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固 桥 水磨下街有拱桥,老人称谓拱背桥。 游客老者寻古迹,此桥不知何处藏? 乡人赶集日常事,天天必过石拱桥。 二零一四修街面,桥面加宽拱桥上。 清朝嘉庆建古镇,大沟分段中下场。 沟深有水难上街,夏天涨水本平常。 清朝刘家迁下街,建房左岸大沟旁。 宜凤父子行公德,众人出力修拱桥。 过桥沟岸魁星阁,阁楼楼坝下市场。 桥基桥拱青石固,石板护栏雕花鸟。 三步矮阶慢步上,桥柱镌刻永固桥。 赶场有桥多方便,刘家父子美名扬。 公社街头修粮站,重车运粮过拱桥。 拱桥基牢不变型,只现桥面小沟槽。 石拱桥存上百年,基本完好到今朝。 水磨古镇石拱桥,永固桥名几人晓。 注: 此诗为一位成都郊县年近90岁老人,来水磨古镇旅游有感而作。宜凤父子,即刘宜凤,儿子刘吉高。在清朝“湖广填四川”时,祖辈迁居灌县(都江堰)太平场,后因为刘宜凤来刘家沟教私塾,全家迁居水磨镇刘家沟。水磨古镇在清朝嘉庆年间建兴仁场后,成为四川西部灌(县)金(大小金川)小西路茶马古道上的汉藏边贸集散地。刘宜凤父子在兴仁场下街外照沙坝开客栈,接待马邦和行人。为了生计发展,清朝光绪初年,在水磨古镇兴仁场下街大沟边修建街房。由于大沟水大沟深,乡人上街不便,夏天经常涨洪水过不了沟。刘家父子有文化,能写一手好字,又是木匠和石匠,为了乡人赶集和走小西路行人方便,在兴仁场周边开石打墩,在众乡人帮助下修建了石拱桥。现在也是水磨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石拱古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