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有媒体报道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4月1日起施行。《规定》内容经过网络传播后,舆论逐步聚焦“在上海短暂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需登记”,并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4月1日,上海政府就“24小时需登记”争议作出迅速回应,表示存在对政策误读的情况。复盘发现,除了对相关议题的争议,政策发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成为舆情催化剂的可能性,而上海市政府的处置也值得学习与分析。
第一阶段:政策解读值得肯定
2021年3月8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在其官网公开新版《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的修订结果,并宣布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3月8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以简洁清晰的图解形式对此次新规进行要点梳理与解读,其中明确提出“将短暂停留的来沪人员纳入实有人口范围”并为“实有人口”的范围进行了补充说明。在此阶段,我们看到从文字版的《规定》到图文解读,该举措为大众了解《规定》起到积极与值得肯定的作用。
第二阶段:媒体解读与聚焦,缺失关键因素
然而,在接下来这一阶段中,经过部分媒体对政策的解读与聚焦后,简化版的《规定》在传播中缺失了不少关键因素。3月31日,部分媒体再次关注上海即将开始实施的《规定》,“来沪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将纳入服务管理”成为大部分报道的焦点。尽管报道内容在客观上并未出现失实与偏差问题,但“来沪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将纳入服务管理”已经明显缺失许多关键因素,比如制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来沪人员的政务方便、又比如适用范围等等。这为《规定》在网络传播中出现误读情况,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微博话题促使舆论关注偏离重点
3月31日晚,@三联生活周刊截图东方网文章,与@新京报、@凤凰网、@Vista看天下等媒体相继加入微博话题#在沪停留超24小时需登记#的讨论,加快了该政策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据人民众云数据平台统计显示,舆情走势在3月31日21时达到第一次波峰,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与媒体开始在网络空间发声。截至2021年4月2日13时,该话题阅读量达到1.5亿次。
微博话题对政策解读的呈现,促使公众聚焦对政策局部细节,从而忽略了政策的全貌。观察发现,本次舆情事件的关键发酵点正是在舆论对微博话题#在沪停留超24小时需登记#的聚焦与讨论。话题发布伊始,有网民误将此新闻当作愚人节的一句玩笑,如微博网友@Esports海涛评论,“看到消息后感到迷惑,希望是假的。”随后,部分不满和担忧声音开始出现,有网民就“在沪停留超24小时需登记”提出质疑,认为此话有“歧视外来人口”的意味,颇有强制之意。然而也不乏理性声音。有网民发现新闻报道中并未明确提到“超24小时需登记”,仅是将短暂来沪停留的人员也纳入了服务管理。有声音认为,这是上海为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举措,应予以支持。
第四阶段:官方回应解惑、网民跟进讨论
4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回应此次新规被误读事件,发文表示“明确将短暂停留的来沪人员纳入实有人口范围,旨在提升实有人口服务效能,个人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自愿登记,不作强制要求”。随后,东方网、三联生活周刊、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财新网等一众媒体援引或转发市政府回应。
上海政府的迅速回应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论,公众的担忧和顾虑有所缓解,但舆论就误读行为的关注并未结束。部分网民对整个舆情事件进行复盘,认为部分媒体加入#在沪停留超24小时需登记#微博话题的讨论加速了舆论对政策的“误读”。更有网民评论,有媒体“断章取义”误导公众,如在政府解读中并未明确提到“停留超过24小时需登记”,但微博话题对相关政策信息的浓缩放大了政策中的只言片语。
随后,舆论关注点开始转移至政策本身的解读,公众对政策的自身解读和具体落地表示疑惑:
其一,有声音认为,政策本身就令公众迷惑不解。如政策中明确“其他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应当在住宿人员入住时,通过‘一网通办’平台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但在解读中有不少公众又因“将短暂停留的来沪人员纳入实有人口范围”对规定产生疑惑。微博网友@没带三脚架评论,“这个政策究竟在防什么?去上海短暂出差或旅游的人员已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入住酒店时已完成信息登记,再次填报有何意义?”《齐鲁晚报》刊文称,“倘若这项政策能够在出台时解释清楚,即便有些许‘误读’,也在舆论场上掀不起‘风浪’。可以说,正是政策的模糊导致了这场“误会”的发生,政策发布者难辞其咎。”
其二,尽管政策提到“鼓励短暂来沪停留人员自主填报”,但正如网民所言,后续实施过程中自主填报的执行力和效率都有待商榷。比如知乎网友“勿详”质疑道,“若只来上海几天,又如何会特意登记,故相关部门有必要给出更多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这是更加严格谨慎且全面的人口信息管理统计,其背后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考量的。”
其三,短暂来沪停留人口信息收集的必要性受到舆论质疑。短暂停留也需登记人口信息是否真正达到了便民化服务的目的?被过度搜集的个人信息是否涉及个人隐私保护?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场域中争论不休。红星新闻评论,“在疫情防控压力仍在的现实背景中,实时采集外来人员信息,加强以落脚点为核心的实有人口管理,本身无可厚非,这也不失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有效应对。问题的关键是,外来人员信息到底应该如何采集?”政策发布,舆论引导工作怎么做?正如文章开篇所言,政策发布后的议程设置对于政策落地极为关键。通过复盘本次舆情事件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几个关键点值得总结:
首先,
必须紧盯后续的舆情发展趋势,对于相关负面问题、及时找出争议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对政策合理性进行及时讨论与更正。观察发现,上海政府在此次政策发布和舆情应对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积极角色。从政策解读到出台程序,都符合公共政策发布的合理流程。同时,在舆论和公众对相关政策表示疑问困惑时,上海政府针对舆情作出了快速响应,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舆论风波。不难看出,背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跟进舆情、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工作方式和态度,都值得赞许。
其次,
政策解读的切入点,并不是越简单越好,不应遗漏关键信息。当前,许多政府文件为了适用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不仅制定了简版、解读版,也常用言简意赅的短句试图对政策进行高度总结。但缺失信息越多,引起解读偏差的风险就越大。有效控制出现误解的方法,便是尽最大可能保留核心要素。再观察此次《规定》,假设解读报道不是“来沪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将纳入服务管理”,而是“上海将为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提供更便捷政务服务”,效果是不是更好?“提供服务”——对于受众而言,不仅包含了上海后续补充回应的“自愿登记”的意思,信息量相应而言也更加充足;整体观感上的体验也更好,因为是政府主动服务、是加分项。
再者,
前置的风险评估能为后置的舆情引导提供巨大支持。数字化社会的到来,精细化管理必然要求有更多数据的支撑——但经历了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反思,网民对于个人信息的敏感程度大幅度提升。因此,在直接关系个人、信息采集的相关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考量对应的舆情风险,平衡工作的必要性与对应群体的接受程度、乃至获取信息后的保存、使用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上海市是社会治理的先锋城市,这一点无论是在此次《规定》制定的初衷、抑或是政策出现误读后的及时回应,都得到充分体现;而折射出的相应问题与要点,也值得领导干部在日后的政策发布工作、乃至后续的社会治理工作中谨记。
(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