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065|评论: 0

学习方法系统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的形式。虽然形式离不开内容,但形式作为研究的对象也有它的系统。学习方法,古今中外的研究者著述甚多,但大多囿于一科一门,将各科各门的具体学习方法归纳升华为一个完整系统的,似还不多见。因此,建立学习方法的系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系列活动,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归纳为三个子系统,即获取知识的方法,融汇知识的方法,形成智能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知识信息的接收、处理、提取和运用的方法。
    无知肯定无能,但有了知识未必就有了能力。有些知识,对能力的形成毫无作用;有些知识粗知即可;而有些知识非记牢记准、弄懂弄通不可。因此,本文所说的知识,只是指学生必不可少的、有效的、适量的、适度的知识。
    获取知识的方法又可分为接收和储存两大类。接收知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听、读、视、析、问、录六条途径。听和读,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就是说要沉浸在讲者、作者所创设的知识环境中、感情氛围里,必须切入到他们的逻辑程序里、思维模式中。记符号短少的知识,如词语、公式、化合价之类,应该耳听、目视、口念、心想、手写。这样才效率高,效果好。
    视,就是看,往往被归入“读”之中。其实,读,只适用于文字信息的接收。而“视”是观察,包括识图、视字形、视操作程序、实地参观等。可以这样来划分听、读、视的领域:听,是接收由声音传播的信息,读是接收由文字符号传播的信息,视,则是接收由色彩、线条、形体、状态、结构、动作等传播的有形信息。
    析,就是分析,这是获取信息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听、读、视、问、录得来的信息,很有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有伪装的。实质,真相,往往被漂亮的语言、隐晦的词语、美妙的音乐、缤纷的色彩掩盖着,只有善于分析,才能保证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问,主要是质疑、解惑。在“析”而不得其真时,就该向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行家、专家请教,还包括向工具书和网络请教。因此,问,可以说是听、读、视的延伸;是析的补充、验证。疑而不能决,就应该问,应该翻查资料。问也还要和析结合起来。问来的信息,也还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应加上自己的分析,还可以多问、广问。
    录,是现代社会接收、储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包括记录、录音、录像等等。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记录,包括听讲记录、谈话记录、读书摘录、实验记录、观察记录等等。录,是听、视、问的延伸。信息录下了,还必须放出来,经过析,才能入脑入心,完成接收信息的过程。
    知识信息接收过来后,还不能说就是掌握了知识。只有储存好了,也就是记住了,才算有了知识。
    储存信息,实质就是通过强化印象,达到永志不忘的过程。强化印象的方法有六种,就是抄、说、背、忆、查、做六法。也就是用抄写、复述、背诵、回忆、复查、实践的方法来把知识记准、记牢。抄写,即抄记法,适用于记忆文字符号比较短少的知识,如记词语、词义、记基本概念,记知识点等。复述,就是把须要记住的知识,说几遍,自讲自听。复述,适用于成句成段的知识。背诵,适用于诗词和各种重要文章,也适用于定理、公式等。语文的短课文,可以整篇整篇的背。一个人如果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几十篇精典的文章,不但字词句的问题解决了,组段谋篇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
    回忆,适用于一切知识的巩固。一般说来,宜先回忆目录,记住总的知识框架,再回忆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重难点。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宜加上着重号,抄录下来,重新记忆。
    复查,可用在每章节学习之后。特别是阶段复习、总复习后,通过系统的回忆,查出知识缺陷,记录下来,进行再储存。
    做,即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物理、化学的许多知识,亲自做一次实验就掌握了。自己动手写一篇文章,不少写作知识就明白了。自己去整理复习提纲,比教师发的效果更好。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一切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
    知识储存好之后,还有两个过程必须完成,一是战胜遗忘;办法是勤复习,多运用。查出遗忘的知识进行再储存。另一个过程,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就是使知识融汇贯通。
    中学生、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本来是比较丰富的,除了专业知识外,一般教师的书本知识,由于遗忘,未必还有学生丰富。但是,因为学生长期分科学习,各门学科又只能按章节、循序渐进。这就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了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封闭,二是散乱。封闭,就是所学知识,互不相通。不但学科之间没有联系起来,就是一门学科的章节之间也没有沟通。散乱,就是储存的知识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没有序列。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总体知识丰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贫乏无力。因此,沟通各章节,融汇各学科,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整体能力,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沟通知识的方法,有联、补、练、比等方法。
    联,就是挖掘出各章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数理化生,自然地理,这些学科都是研究世界的物质性及具体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这些学科的本质联系。学理科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某种技能;学文科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某种意识。理科也有意识功能,那就是培养唯物辩证观点;文科也有技能任务,主要是辩证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了解了这种区别,也就了解了它们的联系:都是形成学生智能的知识构件和技能构件,只不过各有自己的领域和位置。根据这种认识,有意识地去发现各门学科的联系点、结合点,就有助于使知识融汇贯通。
    补,就是开发各门学科的互补功能。比如,所有学科都是用文字符号去传播知识的,将语文的语法分析,中心归纳、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些语文的方法用于各门学科,就能形成各学科的阅读能力。分析化学元素,哪些是金属、非金属、气体,只须根据语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分析该元素汉字的形符就知道了。配平化学方程式,运用的是数学的等式知识。语文里的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数学里也在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是语文课作文的观点和材料的重要来源。
    练,就是多作能融汇各科知识的练习。如语文高考题,考《九章算术》里的材料;作文考辩证观点的应用。如下面这些作文题,都有助于使各科知识融汇贯通:“文科教材中的理化知识”、“理化和数学的关系”、“汉英语法比较”、“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等等。
    比,就是进行学科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各学科的异同。这种比较能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如数理化的教材体系,大体是知识——示例——应用。由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对语文课本的体系有更科学的认识。语文课的知识,是由知识短文来传播的,那么课文的作用是什么呢?只能是示例,和数学的例题是一回事。既然如此,那么教语文不在课文里所具有的语文知识上下功夫,却在内容上花大力气,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呢?
    抓住了各学科的共同点,就能形成各学科的学习能力。记住并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通过例题加深理解,加以巩固,为单项知识的应用形成模式,为综合习题的解决配备钥匙。通过比较,明确了各学科的独特之处,就可以采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如文科,适宜多读、多背;理科适宜多练习,多分析。文科可以记答案,理科适宜记题型。通过比较,了解了各学科的相通之处,就可以将各科知识融为一炉,又把独特的知识铭刻在心。
    沟通知识,还必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其方法有纲目法、归类法、标签法等。
    纲目法,就是列出学科知识的纲目,可以画知识树,可以列纲目表,理清该科的大纲细目,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语文知识体系的“大纲”,可以归纳为十个字: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写。字又分音、形、义三个分支,音又分声、韵、调三个细目。声又分送气、不送气、卷舌、不卷舌,边音、鼻音等等。知识纲目化之后,就序列井然,关系昭然,重点豁然,自己何处有缺漏,也就一目了然了。
    归类法,就是把庞杂的知识、习题分类整理。比如多音字,如果按音序一个一个地去记,往往费力不讨好。而按照多音字两三个读音之间的关系归类记忆,就容易得多了。比如:“背、奔、担、当、分”等一百多个多音字,特点都一样:有两种读音,一个是一声,另一个是四声。而且这个字的两种读音,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可称为“一四声类”。多音字都可按这个思路归成许多类。这方面的归类方法,可参见拙著《规律编排多音字手册》。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及知识形成的习题,都是有类可归的。如外语,可以搞同族词归类,句型归类,变化相同的词语归类等等。数理化可按题型归类。历史可按性质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归类。如历代的改革变法、历代的英明君主,历代的农民起义、历代的创造发明、历代的民族英雄等等。目前流行的题海战术,就是不懂得抓题型造成的。
    标签法,包括口诀法和代表字法。有些知识,比较复杂,记忆较难,运用也难,就可编成口诀来记忆。比如,语文中的一、七、八、不的变调,是语音教学和普通话推广中的难点。就是把书读得很熟,在实际的讲话和朗读中,也很难准确把握。这个问题,就可以编成口诀:

        一七八不去阳平,单尾不四余一声。
        一不夹轻非去去,七八非去读阴平。

    这个口诀包含这些知识信息:这四个字,在去声字前,都读阳平声(即二声),单念,或在词的末尾,“不”字读四声,其余三个字,读一声。“一”和“不”,夹在词语中间,如“看一看”、“去不去”,中的“一”和“不”,都读轻声:这两个字在非去声字(即在一、二、三声字)前读去声(四声),七和八,在非去声字(即一、二、三声字)前,一律读阴平声(即一声)。这样记忆,这个难点,就很容易攻破了。汉语的字,哪些是前鼻韵母,哪些是后鼻韵母,哪些字的声母是边音,哪些字的声母是鼻音,还有俄语的变格变位,都可以用口诀法比较轻松地加以解决。
    所谓代表字法,就是在复杂的知识中,依次分出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用一个字来代表。对条目较多的知识,这样记忆,井然有序,不易错掉。比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用“社、专、党、马”四个字来代表。许多必须牢记的条款式的知识,都可以这样记。按这些字,你能把各条知识回忆出来,就算记好了。
    形成智能的方法,就是提取知识信息,加以应用的方法,也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已的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新的知领域的方法。
    一个人的智力、能力,从根本上说来,只能表现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上则主要表现为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按照指令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哲学高度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能力。遇事能拿出办法,办法能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的,这就叫智力好、能力强。限于篇幅,本文最后就只就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讲些方法:
    一、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分析题目,做到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细致地考虑,把握题目的要求,准确领会题旨。
    二、依类联想。根据题目类型,联想相关知识,确定解题大方向。比如作文,审题应该先审其文体类型,题旨类型、然后去思索此种文体、此种题旨的相关知识,才能下笔成篇。其它学科也一样,先辨明类型,摸清了方向,才能着手解题。
    三、小心排除。排除法是解决选择题的有效方法。选择题有求同、求异、求正、求误多种类型,在弄清题干旨意的前提下,小心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排除要有充分的依据。要特别注意是肯定还是否定,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如何,是必然还是或然,是部分还是全体,是已然还是预期等等。
    四、探隐发微。有些题目,语意含蓄,题旨藏而不露,甚至隐含着特殊要求、某种条件,容易把人导入迷津。但是无论如何隐晦,总有蛛丝马迹,这就应该不放过一字一词、一点一逗。如高考题曾有一道语文题:“竹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高几何?”还绘有四幅图,求符合题意的一幅。这个题,难住了许多考生。其实,此题并不难,“隐微”全在那个“末”字上,“折着地”的是“末”,“去本三尺”的还是“末”。知道“本”是根,“末”是梢,那么只有竹梢离竹根3尺的那幅图才合题意了。遇着这类题目,必须逐字推敲,细心斟酌。
    五、警惕惯性。学生常将上一个题的思路移入下一个题目;将熟题的解题思路移入似曾相识的题目,造成错误。如选择题,上一个题是求正,而下一个题是求误,有的学生做下一个题,还是去求正。作文题,总爱把宿构的东西塞进去,往往矛盾百出,文不对题。解决的办法是冷静细心,不带框框,注意抓住题的个性。
    学习方法是一个系统,一个人只要进行学习,就必然会和这个系统发生关系。了解了学习方法的纲目,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最后还想说一句,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题却可以无穷,一个高明的教师,不是要学生去作很多题,而是首先让学生把课本读熟,数理化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才认真归类,选出有价值的题给学生做。一切有良心的教师,一切想有作为的学生,都要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