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明乡志》管窥邛崃近现代史
凡丁
乡之有志,犹如国之有史。
日前,笔者在民间调查过程中,借得一册1982年版的《孔明乡志》复印本,据持有人—原孔明乡副乡长骆志全说:由于2019年孔明与卧龙再度合乡,这一业已近四十年的《孔明乡志》如今已然成为县志办以外,由原先孔明乡人保存的孤本。
笔者翻阅后感叹:该志编写组在当年秉笔直书时所搜集的资料何等全面、丰富、翔实而可靠!虽说在史据浩繁的海洋中,该志只是浪花一朵,却能在历史的天空折射历史的演进,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邛崃近、现代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笔者以《孔明乡志》中〈孔明乡大事年代表〉为模本,在详细查阅各章节内容后,尽量摘取原用文字并按年代顺序补充、补全所有条目中内容。
只因该志为复印本,多处地方字迹模糊,虽经仔细反复辨识,在所难免有个别字不出错误,故仅供读者参考,如需引用,建议到邛崃市方志办公室 或 图书馆借阅原件!
2021/3/31
以下为摘录
《孔明乡志》序言
孔明乡位于邛崃县城西南,全乡20.58平方公里,人口11474人……
1949年12月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四大任务、土地改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生产结构的调整,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联营企业的试办,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副业大发展。1981年粮食总产量1218万斤,为1949年的3.3倍,人平分粮607斤,农副业收入209.7元。
孔明乡有好几百年历史,可是在清代的《邛州志》和民国《邛崃县志》中,对我乡情况不断简略且有误缺,今逢盛世……乡党委和政府依照上级指示,建立孔明乡志编写领导小组,通过查资料、访口碑、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辛亥革命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大事等方面的史实和人物,采用详近略远,详今略古的原则,几易其稿而成我乡乡志,秉笔直书计96900字。
1982年10月30日
孔明场的建制沿革
孔明场,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队),因有孔明庙而得名。俗传孔明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明末遭兵燹,变为一片废墟,现仍有瓦砾、房基石可考。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现孔明乡政府处的武侯祠,咸丰年间(1851-1862)增修大殿后改名为:孔明庙。同时增修戏台,乡人逐渐在两侧修建房屋,清同治初年(1862)形成集市,称为:孔明场 或 孔明庙。
附录
《孔明乡志》第五编第三章 古迹
第二节 孔明庙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西偏南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遂起市覆著。”
俗传,孔明庙建于三国时,原在白秧坪(现太阳村七组),现今孔明庙地址是武侯祠。因孔明曾藏兵于郭山村的三凤山躲兵槽,孔明驻兵于现今孔明庙处,系马于现上场口右边十米多的山沟旁,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得水而饮,待孔明走后,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刨井。并于孔明驻处修武侯祠,以兹纪念。只瓦房三间,神像一尊。
明末清初战乱,白秧坪处的孔明庙被焚为灰烬。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扩大武侯祠,塑神像三尊,咸丰元年(1851)增修大殿,改武侯祠为:孔明庙。同治元年(1862),马和尚来孔明庙后发起扩建,拆尖山子寺庙扩建庙堂两殿,围房天井两个,玉皇楼(一名藏经楼)一处,塑大小神像上百尊,和尚由一人增至七、八人。
民国元年(1911),总保办公处设在庙内。
民国十一年(1922)进行改造。
1974年全部拆掉,新建成现今的:孔明乡人民政府。
《孔明乡大事记及年代》
清康熙四年(1665),孔明属于文台里一甲。
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24年(1935)叫:孔明团。
民国时期,我乡政权由团、联保到乡(称为乡保甲制)。掌握在称为:“杨家天子简家将,封氏堂上称霸王”的地主阶级手里。
人口较多的姓氏一般都有宗祠即:祠堂。每年清明节办清明会,处理族内违犯家规之用。有:李祠堂、黄祠堂、姜简家庙(姜殿)、王姓家庙(郭山庙子)、封祠堂等。
全乡共分十五个保至1949年。
1911年至1912年,总保:封仲堂。
1913年至1914年,团总:高合兴。
1914年至1915年,团总:封海凡。
1914年至1915年,连续两年天大旱,饮水都很困难。
1917年8月,孔明乡与卧龙乡合并。
孔明乡原有四个哥老会(袍哥)组织:顺和宫、明义宫、同义宫及杨玉成把持的宫口(不知名),下分16个支社,1916年起,由任孔明团团总的封海凡当总舵把子,取名:集成宫。
1918年,川军刘成阶的部队在我乡派粮、派款。
1925年,杨口口口“川战”,在我乡预征田赋。
1927年4月,21军、24军在土地坡拉夫,共达365人。
1928年,21军、24军、独立师在干河子、十里桥、醪糟店等处抢劫财物。
1933年,21、25、28军追击24军,各军在我乡境内拉夫、抢劫财物。
1934年至1936年,赵勃然分别任团总、联保主任。
1934至1937年,孔明团下令普种鸦片,由团上派公烟,群众说:“提起种烟,把人整干。”
1935年秋,将清末设在孔明庙的“孔明乡国民初级学校”(又称官学)正式更名为:邛崃县孔明乡中心学校。教材内容:国文、算数、自然、历史、地理、公民、图画、体育、音乐。
1935年10月,为阻击红军,国民党政府征集青壮八百人,自带口粮、工具,砍树木、拆牌坊、土砖墙,在十里桥修碉堡三个。
1936年冬,国民政府在我乡征集民工一百多人,自带工具,吃火米(注)和盐开水修建川康公路二郎山段,共58天,死亡八人。
1937年至1938年,杨俊清任联保主任。
1938年6月,杨俊清在孔明庙内集体屠杀认为有不轨嫌疑的贫苦农民8人,两年中共一百多人无辜杀害。
1939年10月至1940年秋,征调我乡民工300人左右,第一次修桑园机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月23日,国民党左翼人物(邛崃牟礼人)孙鸿图(与集成宫总舵把子封海凡关系密切)因反对国民党驻军预征钱粮到1949年,还组织:道佐、平落等地农民抗捐抗粮,在我乡的孙坡被捕,因押回邛崃请赏途中,发现前方有成群结队学生,便杀害于南河坎。
1940年,我乡预交田赋55年至1995年,每两田赋银折合纸币52.3元,折合银元10.648元。民国时期,共计征田赋银486两。
1941年,改征田赋为实物,每元折合2市斗,另加购黄谷与田赋相等,每两田赋共上黄谷209.2斗;1944年改购为借,等于白交。
1942年5月,征调我乡民工160人扩修(新津)旧县机场。
1944年春至1945年,赵口口带我乡民工300人第二次扩修桑园机场,榨取上拨的修机场经费“关金卷”六、七千元。
1944年,国民党选举保民代表和县参议员。
1945年前的民国前期实行:分兵制,抗日战争期间改行:征兵制,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共赴国难。共拉走壮丁365人。其中,1937年国民政府规定,每个军人家庭优待黄谷一担(100斤),所发的《支令》(纸条)用来抵扣派粮。
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孔明乡。
1949年12月底,县派工作组,由王廷佐主持孔明乡工作。
1950年元月27日,孔明乡原副乡长李正帮在县城南街“康林商号”参加策划叛乱会议,之后成立:孔明乡支队。
1950年2月10日(腊月21日),孔明乡支队叛匪作为第一梯队参加围城,并为远来的叛匪安排驻地。
1950年4月8日晨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刘三间龙门子围剿叛匪,击毙9人,活捉10余人,胁从者投诚一千多人,收缴长短枪280支,轻机枪一挺,子弹九千余发,手榴弹35个,从此匪患平。
1950年4月,孔明乡宣传4月13日通过的《婚姻法》:“废除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主。”
1950年8月,孔明成立乡、村级农民协会,召开第一次农代会。
1950年9月,为抵制私商,打击投机倒把,使社会主义经济占领农村阵地,邛崃县花纱布公司在孔明庙内设:棉花收购点。
1950年秋,孔明中心校复学上课;同时开展戒种、戒食鸦片烟运动。
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孔明乡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1951年,孔明、下坝、卧龙乡党员合组成立:卧龙党小组。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孔明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评地主66户(人口356人);富农48户(人口298),共占总人口的6.63%。
1952年2月,成立:中共邛崃县孔明乡党支部。
1952年,成立:孔明乡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2年,孔明乡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组。
1952年,建立孔明乡政府及村一级政权。为了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号召农户组织“变工队”、“互助组。”
1952年9月,“孔明棉花收购点”扩成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孔明供销分社。经管百货、生资物品等。共向贫、雇、中农,机关干部和其它劳动人民集股金1531股,每股旧币3万圆,折合1955年发行的新币3元。
1952年10月前,我乡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简称:孔明乡爱委会。
1952年,我乡开展扫盲,又叫:业余教育。少青壮共5672人。其中文盲1256人,脱盲925人。
1953年春,平落至邛崃的乡村道路孔明乡境内的一段,改道到下坝乡。
1953年,成立孔明乡联合诊所。
1953年4月16日,整顿互助组。计保留常年互助组24个,临时互助组70个。
1953年10至11月,为了保障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国家对农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自报公议,全乡共卖余粮32万斤;对全乡缺粮户和非农业人口统销1.8万斤。
1954年初,国务院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办法》,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一定三年不变。
1954年4月,孔明乡试办:灯塔、中心等五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具、耕牛折价入社,土地统一经营管理,秋后统一核算分配。入社农户共99户,皆为贫农、雇农、中农。
1954年10月,建立:孔明乡信用合作社。
1955年3月,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7月,《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报告发表,年末,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文发表,当年冬至1956年春,全乡又建立:迎风、高峰、红五星等,共5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地主富农经申请准其入社,称为:社员 或 预备社员。
1955年8月,为了顺利开展:“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秋季镇压反革命运动。”全乡逮捕13人,其中12人判刑劳改。
1956年初,成立:中共邛崃县孔明乡党委会
1956年初,孔明、卧龙合乡,办公依旧各办各的。
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乡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少数不愿入社的富裕农民,也“一风吹”进入高级社,对其大型农具、耕牛、房屋实行“一平二调”充公。
1957年冬,孔明全乡开展四大(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整风反右斗争,要求全民向党提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便改正。
运动后根据上级在农村不划右派的指示,对参与“呜、放者”作内部掌握,参加每次针对“四类人员”(地、富、反、坏)的集训和义务劳动,成为“四类分子”之外的“第五类”,实际为未戴帽的右派分子,直至1964年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运动”开展以后,方不参加集训和义务劳动。
1957年冬,县区召开“大跃进”会议,孔明乡和石头乡开展对口比赛,提出全乡亩产千斤粮,出现:“老年赛黄忠,青年赛武松,少年赛罗成,妇女赛穆桂英。”和“向荒山要地,向土地要粮”的口号。各村开坟山、打墓碑、开荒山扩大耕地,漫山遍野栽“堆堆苕”12800棵,结果无收获。
1958年春,机关单位停止办公,学校停课一个多月,转入“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运动。
1958年,取消区社建制,孔明乡分销店和卧龙乡分销店合并建立:孔明乡供销社。
1958年10月1日,孔明、卧龙两乡合并,成立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孔明人民公社。共分十三个大队,村改为管区。实行取消自留地,大兵团作战,大办公共食堂,集体饲养耕牛毛猪。
提出水稻亩产1500斤,小麦亩产800斤,红苕翻万斤关。措施是深耕密植、改田换土,结果适得其反。
随之而来提倡:少种、高产、多收。搞样板田、卫星田,计划亩产小麦36万斤,还提出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早出工,晚收工,白天不够打夜工!”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开展全民大办钢铁,我乡派870人到天宫庙炼钢。投工8万个,投资1万多元,耗时半年多,炼生铁2.5吨,价值约250元。
1958年12月,孔明人民公社在姜殿办:幸福院 暨 建立 孔明公社医院。
1958年底,我公社参加县上的“献粮大会”后,1959年初也开展“献粮”,同年10月,因要在姜殿村召开“献粮现场会”,把从治和场借来的黄谷,铺在垫有稻草的仓内,组织干部师生前往参观。
1959年冬,孔明乡境内道路铺成碎石路面。
1959年11月,孔明公社在姜殿召开现场会。
1959年12月,开展反右倾斗争。
1960年,水稻亩产由1957年的414斤降为332斤;小麦亩产由1957年的289斤降为32斤;玉米亩产由1957年的420斤降为64斤;菜籽亩产由1957年的50斤降为14斤;毛猪由1957年的3000头降为731头……
公共食堂定量由一天一斤,逐渐降为十六进位的12、8、6市两,(每两约31克)有时不能开伙,致使水肿病、妇女病大量发生。
但在“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和“不信就看,(思想)不通就辩!”以及“整秋后算账派”的形势下,我社干部群众300多人在所谓“反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右”的“反右倾”中遭受身心摧残。
1961年3月,纠正浮夸风,贯彻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和《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指示》等,对公社化中“一平二调”财物,进行原物或者折价退赔。
1962年3月,对自大跃进、公社化以来错误处理的党、团员、干部进行甄别,恢复了党团员和干部52人。
1962年4月,孔明、卧龙各自分开成两个公社,5月1日各自正式办公。孔明公社开始筹备社办企业。
1962年冬至1963年初,孔明公社兴修孔明陡渠。
1963年3月25日,孔明乡进行第五次人民代表选举。
1963年秋,我乡试办耕读班3个。
1963年冬,我公社兴修新街陡渠。
1964年,孔明公社将干河子至石河子一带划归南河公社;白鹤公社划两个队给孔明。
1964年,我乡邮政代办所设专人管理。
1964年冬,我乡开展农业学大寨,姜殿村在四队试验改造烂泥田。片面贯彻“以粮为纲”,“堵死资本主义的路”,使原有的19个果园成为放牛场,同时毁掉茶林几百亩,强制种双季稻,收完玉米种晚稻,结果连年减产,一人一年分粮200至250斤。
自留地只准种蔬菜和猪饲料,不准种经济和粮食作物,按规定数量养鸡,不准养鸭。
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劳动场面红旗招展,语录牌林立,读红宝书,以思想好坏评工分。
农业学大寨持续到1981年结束。
1965年冬,姜殿村改造烂泥田成功;修愚公堰、黄水凼、囤水塘、松岩机械提灌站。
1965年10月29日,我乡选举第六次人民代表。
1966年9月,孔明卧龙两公社联合召开三千人大会,游行声讨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
1966年10月,孔明公社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
1966年11月,“烈火野战军”(文革群众组织)和学校联合批判公社党委副书记。
1966至1967年,供销社在各村建立代销点。
1967年2月7日,继“上海一月风暴”后,批判公社主要干部,夺公社领导的权,改孔明公社为:二.七公社。
1967年3月14日,“二月镇反”开始,我乡逮捕1人,宣布2人为现行反革命,指令12人请罪消毒。
196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四川问题的决定》下达,释放被捕人员。孔明公社十三个群众组织联合成一个组织,造反派对干部群众进行吊打捆绑、坐土飞机、挂黑牌、戴高帽游街。
1967年5月,县拨无偿投资1万元给我公社,开始建立农机站,可始用柴油机抽水。
1968年3月,《3.15指示》下达后,上至党委书记,下至生产队长计62人被揪斗。
1968年至1969年间,孔明公社共发生内部武斗和参加外地武斗四次,共死伤约33人,孔明因之有:“武斗之花”和“孔明王”的称号。
1968年11月,驻邛部队3人进驻孔明公社,组成:大联合委员会。
1969年2月,孔明公社各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5至9月,孔明公社组织参加外地武斗四坎。
1969年9月,孔明中心校(小学)开始“戴帽子”招收初中班。
1969年起,我乡长期抽200-300人参加玉溪河水利工程。
1969年秋,姜殿村带头,放干冬水田种小春。
1969年冬,兴修龙潭寺机械提灌站。
1969年12月至1970年7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全公社送学习班236人,批斗24人,逮捕李正灵1人。
1970年2月,国家投资7200元,建立孔明乡广播站。
1970年3月,开始整党建党,同时兴修孔明中学。
1970年10月,孔明公社医院陆续在各大队建立医疗站。
1971年秋,我公社大力扩大放冬水田为干田,变一熟为二熟。
1971年9月,“9.13事件”后,我公社开展批判《5.71工程纪要》,在批林批孔中,李正灵被无罪释放。
1972年3月,兴修孔明公社医院。
1972年冬,总结姜殿村改造烂泥田经验,在县和温江地区交流。
1973年冬,兴修孔明公社大礼堂。
1973年12月,兴修孔明公社农机站。
1976年6至9月,孔明公社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全乡每家搭建防震棚。
1976年10月21日,公社召集上千人“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
1976年12月,开展路线教育,揭批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
1977年初,大队医疗点停止。之前我乡每年净增人口300多,当年我乡开始宣传计划生育。1978年对二胎发给准生证; 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奖励只生一胎,控制二胎。动员绝育,辅以人工流产。1981年,净增109人
1977年11月,集体投资3500元购买10毫米放映机,成立孔明公社电影队。
1978年,实施以产定工,超数减赔。同年,我乡粮食总产实破千万斤大关,达10028704斤。
1979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3月,成立孔明乡财务所。
1979年4月,我乡开展清理冤假错案,给地、富、反摘帽。
1979年5月12日,玉溪河水利工程通水。
1979年9月,我乡各村开办:幼儿班
1979年冬,我乡自力更生修建青冈墩村渡槽。
1979年,全乡粮食总产10080350斤。
1980年元月,我乡开办供销公司。
1980年2月,我乡兴修砖厂、开办屠场、供销公司、酒厂等社办企业。
1980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八),雨量达168毫米,孔明乡沿红岩子河一带洪水为灾,冲毁石河子河上卵石拱桥。当年全乡减产353698斤。,
1980年10月,孔明乡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无记明投票选举人民代表。
1980年10月,全面落实国务院林业生产责任制,并填发林权证。
1980年12月30日,召开孔明公社人民代表大会,改选正、副社主任。
1981年元月8日,召开公社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党、政、群分工分权。
1981年2月,修石河子砂石拱桥。
1981年4月19日,孔明乡政府办公成立。
1981年8月,成立邛崃县姜殿村联营企业。
1981年,孔明乡粮油总产12129415斤,其中油菜籽457808斤;劳动日值0.757元;工副业手入人平208.7元;宰杀年猪1812头。
1981年12月,成立乡志编写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