
       俗传,孔明庙建于三国时,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组),现今孔明庙地址是武侯祠。因孔明曾藏兵于郭山村的三凤山躲兵槽,孔明驻兵于现今孔明庙处,系马于现上场口右边十米多的山沟旁,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得水而饮,待孔明走后,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刨井。并于孔明驻处修武侯祠,以兹纪念。只瓦房三间,神像一尊。
       明末清初战乱,白秧坪处的孔明庙被焚为灰烬。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武侯祠,塑神像三尊,咸丰元年(1851)增修大殿,改武侯祠为:孔明庙。同治元年(1862),马和尚来孔明庙后发起扩建,拆尖山子寺庙扩建庙堂两殿,围房天井两个,玉皇楼(一名藏经楼)一处,塑大小神像上百尊,和尚由一人增至七、八人。
       民国元年(1911),总保办公处设在庙内。
       民国十一年(1922)进行改造。
       1974年全部拆掉,新建成现今的:孔明乡人民政府。

      《孔明乡大事记及年代》
       清康熙四年(1665),孔明属于文台里一甲。
       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24年(1935)叫:孔明团。
       民国时期,我乡政权由团、联保到乡(称为乡保甲制)。掌握在称为:“杨家天子简家将,封氏堂上称霸王”的地主阶级手里。
       人口较多的姓氏一般都有宗祠即:祠堂。每年清明节办清明会,处理族内违犯家规之用。有:李祠堂、黄祠堂、姜简家庙(姜殿)、王姓家庙(郭山庙子)、封祠堂等。
       全乡共分十五个保至1949年。

       1911年至1912年,总保:封仲堂。
       1913年至1914年,团总:高合兴。
       1914年至1915年,团总:封海凡。
       1914年至1915年,连续两年天大旱,饮水都很困难。
       1917年8月,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
       孔明乡原有四个哥老会(袍哥)组织:顺和宫、明义宫、同义宫及杨玉成把持的宫口(不知名),下分16个支社,1916年起,由任孔明团团总的封海凡当总舵把子,取名:集成宫。
       1918年,川军刘成阶的部队在我乡派粮、派款。
       1925年,杨口口口“川战”,在我乡预征田赋。
       1927年4月,21军、24军在土地坡拉夫,共达365人。
       1928年,21军、24军、独立师在干河子、十里桥、醪糟店等处抢劫财物。
       1933年,21、25、28军追击24军,各军在我乡境内拉夫、抢劫财物。
       1934年至1936年,赵勃然分别任团总、联保主任。
       1934至1937年,孔明团下令普种鸦片,由团上派公烟,群众说:“提起种烟,把人整干。”
       1935年秋,将清末设在孔明庙的“孔明乡国民初级学校”(又称官学)正式更名为:邛崃县孔明乡中心学校。教材内容:国文、算数、自然、历史、地理、公民、图画、体育、音乐。
       1935年10月,为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征集青壮八百人,自带口粮、工具,砍树木、拆牌坊、土砖墙,在十里桥修碉堡三个。
       1936年冬,国民政府在我乡征集民工一百多人,自带工具,吃火米(注)和盐开水修建川康公路二郎山段,共58天,死亡八人。
       1937年至1938年,杨俊清任联保主任。
       1938年6月,杨俊清在孔明庙内集体屠杀认为有不轨嫌疑的贫苦农民8人,两年中共一百多人无辜杀害。
       1939年10月至1940年秋,征调我乡民工300人左右,第一次修桑园机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月23日,国民党左翼人物(邛崃牟礼人)孙鸿图(与集成宫总舵把子封海凡关系密切)因反对国民党驻军预征钱粮到1949年,还组织:道佐、平落等地农民抗捐抗粮,在我乡的孙坡被捕,因押回邛崃请赏途中,发现前方有成群结队学生,便杀害于南河坎。
       1940年,我乡预交田赋55年至1995年,每两田赋银折合纸币52.3元,折合银元10.648元。民国时期,共计征田赋银486两。
       1941年,改征田赋为实物,每元折合2市斗,另加购黄谷与田赋相等,每两田赋共上黄谷209.2斗;1944年改购为借,等于白交。
       1942年5月,征调我乡民工160人扩修(新津)旧县机场。
       1944年春至1945年,赵口口带我乡民工300人第二次扩修桑园机场,榨取上拨的修机场经费“关金卷”六、七千元。
       1944年,国民党选举保民代表和县参议员。
       1945年前的民国前期实行:分兵制,抗日战争期间改行:征兵制,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共赴国难。共拉走壮丁365人。其中,1937年国民政府规定,每个军人家庭优待黄谷一担(100斤),所发的《支令》(纸条)用来抵扣派粮。
       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孔明乡。
       1949年12月底,县派工作组,由王廷佐主持孔明乡工作。
       1950年元月27日,孔明乡原副乡长李正帮在县城南街“康林商号”参加策划叛乱会议,之后成立:孔明乡支队。
       1950年2月10日(腊月21日),孔明乡支队叛匪作为第一梯队参加围城,并为远来的叛匪安排驻地。
       1950年4月8日晨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刘三间龙门子围剿叛匪,击毙9人,活捉10余人,胁从者投诚一千多人,收缴长短枪280支,轻机枪一挺,子弹九千余发,手榴弹35个,从此匪患平。
       1950年4月,孔明乡宣传4月13日通过的《婚姻法》:“废除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主。”
       1950年8月,孔明成立乡、村级农民协会,召开第一次农代会。
       1950年9月,为抵制私商,打击投机倒把,使社会主义经济占领农村阵地,邛崃县花纱布公司在孔明庙内设:棉花收购点。
       1950年秋,孔明中心校复学上课;同时开展戒种、戒食鸦片烟运动。
       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孔明乡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1951年,孔明、下坝、卧龙乡党员合组成立:卧龙党小组。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孔明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评地主66户(人口356人);富农48户(人口298),共占总人口的6.63%。
       1952年2月,成立:中共邛崃县孔明乡党支部。
       1952年,成立:孔明乡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2年,孔明乡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组。
       1952年,建立孔明乡政府及村一级政权。为了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号召农户组织“变工队”、“互助组。”
       1952年9月,“孔明棉花收购点”扩成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孔明供销分社。经管百货、生资物品等。共向贫、雇、中农,机关干部和其它劳动人民集股金1531股,每股旧币3万圆,折合1955年发行的新币3元。
       1952年10月前,我乡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简称:孔明乡爱委会。
       1952年,我乡开展扫盲,又叫:业余教育。少青壮共5672人。其中文盲1256人,脱盲925人。
       1953年春,平落至邛崃的乡村道路孔明乡境内的一段,改道到下坝乡。
       1953年,成立孔明乡联合诊所。
       1953年4月16日,整顿互助组。计保留常年互助组24个,临时互助组70个。
       1953年10至11月,为了保障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国家对农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自报公议,全乡共卖余粮32万斤;对全乡缺粮户和非农业人口统销1.8万斤。
       1954年初,国务院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办法》,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一定三年不变。
       1954年4月,孔明乡试办:灯塔、中心等五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具、耕牛折价入社,土地统一经营管理,秋后统一核算分配。入社农户共99户,皆为贫农、雇农、中农。
       1954年10月,建立:孔明乡信用合作社。
       1955年3月,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7月,《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报告发表,年末,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文发表,当年冬至1956年春,全乡又建立:迎风、高峰、红五星等,共5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地主富农经申请准其入社,称为:社员 或 预备社员。
       1955年8月,为了顺利开展:“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秋季镇压反革命运动。”全乡逮捕13人,其中12人判刑劳改。
       1956年初,成立:中共邛崃县孔明乡党委会
       1956年初,孔明、卧龙合乡,办公依旧各办各的。
       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乡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少数不愿入社的富裕农民,也“一风吹”进入高级社,对其大型农具、耕牛、房屋实行“一平二调”充公。
       1957年冬,孔明全乡开展四大(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整风反右斗争,要求全民向党提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便改正。
       运动后根据上级在农村不划右派的指示,对参与“呜、放者”作内部掌握,参加每次针对“四类人员”(地、富、反、坏)的集训和义务劳动,成为“四类分子”之外的“第五类”,实际为未戴帽的右派分子,直至1964年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运动”开展以后,方不参加集训和义务劳动。
       1957年冬,县区召开“大跃进”会议,孔明乡和石头乡开展对口比赛,提出全乡亩产千斤粮,出现:“老年赛黄忠,青年赛武松,少年赛罗成,妇女赛穆桂英。”和“向荒山要地,向土地要粮”的口号。各村开坟山、打墓碑、开荒山扩大耕地,漫山遍野栽“堆堆苕”12800棵,结果无收获。
       1958年春,机关单位停止办公,学校停课一个多月,转入“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运动。
       1958年,取消区社建制,孔明乡分销店和卧龙乡分销店合并建立:孔明乡供销社。
       1958年10月1日,孔明、卧龙两乡合并,成立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孔明人民公社。共分十三个大队,村改为管区。实行取消自留地,大兵团作战,大办公共食堂,集体饲养耕牛毛猪。
       提出水稻亩产1500斤,小麦亩产800斤,红苕翻万斤关。措施是深耕密植、改田换土,结果适得其反。
       随之而来提倡:少种、高产、多收。搞样板田、卫星田,计划亩产小麦36万斤,还提出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早出工,晚收工,白天不够打夜工!”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开展全民大办钢铁,我乡派870人到天宫庙炼钢。投工8万个,投资1万多元,耗时半年多,炼生铁2.5吨,价值约250元。
       1958年12月,孔明人民公社在姜殿办:幸福院 暨 建立 孔明公社医院。
       1958年底,我公社参加县上的“献粮大会”后,1959年初也开展“献粮”,同年10月,因要在姜殿村召开“献粮现场会”,把从治和场借来的黄谷,铺在垫有稻草的仓内,组织干部师生前往参观。
       1959年冬,孔明乡境内道路铺成碎石路面。
       1959年11月,孔明公社在姜殿召开现场会。
       1959年12月,开展反右倾斗争。
       1960年,水稻亩产由1957年的414斤降为332斤;小麦亩产由1957年的289斤降为32斤;玉米亩产由1957年的420斤降为64斤;菜籽亩产由1957年的50斤降为14斤;毛猪由1957年的3000头降为731头……
       公共食堂定量由一天一斤,逐渐降为十六进位的12、8、6市两,(每两约31克)有时不能开伙,致使水肿病、妇女病大量发生。
       但在“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和“不信就看,(思想)不通就辩!”以及“整秋后算账派”的形势下,我社干部群众300多人在所谓“反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右”的“反右倾”中遭受身心摧残。
       1961年3月,纠正浮夸风,贯彻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和《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指示》等,对公社化中“一平二调”财物,进行原物或者折价退赔。
       1962年3月,对自大跃进、公社化以来错误处理的党、团员、干部进行甄别,恢复了党团员和干部52人。
       1962年4月,孔明、卧龙各自分开成两个公社,5月1日各自正式办公。孔明公社开始筹备社办企业。
       1962年冬至1963年初,孔明公社兴修孔明陡渠。
       1963年3月25日,孔明乡进行第五次人民代表选举。
       1963年秋,我乡试办耕读班3个。
       1963年冬,我公社兴修新街陡渠。
       1964年,孔明公社将干河子至石河子一带划归南河公社;白鹤公社划两个队给孔明。
       1964年,我乡邮政代办所设专人管理。
       1964年冬,我乡开展农业学大寨,姜殿村在四队试验改造烂泥田。片面贯彻“以粮为纲”,“堵死资本主义的路”,使原有的19个果园成为放牛场,同时毁掉茶林几百亩,强制种双季稻,收完玉米种晚稻,结果连年减产,一人一年分粮200至250斤。
       自留地只准种蔬菜和猪饲料,不准种经济和粮食作物,按规定数量养鸡,不准养鸭。
       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劳动场面红旗招展,语录牌林立,读红宝书,以思想好坏评工分。
       农业学大寨持续到1981年结束。
       1965年冬,姜殿村改造烂泥田成功;修愚公堰、黄水凼、囤水塘、松岩机械提灌站。
       1965年10月29日,我乡选举第六次人民代表。
       1966年9月,孔明卧龙两公社联合召开三千人大会,游行声讨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
       1966年10月,孔明公社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
       1966年11月,“烈火野战军”(文革群众组织)和学校联合批判公社党委副书记。
       1966至1967年,供销社在各村建立代销点。
       1967年2月7日,继“上海一月风暴”后,批判公社主要干部,夺公社领导的权,改孔明公社为:二.七公社。
       1967年3月14日,“二月镇反”开始,我乡逮捕1人,宣布2人为现行反革命,指令12人请罪消毒。
       196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四川问题的决定》下达,释放被捕人员。孔明公社十三个群众组织联合成一个组织,造反派对干部群众进行吊打捆绑、坐土飞机、挂黑牌、戴高帽游街。
       1967年5月,县拨无偿投资1万元给我公社,开始建立农机站,可始用柴油机抽水。
       1968年3月,《3.15指示》下达后,上至党委书记,下至生产队长计62人被揪斗。
       1968年至1969年间,孔明公社共发生内部武斗和参加外地武斗四次,共死伤约33人,孔明因之有:“武斗之花”和“孔明王”的称号。
       1968年11月,驻邛部队3人进驻孔明公社,组成:大联合委员会。
       1969年2月,孔明公社各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5至9月,孔明公社组织参加外地武斗四坎。
       1969年9月,孔明中心校(小学)开始“戴帽子”招收初中班。
       1969年起,我乡长期抽200-300人参加玉溪河水利工程。
       1969年秋,姜殿村带头,放干冬水田种小春。
       1969年冬,兴修龙潭寺机械提灌站。
       1969年12月至1970年7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全公社送学习班236人,批斗24人,逮捕李正灵1人。
       1970年2月,国家投资7200元,建立孔明乡广播站。
       1970年3月,开始整党建党,同时兴修孔明中学。
       1970年10月,孔明公社医院陆续在各大队建立医疗站。
       1971年秋,我公社大力扩大放冬水田为干田,变一熟为二熟。
       1971年9月,“9.13事件”后,我公社开展批判《5.71工程纪要》,在批林批孔中,李正灵被无罪释放。
       1972年3月,兴修孔明公社医院。
       1972年冬,总结姜殿村改造烂泥田经验,在县和温江地区交流。
       1973年冬,兴修孔明公社大礼堂。
       1973年12月,兴修孔明公社农机站。
       1976年6至9月,孔明公社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全乡每家搭建防震棚。
       1976年10月21日,公社召集上千人“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
       1976年12月,开展路线教育,揭批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
       1977年初,大队医疗点停止。之前我乡每年净增人口300多,当年我乡开始宣传计划生育。1978年对二胎发给准生证;         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奖励只生一胎,控制二胎。动员绝育,辅以人工流产。1981年,净增109人
       1977年11月,集体投资3500元购买10毫米放映机,成立孔明公社电影队。
       1978年,实施以产定工,超数减赔。同年,我乡粮食总产实破千万斤大关,达10028704斤。
       1979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3月,成立孔明乡财务所。
       1979年4月,我乡开展清理冤假错案,给地、富、反摘帽。
       1979年5月12日,玉溪河水利工程通水。
       1979年9月,我乡各村开办:幼儿班
       1979年冬,我乡自力更生修建青冈墩村渡槽。
       1979年,全乡粮食总产10080350斤。
       1980年元月,我乡开办供销公司。
       1980年2月,我乡兴修砖厂、开办屠场、供销公司、酒厂等社办企业。
       1980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八),雨量达168毫米,孔明乡沿红岩子河一带洪水为灾,冲毁石河子河上卵石拱桥。当年全乡减产353698斤。,
       1980年10月,孔明乡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无记明投票选举人民代表。
       1980年10月,全面落实国务院林业生产责任制,并填发林权证。
       1980年12月30日,召开孔明公社人民代表大会,改选正、副社主任。
       1981年元月8日,召开公社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党、政、群分工分权。
       1981年2月,修石河子砂石拱桥。
       1981年4月19日,孔明乡政府办公成立。
       1981年8月,成立邛崃县姜殿村联营企业。
       1981年,孔明乡粮油总产12129415斤,其中油菜籽457808斤;劳动日值0.757元;工副业手入人平208.7元;宰杀年猪1812头。
       1981年12月,成立乡志编写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火米:一般100斤黄谷可碾大米不到70斤;1斤大米可煮米饭2.5斤。饥荒年月,古人为了提高出米率和大米出饭量,将黄谷浸泡后反复蒸煮、晾晒,然后用木片组装成上下扇的“木磨”(称为擂子)去除一层谷壳,所得大米称为:火米。其出米率可达80%左右。1斤“火米”可煮米饭3斤以上,虽然营养流失,口感差,但能撑肚子,低标准时期尤为盛行。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乡志》第五编
       第三章 古迹
       第一节 高山寺

     “高山寺”一名小峨眉。传为“明朝万历时,陈妃命万安所建(见旧县志)。”据现存碑文记载,始建于元朝元顺帝时期(1385)。又据石碑,高山寺前身是宝珠山,明弘治初年(1488),陈娘娘在此修行改为:隆兴寺。清乾隆时期(1736)改为:高山寺。计有四殿:荣华殿、观音殿、大佛殿、梳妆殿。梳妆殿后原有梳妆楼,清咸丰年重修时只修梳妆殿。各殿间不连贯,随山势起伏。
       1950年拆梳妆殿到孔明庙修乡人民政府;
       1952年拆荣华殿到刘祠堂修太阳小学;
       1965年拆观音殿至姜殿修房子;
       现存原庙遗迹仅磉墩。

       附
      《邛南宝珠山隆兴禅寺增修路道记》碑文
       夫枋之建其来尚矣,肇目往昔,至元年间(1235),有僧名曰妙惠子,于山门梯道之左结草为庵,清隐数年而逝也。景泰(1450)初夏,有僧名清能,而又继踵焉,求经旬口口亦减度矣。维蒙檀信法师讳祖证以践迹焉,乃观其彼处所居,年往不堪修养。
       必拾下而迁乔,求远尘而脱俗,直至孤峰绝顶四望,前后有八山环拱,左右有二水交流,清风翠竹作比邻,明月清风为待夜。师遂挂锡于此,划除荆棘建立禅关,感化有佛缘同修梵行。
      上咸圣君之颁训,下启檀信之钦崇,不逾一纪之间,珍楼香积佛像圣容,钟鼓交添田山大闲,石佛、桥道焕然一新,似此卓锡而来,咸功莫非师之道行,何及此耶?
       师每逢迎送往来,步其口口,问途路未能平治,僧俗不堪,助缘化主,妙具持书化缘,鸠工命匠钮高就低,砌石为路,凡所往来坦然无碍。
       弘治谕旨 师天下,口口口百年而矣,本山法口等必罗德士续,明而当代焉。即承僧户,公则不负师之功绩,遂抽衣钵之资竭,就丹下刻石为铭,以纪岁月之远垂名不朽,颂德如存,今古昭然,人天共鉴,以是为记凿。
       维大明弘治七年(1495)岁 合甲寅冬十一月

       丙戍朔十一月丙申吉旦
       清居四十廪生张秀川题
       前住持钰盟本师祖证
       见当代嗣教比丘续明
       同修:弟续具、续贞、续高、杨太僧、助缘口
       资阳县石匠陈伯松刊

       高山寺石碑文
       高山古庙数百秋 国母辞朝来此修 静观诸山莲花现 佛在堂中紫气腾
       左右蚊龙来戏水 后有三凤起祥云 前有木鱼山一座 中间端气起千层
       两旁山水观不尽 喜哉大雄在当门 后有娘娘梳妆殿 两殿毁坏无可存
       首事化功来修建 功完几出众善民
       接事僧三师爷捐钱三十千
       咸丰元年()正月二十日立
      (以下为捐钱人姓名,捐钱数一百至三十千。)
       说明:
       1982年10月30日版《孔明乡志》系复印件,因部分字迹模糊,且碑文未断句,可能个别字的识别和断句有误!

       第三节 姜殿(姜简家庙)
       清嘉庆《邛州志》载:“姜家殿在州南二十里,姜姓十宅也。”
       民国《邛崃县志》载:“孔明庙有姜家殿,明建清修,尼僧也,距场四里。”
       俗传,姜家殿是姜之永住宅,姜氏夫妇无儿女,收养子简玉林,姜氏夫妇将住宅舍给其作姜、简二姓祠堂。清时祠堂前后树木繁茂,因恐后人砍伐,遂改建为庙名:姜简家庙。简称:姜殿。并招收尼僧看守,同时捐给田二十亩为庙产,作为尼僧的生活来源。
       民国三十年(1941),孔明乡中心学校由孔明庙迁至姜殿,为了开辟教室毁坏部分神像。
       1950年,乡人民政府恢复孔明乡中心小学,校址在姜殿。
       1956年,卧龙、孔明合乡时办公室仍设在姜殿,于是将庙内残存神像尽毁。
       1971年秋,孔明乡中心小学迁到太阳村刘祠堂内,原校址改作:姜殿村小。继将乡办公室划给乡敬老院。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乡志》第八第五章
       第一节 赵、吴械斗
       石头乡乡长(兼石头场舵把子)吴福成的叔弟(兼拜把子兄弟)吴云成,有个外侄住郭山村,1944—1945年间,吴云成与外侄伙同当地恶徒,常在平乐至邛崃的要路上之孙坡进行拦路抢劫。
       1940年9月,吴云成在孔明乡孙坡抢劫时被抓,吴福成得知后,立即派心腹将名片交送孔明乡乡长兼集成宫总舵把子赵勃然,要求释放吴云成。
       但是,吴福成与其靠山是赵勃然对头,加之吴云成每次抢劫后上交的“股头”不多,有时还不上交,赵便通过心腹转告,说在送吴云成处理的路上,吴因逃跑被击毙,遂引起械斗。
       当年10月,吴福成带领石头暴徒86人经三官庙、车子林直扑赴勃然家,欲毁其宅以泄愤,赵在车子林的心腹一边假意从中调停,一边派人送信到赵家。
       赵得知后立即将家丁分成两组,一组由其弟带领守大门,一组由心腹带领守后门,并向各袍哥支社发出带人救援信号。
       中午时分,吴福成带领暴徒赶至朱巷子,看地形只有从后门容易掩护和逼近,于是下令冲过塘坎进入吴宅。但守后门的家丁待暴徒刚踏上塘坎便开火射击,械斗持续至下午五时左右,赵勃然心腹分别从黄鹤村、青杠墩各带三、四十人赶到,吴福成见势不妙,边打边退回石头。
       此场械斗,双方均无伤亡。过后赵宣称,仅以十余家丁便斗败了吴福成带领的八十余暴徒,更加在乡里跋扈横行。
      
第二节 王、彭械斗
       王大本住家孔明乡石埂子,因贩运大烟在沿途无法通行,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投奔水口乡“天下第一保”保长彭天禄后投其所好,被彭天禄当成心腹,常派王押送背子(背夫)到大川一带换购大烟到邛崃、成都等地销售,王每次都与彭如数交割,就连彭赏赐的钱财都不要,获得彭的彻底信任。
       一次,彭天禄交给王大本“德造罗汉手枪”三支和“中正式步枪”两支,派其到卧龙乡陈坝,代为催收彭在陈坝的碾坊租金,王催收租金后却返回孔明乡老家,与乡长勾结在“孙坡”设卡,向过往客商抽税,晚上则结伙持枪进行抢劫。
       彭天禄数次带信催促王回水口,王皆不理会,于是让步公开表示:“只要把枪退还,其它就算了。”
       王大本仍然不理,于是引起械斗。
       1945年10月13日,王大本讨小老婆的消息被彭天禄预先探知,便派亲弟彭天喜率领八个匪徒提前来到陈坝,又招募四、五个暴徒,共同策划打死王大本。
       王大本亦预计彭天禄要趁机报复,认为彭从水口出发到孔明石埂子,只有经过油榨乡的余岩至平乐,又只有经过从平乐至邛崃之间的正法寺到住家,于是分别在余岩和正法寺两处设防。
       不料,彭天喜早已率打手潜至卧龙乡的陈坝,等待着王大本结婚的日子,是日早晨,经卧龙场、过孔明乡姜殿、八角庙直扑王大本老家,捣毁宴席菜肴后,举枪击毙一个穿着华丽,误以为是新郎的人后撤回。
       王大本立即组织附近打手进行还击,双方在王家附近山头拉开械斗,当场打死王家爪牙1人,打伤一人。之后,彭天喜率打手边战边退至卧龙乡陈坝。
       这场械斗过后,王大本住家附近之人皆惊恐万分,怕彭未将王大本打死还会再来。王大本也不敢常住家中,好几年后方才安静下来。

       说明:
       1982年10月30日版《孔明乡志》系复印件,因部分字迹模糊,可能个别字的识别有误!
                                                                                                                   2021年3月24至31日摘抄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
                                                              我在高山寺被老虎抓伤的回忆
                                                                         讲述:骆志全  整理:凡丁
       我的老家在高山寺山脚的张沟,高山寺一峰突兀,前后有八山环拱,左右各一道溪水在山前交汇,孔明乡过去处处清风翠竹,林果丰茂,荆棘丛生,是野猪、山羊、貉豺、猴群等的乐园,亦常引来顶级食肉动物的老虎出没其间。
       1944年我八岁,负责放养家中耕牛,一日早上,我将牛赶至山上后自玩去了,过了好久才想起牛来,但已不见踪影,急得我满山寻找,不知不觉跑到山顶的高山寺旁,听见一丛荆棘中有淅淅索索的声响,我想看一下是不是我家的牛钻进荆棘丛中了,于是拨开浓密的荆棘将头伸进探看究竟,冷不防一只老虎伸出前掌朝我头上一抓,我顿时血流如注,边哭边惊恐地大喊:“打老虎啊!……”
       幸好时值中午,不是老虎觅食时间,或者正遇到它刚饱食过后在此打盹被我的莽撞打扰,之后老虎转身离开。
       我的惊恐呐喊和哭声引来寺中的住持—王和尚,他忙将我领进寺中,赶紧取来一叠敬佛用的纸钱,就着佛前的烛火焚烧成灰烬,接着抓起一把热灰,直往我头顶伤口上敷,一会儿功夫血止后伤口渐渐不疼了,王和尚边安慰我边帮我擦净脸上污血,之后将我送下山,回家后也没接着医治,因为伤口很快就痊愈了,只是在头顶留下四道不是太明显的虎爪印。
       说着他揭下帽子,一边让我观看一边说:“我被虎伤而大难不死,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办酒厂赚到第一桶金后,当1982年重建高山寺时我捐助了一笔钱,还组织村民加宽去往高山寺约三里长的土石道路,十多年前此路方改建成村村通的水泥路。”
       他还补充说,解放前的立灯杆就在高山寺的山顶上,为了传承这一项民俗活动,1996年从孔明乡副乡长职位退休后,他将“灯杆石”立在现在住家的门前,并将立灯杆民俗坚持到如今,亦是缘于对高山寺的感情和记忆!
                                                                                                                                              2021/4/1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立灯杆的民俗活动
       https://www.mala.cn/thread-16119080-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高山寺旁的张沟和尖山子等地名
                                                                                        凡丁
       张沟
       高山寺两侧的溪水在高山寺前山脚合流后总称张沟,全长约5公里。细分的话,以南称为小张沟,上接青冈墩;以北称为大张沟,下至葫芦湾。从高山寺至葫芦湾大约2.5公里,为村村通水泥公路。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于今称的小张沟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第七次生擒孟获后留下“躲兵槽”的地名。

       尖山子
       张沟西边便是尖山子,山脊石板古道即:南方丝绸之路临邛道首段,东接十方堂。
       1950年前,西从高何、火井,南从夹关、平乐两路皆在青冈墩合路,之后经过尖山子到葫芦湾进城是一条近路。故民国《邛崃县志》载:“城南偏西三十余里下坝场……东北由金缽寺过青岗墩,上尖山子,下即葫芦湾,约十八里。尖山子尤为赴县要路。”

       欢喜坡
       在孔明场南约2里,是一片宽广数平方公里的平缓坡地,为诸葛亮驻军的大本营。
       诸葛亮在“躲兵槽”内设伏七擒孟获后,又在大本营前将孟获及他亲眷、部下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此坡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部下皆大欢喜,此片缓坡故名:欢喜坡。“欢喜坡”之皆大欢喜场面,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跑井和马刨街
       诸葛亮南征时驻今孔明场,将坐骑拴于山涧边,当时兵马中瘴(暑)气之毒,诸葛坐骑用蹄在地上跑(音、义同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跑井,后人以卵石砌护井壁、径约80公分,井旁即:马刨街。
       诸葛亮搬师回朝后,乡人在此兴建武侯祠并历代进行维护。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建,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和戏台,之后改名为:孔明庙。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
       1950年后孔明庙改作:孔明乡政府。2019年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乡政府迁至卧龙场,原乡政府闲置。

       马掌坝
       在孔明场南约1里。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故名,面积一亩多。

发表于 2021-4-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16sq1q516b313xeff1.jpg 灯杆夹石

200220jjfebmmqneblvfvv.jpg
挂灯用的


200223wv5eprar5al5vr28.jpg
灯杆


200227adbfzehjlfjw0hek.jpg

酿酒用的石头甄子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4-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灯杆好像是到高山寺的路上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21-4-3 21:20
灯杆好像是到高山寺的路上



骆志全说:解放前的立灯杆就在高山寺的山顶上,为了传承这一项民俗活动,1996年从孔明乡副乡长职位退休后,他将“灯杆石”立在现在住家的门前,正是在去高山寺的其中一条路边!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我咋个没发现酿酒用的石头甄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庙的由来
                                                                           作者:李正灵(己故)
       李进仙:生于1625年,卒于1703年,享年78岁。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安乐村李家沟。
       明朝末年,因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崇祯14年(1642)十七岁的李进仙参加李自成义军,在李岩部下供职。1645年李自成兵败,李进仙潜入四川投奔张献忠,因对张献忠滥杀无辜之变态不满,被人告发后逃离张部,隐于临邛三和乡一带深山老林,以狩猎为生。
       1648年与三和乡黄家岗詹氏联姻,生二子一女,长子李应学,次子李应芳。
       李应学生二子:长子李文卿,与郑氏联姻,定居道佐高桥寺;次子李文湘,与杨氏联姻,生五子二女。长子秀杨,次序秀桃、秀梅、秀林、秀枝。皆以农猎为生,平日所需油盐针线等生活用品,则以猎物到邛州城内换钱购买,故李文湘常携子秀梅、秀林往返于道佐、平乐、下坝、邛州之间,将山货销售,然后买回生活用品,常经过正法寺、欢喜坡一带。
       一日李应学在“欢喜坡”歇息时,与人言及欢喜坡何为欢喜坡?人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处第七次擒获南蛮王孟获,又第七次放纵孟获,使其招兵马再战。孟获心悦诚服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尚有,吾虽化外之人,哪能如此不知羞耻?”遂同妻子、兄第、宗党等肉袒跪地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从此不复反矣!”
       于是孔明在此片坡地为孟获归顺设宴庆贺,所夺之地尽皆退还。此时,诸葛亮军和孟获宗亲、部众皆大欢喜,此片坡地因名欢喜坡。
       又据说诸葛亮预先由邛之西绕道邛之南,将一只兵马隐伏于此处一条山槽内而擒住孟获,此山槽今名:躲兵槽。
       当时诸葛亮兵马大多都中瘴疠之气(中暑),有一匹马用马蹄在地上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跑(音、义同刨)井”,今存。
       山后还有一坝名“马掌坝”(又名铁掌坝),是当年诸葛亮驻军此地时,给马匹更换马掌的地方。
       文湘父子听了以上故事后,为诸葛亮之宽阔胸怀所感动并敬佩万分,联想自家祖辈流落异乡,祖籍难归,不禁命笔言诗:
       触景情生动彻心,坦言诸葛大慈人。
       寄托愁绪家乡返,誓塑金身颂亮魂。
       此后每经此处,由默默祈祷、烧香焚纸,至镌像祀之,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里。
       清乾隆三年(1738),李秀梅之子与土著“马院子”人马登甲之子联姻后,得到马登甲支持,1740年,由马登甲、秀梅、秀枝、秀林,共同出资在现今孔明乡政府位置(武侯祠)建造孔明庙,此后历代增修,终于了却李家数代人夙愿。
       民国末年的孔明庙建筑为三殿,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前殿两侧各三间为接待房,(后成为孔明乡公所办公室)正中为山门。
       中殿为大殿,殿内正中供诸葛亮塑像。左侧关羽,关羽两侧是关兴、周仓;右侧张飞,张飞侧是张苞。
       大殿前右侧是阎罗殿,左侧是十八罗汉。大殿左右两边各有寝室四间,左边除四间寝室外,还有约30平方米的小天井,天井之后是厨房和饭厅。
       后殿是藏经楼,楼上存放经文,楼下正中是经堂,左右各四间为念经室。
       藏经楼前有约300平方米的坝子。
       山门前建有飞檐斗拱、总高约8米的戏台。其中舞台净高约3米,进深约10米,宽约16米。舞台中前台进深约7米,后台进深约3米。计历时五年方修造完毕。
       清乾隆十年(1745)农历二月初二日,邀天台山云智远大师为庙开光,并上演七天川剧庆贺。二月初二起至二月初八止,逢二、五、八为大戏日,大戏日早、午、晚各一场。余为小戏日,小戏日午、晚各一场。此后农历二、五、八日便成为孔明集市之场期。
       修造孔明庙的同时,在庙之两侧各修住房四间,李文湘举家迁此地定居。又置田十亩、山地十亩作为庙产,并送小妹出家任孔明庵庙女住持,此后留下庙子田、庙子山地名至今。
       每日晨昏,庙中香烟缭绕,钟楼上传出悠悠钟声,有如仙境入人寰。
       诗曰:
       钟声悠杨传尘寰,香烟缭绕入地天。
       祈望世人皆得愿,子孙代代永平安。
       后来乡邻便以庙子为中心选址修房,逐渐形成集市。1940年建立孔明乡时,乡公所就设在庙之前殿接待房内,现今孔明乡政府所在地即原孔明庙址。
       以上建庙史,清嘉庆《邛州志》有载:“武侯祠在州南十五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石像祀之。乾隆年间,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历此修建,定名孔明庙。之后,以庙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集市。”
                                                                                                                                                  2009年4月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临邛留存至今的三国文化地名
       诸葛亮经过古临邛南征时,在今临邛镇、固驿镇、羊安镇、十方堂、孔明、卧龙、茶园、火井、油榨、马湖、平乐、下坝等镇乡,留下三十多个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地名,除在民间广为流传外,还见于历代的县、乡志记和地名录中。
分别简介如下,供喜好者研究参考和追寻:
      永安
      晋陈寿《三国志》载:“建兴三年(225)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至永安(邛崃泉水古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讨(黄)元,元军败,顺流下江(南河),为其亲军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火井
       火井地名起于东汉永平年间,地名涵盖今油榨、火井、平乐、大同、西和等地,除火井出天然气和盐矿而外,多数地方皆有古盐井地名。
       据网名“兰花村”调查,“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有一方碑,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背面有“永平口年”字样。查历代纪元表,只有东汉明帝刘庄年号为:永平。
       在油榨场至火井场的火井江边,西汉人便利用天然气熬盐成为世界首创,故东汉时出现火井地名。隋大业12年(616),隋炀帝在今油榨场设置火井县,并建县衙。
       由于盐税向来是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故史载三国时诸葛亮曾视察临邛火井,并改进天然气使用方法,除留下火井、油井地名而外,还留下盐井溪、黄盐溪、盐水沱、炕盐坝、火井林、大火地 和 经考古定论的汉代天然气管道—石槽 及 陶管遗迹。
       金牛庵
       在十方堂原老制药厂背后,现存。
       民国《邛崃县志》〈寺塔桥渡〉载:“城南二里为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河边有金牛庵,皆古庙也。”金牛庵原为大庙,今残存部分。1972年出土过张衡地震仪形状的陶罐,内藏八尊陶瓷佛像,推测寺庙始建于东汉至三国时期。
      该庙同时祭祀:古蜀开明王鳖灵(因治水患利农又称谷王)、先秦时期的川王李冰、三国时期的蛮王(彝族人)孟获。
孟获不但是当时彝族人的首领,还是后世崇拜的英雄,《三国志》本传中虽未记载孟获其人,但有关他的相关事迹在《汉晋春秋》、《襄阳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述,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七擒孟获”故事更是进行了详细的演绎描述。
       金牛庵供奉的三王(中:蜀开明王;左:川王李冰;右蛮王孟获。)
093436bt3y2qa33w1r1urf.jpg
       武侯过辙坊
       有一处在临邛城东,明万历年建。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序>载:“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另一处在孔明乡的白秧坪。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箭道子
       在茶园乡箭道村。
       相传:三国时此地被彝人部族占领,威胁到成都安全,诸葛亮为了西蜀稳定,提前派人将箭杆插到康定打箭炉山,然后与部族首领达成让其退让“一箭之地”的协议,弓弩手佯装从此地发射,该部族于是沿“箭道”方向退至康定地区,发射箭矢之处遂名:箭道子。而康定“打箭炉”山头的箭镞遗迹,至今犹存。
       相同的传说地址还有:十方堂之铁牛背和固驿镇的穿箭碑。
       清乾隆《打箭炉志略》载:“康定古称打箭炉,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彼处造箭得名。”
       擂鼓岗
       在火井镇高家村。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于此,曾在此岗上擂鼓以激励士气,此山岗故名擂鼓岗。
       洗甲溪
       在火井镇双童村。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到此,老将黄忠带领一只人马追赶羌兵遇雨,因道路泥泞,至此溪时令军士于溪水内洗刷凱甲,此溪故名洗甲溪。
       镇西山、石磐戍、望军顶
       在高何。
       清康熙《邛州志》载:在“州治西一百里,旧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为望军顶。”
       民国《邛崃县志》载:“石盘戎: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于此,俗乎为望军顶。”
      《古今图书集成》载:“火井在邛西乱山中,直与蛮界诸山相接连,故蜀汉姜维置兵戍守而名其镇西山焉。”
       吴代聪《临邛赋》注:镇西山即姜维戍军之营。
       张松墓
       在高何左家坡。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开荒地时出土张松墓志铭。
       张松,益州牧刘璋部下,有才干,过目不忘,任职别驾。因竭力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认为背主被处死,《三国演义》中有“张松献地图”情节。
       石楼(即碉楼或羌楼)
       在火井。《九州记》载:火井县有石楼,近沈黎(今汉源、石棉一带)界,即诸葛亮征羌之路,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今夷人多效之,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相台山
       在油榨。清嘉庆《邛州志》载:“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邛笼
      《诸葛亮集故事卷四》引史:“邛州、沈黎即诸葛武侯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为邛笼,今彼土夷呼为碉也。”(见吴代聪:《临邛赋》注)
       笔者:先秦至汉初,邛都国人为了捍卫国土,在一些关隘、要道、制高点上,用石头垒筑军事防御设施,类似于现今的战壕、碉堡和碉楼,古称:石盘、邛笼。后来羌族人仿效之,又称:羌楼。诸葛亮南征时,利用“邛笼”作哨岗望敌,称为望 羌楼。邛楼 或 望羌楼,过去邛崃西部山区常见,汶川羌族人至今保留古碉楼建筑。
       望羌台
       在火井。相传为诸葛亮军建造,作瞭望哨敌之用。说明当时羌族人与彝族人是结盟的,也说明诸葛亮南征有必要从邛崃开始。
       马湖营
       在城西20里,原为马湖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并入水口镇。
       相传诸葛亮南征到此处,将马军驻扎于此,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马湖营。隋唐时为越西郡旧县。
       梁山岗
       在马湖营以北的一处山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至此,驻军于此山岗,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梁山岗。
       水井庵
       在固驿军田村。诸葛亮于此屯兵垦种时开凿水井,后建庵取名:水井庵。
       军田坝
       在固驿镇军田村。三国时诸葛亮在此驻军屯垦,以防南夷入侵,留下“军田坝”地名至今,故此处驿站和场镇的形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220-280)。
       老木地
       在平乐镇关帝村。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到此,因勘察地形路过此处,见一棵古树长势奇特,由于当时此处无地名,便在军事地图上将此处标注为:老木地。
       洗马河和洗马社区
       在下坝场东的一段白沫江。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兵马屯驻此地,此段白沫江便成为蜀军战马沫浴洗刷的场所,此段白沫江便得名:洗马河。
       蜀军还在河畔放牧公马,将“蛮军”的无数母马引诱到蜀军中来。
       2004年4月1日下坝乡合入平乐镇时,原下坝乡一、二大队建制社区,因区域内有洗马河,故命名:洗马社区。
       卧龙场
       在城南约15公里。
       1993版《邛崃县志》载:“相传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师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将集市改名卧龙场(因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号卧龙先生)。民国29(1940)年(从孔明乡分出)建立卧龙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武侯祠和孔明庙、孔明乡
       在城南约七公里。
       1993版《邛崃县志》载:“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字孔明)率兵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像祀之。清乾隆年间,又经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出资扩建,定名孔明庙。之后,以庙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集市。”1940年建乡时,因乡公所驻孔明庙而名孔明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孔明庙原名武侯祠,《孔明乡志》载:“武侯祠始建于三国时期。”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武侯祠:在州南十五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石像祀之。乾隆间,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历次修建。”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载:“城西偏南二十里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诸葛武乡候过辙,后人立庙祀之。”
      《孔明乡李氏族谱》载:1645年李自成兵败后,李岩部下李进仙(江西吉安人1625—1703)潜入四川投靠张献忠,因对张肆意杀人不满,隐于三和地方,后生二子。
       次子李文湘为生计,常往返与邛城之间,得知诸葛亮南征时,七擒七纵孟获于此后,“坦言诸葛大善人,誓塑金身颂亮魂。”遂“镌像祀之”。
       乾隆五年(1740),邑人马登甲及李文湘之子:秀梅、秀枝、秀林捐资建庙,定名孔明庙。正中供奉诸葛武候像;左侧供关羽、关兴、周仓像;右侧供张飞、张苞像。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山门外建有戏台。(见李正灵《孔明乡的由来》一文)
       躲兵槽
       在孔明乡郭山村七组,旁有三凤山。躲兵槽为一条山槽,槽头上即青冈墩,槽内过去有路通往葫芦湾,与“尖山子古道”共同组成弓形,其中“尖山子”如弦、“躲兵槽”似弓。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先在此山槽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蛮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的此山槽内,第七次将孟获生擒,此山槽故名躲兵槽。
       马跑井和马刨街
       马跑井在孔明场边。诸葛亮南征至此时,兵马中瘴(暑)气之毒,有一匹马用马蹄在地上跑(音、义同刨)出一个水坑,马饮水后瘴疠之气即解,于是所有中毒之兵马皆饮此水而愈。此坑即名马跑井,今存,径约80公分,以卵石砌井壁、井沿,水清如镜;井旁即为马刨街。
       马掌坝
       在孔明场南约1里。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此处是马匹更换铁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
       欢喜坡
       在孔明场南约2里,是一片宽广数平方公里的平缓坡地。
       诸葛亮在躲兵槽内七擒孟获后,又在此处山坡的大本营前将孟获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此坡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部皆大欢喜,此片缓坡故名欢喜坡。欢喜坡之皆大欢喜场面,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句号!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路线
       由于《三国志》未详载,曾引发各地三国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不尽详细和合理,同时都忽略了这一历史事件中地理位置至为关键的地方—古临邛。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的记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分析诸葛亮此次南征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诸葛亮率领取道临邛向越巂,而李恢则率轻兵,按预先商定的另一条路向云南建宁行进,以形成合围之势。
有如下依据:
       一、清康熙《邛州志》载:“武侯过辙坊,州东关外,明(万历)知州牛大纬建,国朝州判温庭樗重建。”
郡守戚延裔《邛州志》〈序〉曰:“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二、清郡守傅燮诇有《火井县》诗:
       丞相征蛮路,天罡遗爱祠。竹底人面拂,石滑马行迟。
       勋业空青史,人声尚口碑。荒凉火井县,吊古一兴思。
       三、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为什么取道临邛
       道理很简单,因为《三国志》载,当时“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高定背叛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彝族人新首领—“蛮王”孟获。彝族人共有六个支,分布于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地区,称为南中。而孟获出生于越巂郡(今西昌地区)雷波县,位置就在临邛县西南。
       越巂郡与临邛同属于尚书《禹贡》篇中记载的:大禹时期所划“九州”中的梁州,范围为今甘肃、陕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临邛是成都通往越巂郡的门户,距离最近。
       由于南中的叛乱,直接影响成都大后方的临邛人民不能安定地从事生产经营,于是诸葛亮为此次南征平叛制定了攻心策略。
       见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因为只有感化孟获,后方稳定,方才可能抽出精力北伐曹魏。
       当然,要平定整个南中地区,诸葛亮还须要挥军到云南与李恢会师,故诸葛亮《出师表》记:“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为诸葛亮出师时为春季,故农历五月方渡泸水,再将孟获追逐到临邛,引诱至今孔明乡躲兵槽内,第七次将孟获擒获,然后于欢喜坡释放,双方言归于好,时值秋冬之交,于是搬师回朝。
       此说依据《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载:“建兴三年(225)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大体情节和意义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注)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给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归)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
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徒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注
       案道:案通按。建兴三年(225)春三月,李恢按照孔明预先策划的另一条行军路线前往云南建宁,而孔明经临邛到云南与李恢会师,是当年五月,之后渡过云南的沪水,故诸葛亮《出师表》说:“臣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彝人当时为何反叛蜀汉
       根据《邛崍市地名录》显示:邛崃至今尚“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
       其中彝族人即古籍中记载的:邛笼、邛人、石盘戎。古籍说,这个民族与其它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南夷、南诏异。”
邛,本部族首领之名,其先辈按序列排,分别名笮、濮、孙,建国后各称为:笮国、濮国、邛都国。
      “邛都国”延续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邛人部族被迫迁至嶲水以南,即今西昌东南,降“邛都国”为:邛都县,划属越嶲郡管辖。
       当时,汉武帝发狠话:“如果邛人胆敢越过嶲水,休想再盛。”汉武帝此举,为东汉末年越嶲夷人造反埋下了伏笔,导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平彝族人之乱。
       历史上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势力常常此消彼长,东汉时由羌族人建在今宝兴县的青衣国,其势力范围达到今乐山和雅安地区以及临邛城的西南部山区。
       当“青衣国”被东汉政权灭亡后,彝族部落便迅速壮大起来,彝族人虽然没有建国,但其势力范围仍到临邛城的旁边,仅与南河隔河相望,并且形成长期定居之势,还在邛崃西南部山区留下数量众多的,今人认为是“东汉岩墓”的“蛮洞子”和带“蛮”字如:蛮水碾、蛮碗窑等历史地名。
       如今在十方堂的金牛庵中,除了供奉:蜀王开明氏、川王李冰外,还同时供奉三国时期的:蛮王孟获。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参考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摘录)》作者:方国喻
      “自秦汉以来,从成都到南中主要有两条道路,一经邛崃而下,过大渡河以进,即牦牛道,唐代称清溪关道;一循岷江而下,过大渡河以进,即僰道,唐代称石门关道。诸葛亮南征路线可从见于记录之若干地名,结合历史事实可作考校……”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